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吉珲春防川景区有处著名景观——“一眼望三国”。因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故登高一望,可见三国。“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是对防川美景的赞誉。<br> <br> 登上高高的“龙虎阁”,能够清晰地看到,图们江滚滚流向前方的日本海,顺江远眺,江海相连,景色壮观;江右属朝鲜,江左近处是中国土地,稍远则归俄罗斯;朝俄之间有一座铁路桥连接,桥不够高,挡住了中国稍大船只的出海通道。<br> 一眼可望三国,奇景令很多游人兴奋,但一座桥的阻拦,却又使他们愤懑。然而待人们了解了这幅图景背后的历史以后,一声感叹中,则会包含更为复杂的情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眼望三国</h5> <p class="ql-block"> 这一带曾属满清“龙兴之地”,在长达200余年里严禁异族开垦和居住。故长期荒无人烟。既无法发展,也会在一旦有战事时后勤补给步步维艰。</p><p class="ql-block"> 清朝早期,政府尚有能力遏制俄国的入侵。康熙年间,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中俄边境百年之久的平静。但经过了百年的闭关锁国,曾经的帝国逐渐走向没落,与世界强国的距离已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的机会,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同时把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划作两国共管。1860年,沙俄又用欺骗手段迫使中方匆匆签订了《北京条约》,除承认《瑷珲条约》对黑龙江以北土地的割占外,还涉及乌苏里江至兴凯湖地区以南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划失,中国由此丧失的土地,包括伯力、海参崴等城镇和整个库页岛,也包括吉林珲春一带面向日本海的全部海岸线。中国从此不再与日本海接壤。</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沙俄掠夺中国东北土地示意:绿色为尼布楚条约割地,橙色为北京条约割地,红圈即珲春图们江出海口</h5> <p class="ql-block"> 按当时中俄勘界规定,从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界碑。界碑依俄文字母排序,一面刻俄文字母,另一面刻该字母的音译中文字。排到图们江口时,应为俄文字母“T”,中文音译为“土”字,故称土字牌。这块碑直到今天仍是中俄间陆地界碑的第一块。但由于当时中方执行官员懒散怕吃苦,未赴现场,任由俄人处理,这土字牌碑便被从图们江口倒退了数十里埋设。也就是说,北极熊沙俄,不择手段鲸吞了中国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同时也用这种更下三滥的手段蚕食中方土地。致使中方不仅失地,连出海权也丢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设立界碑示意,最下方为“土”字牌</h5> 二十多年后,时任督办宁古塔等处防务大臣的吴大澂发现了问题,他奏请朝廷重新勘界补碑。此时俄人已越界侵占了位于珲春南部的中国领土黑顶子地方,设卡驻防,意在得寸进尺,欲进而吞掉珲春全境。这“黑顶子”,就是今天包括“防川景区”“龙虎阁”在内的敬信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大瀓像</h5> <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一年(1885)底,吴大澂受命任中国首席谈判代表,与俄方会谈。经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不辱使命,达成协议。于光绪十二年(1886)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内容含补立“土”字牌,将被向内挪了的“土”字界牌沿图们江方向径直展拓14里,还有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内容。这是近代中国对外交涉史上罕见的“惟此一次为展界”之谈判。</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纪念馆内谈判场景塑像</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土字牌旁是俄界碑</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土字牌已是国家级文物,被严密保护</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们江口通航权</h5> 吴大澂(1835年6月6日-1902年3月6日),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他是同治七年进士,为官近30年,曾做过广东、湖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在晚清是个跨越政治、学术与艺术的重要人物。在他的从政生涯中,内政、外交、经济、军事都有涉及,是个务实能干型官僚。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大瀓</h5> 与沙俄谈判,争回被侵占的黑顶子地区,是吴大澂外事生涯中的“亮点”之一。有人总结了他在此事中的三大功绩:<br> ——重立“土字牌”。 将“土”字界牌沿图们江方向径直展拓14里。<br> ——收回黑顶子地方。将界内旧有俄国据点民房迁回俄境。随之立调靖边军前往驻扎、屯垦,以防沙俄再侵。<br> ——争回出海权。由“土字牌”至图们江口三十里与朝鲜连界之江面海口,中国有船只出入,应与俄国商议,不得拦阻。<br> 为此,今人在当地为吴大瀓立像、树碑、建纪念园,称其为民族英雄。“龙虎阁”的命名和题字亦缘自他留下的“墨宝”:在谈判期间,吴大澂曾多次书写“龙”、“虎”二字,抒发其“龙骧虎视”的情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虎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大澂书:龙虎</h5> 更能体现其情怀的,是吴大瀓曾在边界立一铜柱,作为疆域边界标志,上刻其所撰铭文:“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可惜此柱后来被沙俄截断,运回其国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制展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油画</span></p> 吴大瀓能否称得上“民族英雄”另当别论,但他确是晚清腐败昏庸官场中难得的一位有气节、有能力的官员。他忠于职守捍卫了中国主权,功不可没。尤其是与后世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官场群体相比,他鹤立鸡群,傲视群腐,值得称道! <p class="ql-block"> 然而故事并未至此完结,因“国运不济”时,边境事端便决不会止息。</p><p class="ql-block"> 1900年,沙俄借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机,在东北边境全线大举进攻,珲春是其重点目标之一。前述吴大澂所立铜柱就是于此役中被毁。嗣后沙俄虽然撤军,但仍攫取了诸多特权。</p><p class="ql-block"> 1938年,“张鼓峰事件”爆发。张鼓峰本是图们江畔的中国领土,苏联和日本军队却为争夺这一战略要点打了一仗。至今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喀秋莎》即此役中苏军为鼓舞士气所作。此战的结果,中国作为张鼓峰的主权国,被日苏完全排除在谈判之外,并被迫接受领土被侵占的事实。张鼓峰及其周边地区被划归苏联,致使敬信镇与防川村之间的联系仅剩窄窄一条路做通道——今天称洋馆坪路堤。并且,中国船只以图们江做出海口的权利亦被剥夺。</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两侧都是铁丝网,仅余窄窄一条通道</h5>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图们江口苏朝之间修了一座铁路桥,当时是为运送战争物资而建,但其桥墩之矮,不要说货轮,就是渔船也很难从桥下通过。为什么将桥建得如此之低?今天的人们做了许多猜测和解释,但有鉴于近代以来沙俄及其继承者的所作所为,我只能认定其恶意成分居多,就是为阻止中国本已争回的船只出海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俄朝铁路桥</h5> <p class="ql-block"> 站在龙虎阁上,再次一眼望三国,看到的不仅有雁鸣闻三国的美景,还有哨所铁丝网边的“土字牌”,有图们江口低矮的铁路桥,有身后窄窄的洋馆坪路堤通道,以及吴大瀓纪念园。心底的感叹一言难尽!</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