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鄂西南</p><p class="ql-block"> 川北品三国</p><p class="ql-block"> 之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卡梭布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林,并不陌生,闻名遐迩的云南石林至少去过三次以上了。恩施旅游的第一站是梭布垭石林,问百度得知:梭布垭源自土家语,“梭布”意为“三个”,“垭”指两座山之间的狭窄缺口,合称即“三个垭”,这一名称既描述了地形特征,也反映了当地土家族的语言文化。现在特指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梭布垭石林景区。</p><p class="ql-block"> 云南石林与梭布垭石林有什么不同?小段导游娓娓道来:它们在地质形成年代、景观特征、文化背景及旅游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云南石林以宏大规模和彝族文化为特色,适合观光游览;梭布垭石林则以原始植被覆盖和土家族风情见长,更适合徒步探险。在形成年代与地貌方面:云南石林形成于约3亿年前的石灰岩风化侵蚀作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总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2平方公里),以高耸密集的石柱群著称,如“阿诗玛”石像等。梭布垭石林形成于4.6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总面积21平方公里,地貌以石林、溶洞和溪流组合为特色,石柱平均高度10-40米,形态更为分散野性。景观差异呢?云南石林石柱顶部多裸露,形态雄伟如剑塔,景观开阔大气。而梭布垭石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5%,石柱与森林交融,呈现“森林化石林”的原始风貌,兼有地下河和瀑布景观。再看生态环境与文化背景:云南石林属干热河谷气候,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如仙人掌),生物多样性丰富。</p><p class="ql-block"> 梭布垭石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2℃,核心区仅16℃,植被茂密,被誉为“天然氧吧”,栖息多种珍稀物种。从民族文化方面看:云南石林以彝族文化为核心,有火把节等传统活动,融入阿诗玛传说。梭布垭石林依托土家族文化,有摆手舞、民俗博物馆等体验,文化氛围淳朴。</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行程安排的很宽松,7月26日吃罢早饭,9点钟出发,驱车60公里,来到梭布垭石林景区门口,虽是酷热难耐,却见游人很多。小段熟练的办完入园手续,给我们一人一根木制手杖,我有些不以为然,小段说拿上吧,景区里山路崎岖,爬上爬下,有个手扙会方便很多。果然在后来的几天里,这手杖还真发挥了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怎么能证明梭布垭石林是4.6亿年前形成的呢?一进景区,小段便带我们来到一处石壁前,他指着岩壁上的化石说,梭布垭石林保存了大量形成于4.6亿年前奥陶纪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包括三叶虫、海百合、中华震旦角石等,被誉为‘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和‘天然地质博物馆’。梭布垭石林的化石主要分布于奥陶纪灰岩中,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主:有三叶虫化石:石壁中可见其分节躯干痕迹,是奥陶纪典型生物;中华震旦角石:圆锥形肉食性生物化石,最大个体可达2米,为奥陶系地层标志性化石。海百合与角石:在犀牛沟等区域的溶纹岩壁上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虽是盛夏炎热,汗湿衣衫,我们走莲花寨:石峰密集如莲瓣层叠,犀牛沟内青苔覆盖的绝壁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仰望可见雄鹰展翅,天光奇景,沟底温度常年16℃,被称作地心秘境。过青龙台:面积最大的景区,龙鳞石表面布满海浪状纹理,骆驼峰、廪君靴等象形石与土家族神话交织,成为天然浮雕博物馆。进磨子沟:只见溪流穿行于溶洞与石缝间,七彩溶洞与一线天景观相映,传说为土家族发源地,林间负氧离子浓度超城市百倍。到九龙汇:九条瀑布从丹霞岩壁飞泻,水雾中常见彩虹环绕,配合丹凤朝阳、龙章凤篆等象形石,演绎着九龙戏珠的奇幻画卷。</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个时麾的词叫网红打卡,漫步在石林中,我们在标识的打卡点上留影,在奇特的景观旁拍照。走进景区不长时间,有两棵树并排生长,似连理,象兄弟,初看并无奇特之处,小段说:这两棵树其实并不是一个树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却把它们连到了一起,且树高、粗细一般无二,真的是一大奇景。</p> <p class="ql-block"> 久不外出的我们在恩施游第一站检验了体力,盛夏时节冒酷署,顶烈日,走走停停整三个小时游完了整个景区。晚上七点,还有一场大型歌舞剧《西兰卡普》在等我们欣赏。</p><p class="ql-block"> 返回时节已是腹中空空,善解人意的小段导游路边停车,买来两个土家肉饼,三下五除二,这土家名吃便下了肚,饼糯肉香,果然名不虚传。在下榻的宾馆休息了三个小时,小段把我们接到恩施州文化中心,夜幕下的广场霓虹闪烁,喷泉五光十色,引得众人驻足观赏。 </p><p class="ql-block"> 晚八点整,气势恢宏的恩施州大剧院前,露天土家歌舞拉开演出序幕。继而,进剧场,赏歌舞,引人入胜。歌舞剧《西兰卡普》以湖北恩施土家族文化为背景,讲述青年男女西兰(擅长织锦)与卡普(船工)通过山歌相识相恋,因山洪灾害被迫分离,最终在重建家园时重逢的经典故事。演出中民俗符号深度融合,剧情穿插了土家族“女儿会”(传统婚恋节日)、“哭嫁”(婚礼仪式)、“跳丧”(祭祀舞蹈)等独特习俗,通过服饰道具展现百余种西兰卡普织锦的纹样,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当我们惊叹演出的高水平时,小段告诉:演出单位是湖北省歌舞团!旅游旺季,每天都有一场《西兰卡普》呈现给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游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 08 19</p><p class="ql-block"> 草就于乌鲁木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