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七局“老三辈”(中)

ZY

<p class="ql-block">【走过60年】浅说七局老三辈(中) </p><p class="ql-block"> 张禹</p><p class="ql-block"> 二、“40后温乐辈”与“66号”</p><p class="ql-block"> 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七局员工简称为:“40后”或“温乐辈”或“66号”。</p><p class="ql-block"> 40后是七局的第二辈员工,这辈员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国家分配到“五一五”工程的66届至70届的大、中专毕业生,总人数约为500~600人,也称40后学生军。另一部分是经国家批准,由“种子辈”在四川温江专区和乐山专区及内江、德阳、自贡等地区招收的数千名初为合同工,后转正式工的员工,这批人,多数来自温江专区(现属成都市各县区)和乐山专区(现分属乐山市和眉山市各县区),故称“温乐辈”。又因为这批人多是40年代出身,且多在66年间加盟七局,故,又被别称为“66号”。</p><p class="ql-block"> “66号”的特点:一是人数众多,占全局总数的2/3(如66年底全局总人数1.38万人,其中66号8752人);二是多为农村青年,其文化程度普遍只有小学文化;三是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化者多来自当地城镇,这批城镇“66号”中不乏能人。</p><p class="ql-block"> 40后的学生军中有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张道富(后调水电总局任领导);有来自华东水电学院的研究生刘俊德(后调葛洲坝水电学院任教授);有改革开放后担任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崔广义和出任过雅安地委副书记的陈亚为;有从七局走出,担任过中信银行香港负责人的荣智建。</p><p class="ql-block"> 经过个人努力和“种子辈”的传、帮、带,40后的学生军中走出了如:冯觉林、魏藏振、夏文泽、朱彤、刘茂森、樊天龙、颜福林、钱集岳、谢精诚、武传阳、王启书、徐宝成、袁启军、黄一鸣、黎永茂、李国智、崔树华、朱梁、张忠国、陈永华、徐良永、刘熙成、张安国、廖德全、周长源、温家顾、许廷德、余维杭、朱云松、柳林敏、刘汉光等一大批专家型领导和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型、施工型人才;</p><p class="ql-block"> 走出了如:王载良、王国文、许泰盛、蔡定国、朱志强、李国良、陈道全、董成孙、陶斯江、李金浩、阳天信、朱全生、贾克信、张斯佑、刘少文、詹万良、费开文、陈定初、赵昌银、李学义、昝家成等一大批精于管理的管理型人才;</p><p class="ql-block"> 走出了在若干年以后仍被人啧啧称赞,同男人一样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爬高上梯,驰骋现场的巾帼英雄:刘少璞、冯道芳、管其曼、赵秀荣、朱劲松、刘绍芬、邬慧玲等女高工;</p><p class="ql-block"> 走出了如李仕锦、李志华、伍鼎莉、于文喜、马慕娟、杨华强、赵广博等深受职工爱戴的白衣天使。 </p><p class="ql-block"> 40后中的66号员工,是横跨龚嘴和铜街子两个计划电站的“牛”人,他们“牛”,不是今天网络语言的“厉害”,而是像牛一样吃的是草,输出的是奶。大部分在工人岗的“牛人”们,在本世纪初几乎已全部退休,返回原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很多人与亲生子女闹过“父子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的尴尬。由于他们工作几十年都是随七局在工地上打拼,于家、于子女、于配偶、于父母、于土地等的照顾与贡献太少,加上退休金不多,一些“牛人”回返原籍后不受原配待见的事例不是孤案,令人嗟叹!</p><p class="ql-block"> “牛人”们来时青春灿烂。着一床草席,一床被盖。他们走时垂垂老矣,已是白发暮年,随身物品几乎仍然是:“一席”“一被”+“一老身”,</p><p class="ql-block"> 嗟呼!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人生能有几度艰辛?人拉肩扛的施工时代他们赶上了,缺少机械人定胜天的人力施工时段,他们赶上了,会战式+献礼式抢工期年代他们赶上了,施工中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或通铺通房和衣而眠,他们赶上了,一个工地、一片油毡工棚,一个火星就火烧连营的状态,他们赶上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低工资他们全赶上了,而改革开放后的红利直到退休也没能砸向他们!但是,曾为国家水电建设,曾为七局的成长受过苦、遭过难的“66号”,没有太多的戾气,没有太多的怨言,对曾挥洒过汗水的水电七局充满着深深地爱,他们自觉而朴素地把水电七局当作是自己扩大了的家。在乐山,在青神,在眉山,在广汉等地,几乎每年的五月十五日,66号们都要相邀举行515茶话会、聚餐会,或515演唱聚会。他们心心念念的515情节,被聚会、茶会直接拉满。那种“受之以木桃,却报之以琼瑶”的美美之德,让观者无不倍感震撼!</p><p class="ql-block"> 苦难,既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块试金砖。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苦难中成长的“66号”群体,其中也不乏真正的“牛人”。他们自我励志,自学成才,自我成才,在若干重要岗位上脱颖而出,留下他们推动七局成长的明显足迹,据不完全统计,从一般“牛人”成长为利害“牛人”的典型代表有:局人力资源部原主任杨培文、局职教办原副主任李文炬、五分局原分局长李发根、四分局原分局长唐国正、安装分局原工会主席李裕民、二处原副处长吴敦义、三处原工会主席蔡长春和技术处原专家罗永安……以及不胜枚举的若干科长和队长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66号”,虽整体上文化程度偏低,但仍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涌现出在乐山市小有名气的工人书画家刘昌龄(国画)、蔡长春(油画)和硬笔书法家张文藻、林士龙;涌现出被职工誉为工人作曲家的费星海和乐队指挥家的黄国光;以及被乐山市体委特招担任乐山水球队教练的邹洪德。</p><p class="ql-block"> “66号”,既是计划经济年代的建设者,也是计划经济终结的见证者。他们有着市场形态转型的阵痛和身心的历练。</p><p class="ql-block"> 嗟呼!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渐行渐远的40后学生军和66号们,请您们要好好地保重啊!希望在健康和长寿的路上,多多地出现您们伟岸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