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见孩子,看见爱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中,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孩子哭闹发脾气,我们却不明白缘由,只能焦急地哄劝;孩子成绩下滑,我们忙着指责,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压力。直到翻开《看见孩子》这本书,我才惊觉,原来在许多不经意的瞬间,我们并未真正“看见”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见”,并非只是目光所及,而是用心去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书中提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藏着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当孩子哭闹时,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疲惫、饥饿,或是渴望得到关注;当孩子抗拒学习,也许是因为学习内容难度过高,让他们产生了挫败感。若我们仅仅看到表面的行为,就急于批评、制止,无疑是在孩子的心灵之窗上蒙上一层纱,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举个书中的例子,有个孩子总是在课堂上捣乱,老师和家长都认为他调皮捣蛋。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只是因为父母近期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让他缺乏安全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倘若一开始老师和家长就能看见他行为背后的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陪伴,或许他就不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真正“看见”孩子呢?首先,要学会倾听。当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或是倾诉自己的烦恼时,放下手中的事情,专注地看着他们,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回应。不要急于打断,更不要立刻给出建议,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其次,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的情绪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纯粹,高兴时开怀大笑,难过时放声大哭。当他们情绪低落时,轻轻抱抱他们,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说说”。这种共情的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更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真正看见孩子,还意味着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不要总是以“我是为你好”为由,替他们做决定。比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他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天赋和潜力,只有在尊重和支持的环境中,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看见孩子》让我明白,育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心灵上的陪伴和理解。当我们真正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需求、情绪、梦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更加美好。让我们带着爱与耐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成为他们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后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