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章聚焦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内在客体世界的形成。作者指出,婴儿通过与早期照顾者(主要客体)的互动,将体验内化为心理表征,即“客体表象”与“自我表象”。</p><p class="ql-block"> 关键观点包括:</p><p class="ql-block"> 1. 互动模式的内化:母婴互动中的情感体验(如温暖或忽视)会形成稳定的内在模板,影响后续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2. 分裂机制:婴儿为保护自我,会将客体表象分裂为“好客体”(带来满足)和“坏客体”(引发挫败),成熟过程需整合这两种体验。</p><p class="ql-block">3. 过渡性客体:如玩具、毯子,是婴儿从依赖母亲到独立的中介,帮助建立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这些概念揭示了早期关系对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为理解心理冲突提供了理论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