晋祠研学记

山花烂漫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和弟弟等一行四人来到晋祠博物馆研学,真正体验了“玩中学”的乐趣。这种边游览、边思考、边比赛的学习方式,我非常喜欢。</p> <p class="ql-block">一、初识晋祠三绝三宝</p><p class="ql-block">导游阿姨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晋祠的“三绝”和“三宝”。我听得入迷,但有些细节还是没记住。</p> <p class="ql-block">晋祠最厉害的三个灵气源自其历史悠久的“三绝”——周柏、宋代彩塑和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一 宋代彩塑‌:圣母殿内43尊彩塑,主像为圣母邑姜,侍女像形态各异,展现北宋宫廷人物写实风格,被誉为“中国雕塑史罕见精品”</p><p class="ql-block">其中“阴阳脸侍女”半笑半哭,暗含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二 周柏‌:西周时期遗存的古柏,树龄逾3000年,原为两株现存其一,传说其倾斜的树干因“爱妻”被砍而向另一株柏树方向生长,后新生的柏树儿子支撑其不倒,体现了孝道。</p><p class="ql-block">周柏被誉为“晋祠活化石”,它见证了晋祠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三 难老泉:难老泉泉水是晋水主源,水温恒定为17℃,终年不涸,传说因柳氏坐瓮成仙而获神力。泉水被赋予“消灾解厄”之效,所以有游客取水祈福。‌‌</p> <p class="ql-block">导游告诉我们,有好多年泉水断流了,2023年复流后这里成为了游客的热门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可惜游客太多没能下去摸摸“消灾水”。</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圣母殿(宋代建筑)、鱼沼飞梁(十字古桥)、献殿(金代建筑),与三绝共同构成晋祠核心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三宝之一:圣母殿‌。</p><p class="ql-block">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是晋祠主殿,供奉着周武王之妻邑姜。</p> <p class="ql-block">大殿不让进去,只能远看。</p><p class="ql-block">门口的前廊八根木雕盘龙柱深深吸引了我,导游讲,这是宋代原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实例。‌‌</p> <p class="ql-block">殿内43尊宋代彩塑侍女像,形态各异,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三宝之二:鱼沼飞梁‌。</p><p class="ql-block">连接圣母殿和献殿的鱼沼飞梁 桥,是一座罕见的十字形古桥。梁思成曾评价其为“古代桥梁建筑孤例”,桥身如鸟翼展开,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桥初建于北魏前,现存结构为宋代遗存,由34根石柱支撑,桥面呈十字交叉,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三宝之三:献殿‌</p><p class="ql-block">献殿是金代的建筑(1168年),它是用于陈列祭祀圣母的供品的。四面没有围墙。</p> <p class="ql-block">献殿采用榫卯结构,通风设计使其被称为“古代冰箱”,外观似凉亭,结构轻巧稳固。‌‌</p><p class="ql-block">它与圣母殿、鱼沼飞梁共同构成晋祠中轴线的核心,体现宋金时期建筑技艺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导游阿姨除了重点给我们讲解了晋祠的三绝和三宝外,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其他内容。</p><p class="ql-block">比如晋祠的“三匾”。</p> <p class="ql-block">李世民的碑刻。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贞观二十年,他在巡幸晋祠时,为感谢晋祠神明对唐朝的庇佑,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它是中国现存的首块行书碑刻。</p> <p class="ql-block">一组罕见的元代乐伎塑像。</p> <p class="ql-block">全国仅此一处。塑像共有14尊,他们手中分别拿着笛子、琵琶等乐器,所穿服饰也各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是晋祠的主要戏台,它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兼具楼、台、殿、阁四种风格。</p> <p class="ql-block">它的建筑融合了斗拱飞檐、彩绘等艺术元素,特别是前面舞台的斗拱雕刻非常精美,有龙头、凤首等形象。据说戏台下方还埋有8个“大水缸”作为扩音装置,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古人真有智慧。</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台上四个角隅立有四尊铁人(三尊为北宋原铸,一尊为民国补铸。最初铸造铁人目的是用于镇水护祠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铁人距今几百年的历史了,但一点也不生锈,据说是加了金属镍等元素,铸造技术非常高,造型威武肃穆,工艺精湛,被誉为宋代铸铁艺术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的王氏祠堂(又称子乔祠),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太原王氏的祖庙,也为海内外太原王氏寻根祭祖提供了重要场所。 ‌</p> <p class="ql-block">二、小组PK:提问与思考的较量</p><p class="ql-block">听完讲解,我们此行研学的四人通过石头剪子布分成了两组进行PK。我和小任同学一组。比赛规则是互相提问,看哪组能答对更多问题。一开始,我不知道该问什么,要么问题太简单,比如“晋祠有多少年历史?”,要么问得太模糊,比如“三绝是什么?”。程阿姨提醒我们:“提问要有深度,不能只考记忆,还要考理解。”</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开始用手机查资料,补充知识。我查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说‘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它的水真的不会干涸吗?”“圣母殿的盘龙柱为什么是木雕的,而不是石雕?”我把这些问题截图保存,准备考对方。不过,弟弟和尧尧姐配合得更好,他们一起讨论、筛选问题,而我们组却只顾自己查资料,交流很少。</p> <p class="ql-block">三、提问环节:考住别人,也难倒自己</p><p class="ql-block">比赛开始了!轮到我提问时,我问:“圣母殿的匾额上‘显灵昭济圣母’是什么意思?”果然,对方答不上来。可当程阿姨让我解释时,我发现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能模糊地答:“大概是歌颂圣母灵验的意思吧……”一轮下来,我们打了个平手,因为大家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能提出问题,却不一定能完整解答。程阿姨笑着说:“提问不是只为了难倒别人,更要自己真正弄懂。”</p> <p class="ql-block">四、讲述周柏:挑战即兴表达</p><p class="ql-block">最后,程阿姨让我们每人选一个印象最深的景点,用自己的话讲解。我选了“晋祠三宝”之一的周柏,这棵三千多年的古树被称为“活化石”。我先用手机查了资料,记下关键信息:树龄3200年、宋代欧阳修曾为它写诗、树干倾斜却依然苍劲……奶奶轻轻提醒我:“可以加个传说故事,更有趣!”于是我又查了关于周柏的传说,默默在心里组织语言。</p><p class="ql-block">轮到我了,我深吸一口气,走到周柏前开始讲解:“这棵周柏已经3200多岁了,比孔子还年长!传说它原本是一对‘夫妻柏’,后来雷劈倒了其中一棵,剩下的这棵就一直倾斜着,仿佛在等待它的伴侣……”我的讲解赢得了掌声,程阿姨给我加了十分!</p> <p class="ql-block">五、研学的收获</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研学让我明白:</p><p class="ql-block">1. 学习要专注——导游讲过的知识,稍不注意就会错过。</p><p class="ql-block">2. 提问要有深度——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要自己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3. 合作很重要——弟弟和尧尧姐配合得更好,而我们组却独自查资料,效率低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次研学既有趣又有意义,我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