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庐山简介</p><p class="ql-block">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庐山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人文圣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500多位文人在此留下了1.6万余首诗词。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有“清凉世界”的美誉。庐山有150科650多种植物,其中具药用价值的植物100种以上。1982年,庐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2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被评选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2004年2月13日,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3月7日,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2年5月,庐山云海入列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公布的中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p> <p class="ql-block"> (1)登庐山好汉坡</p><p class="ql-block">夙愿能来好汉坡,友人沿路唱新歌。</p><p class="ql-block">坐车哪有登山爽,赏景抒情韵味多。</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已入编:</p><p class="ql-block">A: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词家作品汇编》。</p><p class="ql-block">B: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5月出版的《现代诗词雅典》。</p><p class="ql-block">C: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中华旅游诗词大观》。</p><p class="ql-block">D: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p class="ql-block">E: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的《天涯诗词选》。</p> <p class="ql-block"> 庐山命名</p><p class="ql-block">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此外,庐山还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别名。而最早以“庐山”之名被写进史书的则是司马迁的《史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中田有庐”,而《国语·楚语》则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晋朝孙放的《庐山赋》中:“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也谈及庐山地理。</p> <p class="ql-block">(2)次韵毛主席《七绝.为李进同志</p><p class="ql-block"> 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p><p class="ql-block">喜气洋洋看劲松,云中留影我从容。</p><p class="ql-block">山岚偷袭仙人洞,催客攀登五老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已入编:</p><p class="ql-block">A:银河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毛泽东颂.诗词联大典》。</p><p class="ql-block">B: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第一卷。</p><p class="ql-block">C: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5月出版的《现代诗词雅典》。</p><p class="ql-block">D: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p class="ql-block">E: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的《天涯诗词选》。</p> <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后,庐山在文化上的影响力相对有所衰落,但依然有唐寅、王阳明、李时珍、徐霞客等人在这里留下了文化的印记。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庐山管理局”隶属九江市政府。1980年5月,改称“九江市庐山区”。1984年5月,成立“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一直至今。</p> <p class="ql-block"> (3)敬和耗席《七律.登庐山》</p><p class="ql-block">谁将翡翠置湖边,匡俗先生到此旋。</p><p class="ql-block">惹得外宾飞国界,引来贤哲跨江天。</p><p class="ql-block">佛光无限峰峰秀,净土开原炷炷烟。</p><p class="ql-block">磨墨投身云雾里,方知处处是诗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已入编:</p><p class="ql-block">A:银河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毛泽东颂.诗词联大典》。</p><p class="ql-block">B: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5月出版的《现代诗词雅典》。</p><p class="ql-block">D: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 <p class="ql-block"> 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整个山体南北长29千米,东西宽约16千米,山体面积302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海拔25—1473.8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p> <p class="ql-block"> (4)庐山吟</p><p class="ql-block">匡俗先生来学道,骚人登岭去吟诗。</p><p class="ql-block">群仙开会宏图展,我辈进山收获知。</p><p class="ql-block"> 二0一一年三月</p> <p class="ql-block"> 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晚白垩纪在古鄱阳湖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至古近纪、新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才形成了雄伟峻峭的庐山断块山。300万年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来临之时,庐山曾产生过4次冰期,此种海洋性山麓冰川的刨蚀作用特别强烈,在高大的断块山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地貌景观,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等。1万年以来的冰后期,由于庐山雨量充沛,水系发育,在流水强烈侵蚀作用下,对断块山构造地貌及冰蚀地貌进行着强烈改造,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流水地貌景观,断层崖,冰川刃脊变成了险峻的奇峰巉岩,U谷形成新的峰谷与峡谷,悬崖峭壁林立,雄伟壮观,为大量瀑布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5)上庐山遇雨</p><p class="ql-block">诗意盎然上峻峰,满为仙境惹人疯。</p><p class="ql-block">雨停留雾三千里,只见身旁几尺葱。</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已入编:</p><p class="ql-block">A: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词家作品汇编》。</p><p class="ql-block">B: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5月出版的《现代诗词雅典》。</p><p class="ql-block">D: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 <p class="ql-block"> 锦绣谷</p><p class="ql-block"> 锦绣谷是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四季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锦绣谷是因第四纪冰川作用,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毛主席的七绝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所描写的就是锦绣谷景色。</p> <p class="ql-block"> (6)庐山富山神</p><p class="ql-block">茫茫墨雾罩奇珍,串串莹珠挂满身。</p><p class="ql-block">倘若不知皆露水,错将我当富山神。</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已入编:</p><p class="ql-block">A: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词家作品汇编》。</p><p class="ql-block">B: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5月出版的《现代诗词雅典》。</p><p class="ql-block">C: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p class="ql-block">D: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的《天涯诗词选》。</p> <p class="ql-block"> 三叠泉</p><p class="ql-block"> 三叠泉古人称“匡庐瀑布”,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故名;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155米。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极为壮观,撼人魂魄。</p> <p class="ql-block"> (7)庐山求诗仙</p><p class="ql-block">拨雾穿云三万尺,难求日照紫烟生。</p><p class="ql-block">香炉瀑布从何落,敬请诗仙显圣明。</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已入编:</p><p class="ql-block">A: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第一卷。</p><p class="ql-block">B: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 <p class="ql-block"> 含鄱口</p><p class="ql-block"> 含鄱口位于东南部含鄱岭的一个山口,海拔1286米。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三座山峰连在一起犹如一只张开的巨口,有欲饮鄱阳之水,而得名于含鄱口。含鄱口也是中国九大观日出地之一,最佳地为含鄱亭。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8)庐山品云雾茶</p><p class="ql-block">云雾山中云雾密,绿茶园里绿茶浓。</p><p class="ql-block">古亭阵阵新茗馥,醉后无心探险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已入编:</p><p class="ql-block">A: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当代诗词家作品汇编》。</p><p class="ql-block">B: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5月出版的《现代诗词雅典》。</p><p class="ql-block">C: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中华旅游诗词大观》。</p><p class="ql-block">D: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华诗词十佳精品选》。</p><p class="ql-block">E: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的《天涯诗词选》。</p> <p class="ql-block"> 五老峰</p><p class="ql-block"> 五老峰为庐山主峰,地处庐山东南侧,海拔1436米,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李白曾多次登五老峰,并留下诗文:“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览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意指: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登上此峰可俯视山下美景。</p> <p class="ql-block"> 庐山美庐</p><p class="ql-block"> 庐山美庐是庐山别墅的优秀代表。位于海拔1174米的庐山西谷区南处。是国内极少的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共同居住过的房屋。美庐别墅内所展示的的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美庐”留存物品;二为国民政府要员们在“夏都”政治活动的历史照片及历史物品;三是牯岭历史及20世纪30年代所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等。</p> <p class="ql-block"> 植物园</p><p class="ql-block"> 植物园创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是中国第一座高山植物园。创始人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植物园位于1000—1320米的海拔高山上,四周环山,年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雾日193天,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9.7%,是著名的科研和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花 径</p><p class="ql-block"> 花径位于庐山牯岭街西南方向2千米处,这里海拔高1035米,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庐山会议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 庐山会议旧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曾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解放后改名为“人民剧院”。毛泽东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会议,分别为: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p> <p class="ql-block"> 芦林湖</p><p class="ql-block"> 芦林湖位于庐山区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毛泽东生前曾多次在芦林湖中畅游。1993年在桥头建“毛泽东诗碑园”,以纪念其百年诞辰。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登庐山》、《题仙人洞》和古诗多首。这里也是电影《庐山恋》中男女主人翁最后见面游泳相抱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神话传说一</p><p class="ql-block"> 传说早在商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但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符合古代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无从追究。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而去,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p> <p class="ql-block"> 神话传说二</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 神话传说三</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音xiao,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p> <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庐山宗教文化的独特性则在于“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庐山在三国以前的历史多属传闻,东晋、南朝以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庐山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无数文人名士来到这里游览、隐居、创作,共同构成了庐山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较早来到庐山的名士首推“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之后,名僧慧远隐居庐山东林寺,开白莲社,聚集了当时诸多名士,使庐山声名愈隆,谢灵运以降,南朝著名诗人如鲍照、江淹、范云、刘孝绰、张正见等都留下了不少游览庐山的诗作,庐山日益成为文人名士游览的胜地以及山水文学重要的表现对象。唐代以来,许多诗人流连于此,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如“诗仙”李白一生五次到过庐山,并曾在五老峰东侧的屏风叠隐居读书。他为庐山所作的诗歌有二十余首。宋代以来,庐山不仅是众多文人骚客游览吟咏的对象,同时也逐渐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中心,这主要得益于濂溪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的创立。</p> <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p> <p class="ql-block">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p><p class="ql-block">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王长顺,笔名上川,40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会员证号009262),中国国学协会会员(GX2011080027),武昌诗词楹联学会(2017014)会刊《黄鹤之吟》编辑。《领军人物》杂志社副主编(长期)VFF”713196,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研究员(终身)G2012060035,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诗书画艺委会终身名誉主席(MZ丫S20121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