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站在成都杜甫草堂,凭窗远望的那一刻,我不理解为什么杜甫看到的是千秋的雪,而我看到的只是一夏的叶。杜甫可以一眼千年,我却被一叶障目。</p><p class="ql-block">2005年的初夏,我从浙江海宁赶赴四川筠连,人生中的第一次入川,在成都换乘驻停之际,我特地去了一趟成都杜甫草堂。</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764年的暮春时节,杜甫正是在草堂里写下了这首诗。从年少读诗启蒙开始,我就非常好奇什么的雪能一千年都不会融化。后来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知道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在理想与现实交汇的十字路口做着艰难的抉择,我心中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万里船”的真实寓义是什么?这艘船又将承载着他驶向哪个渡口?</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围绕这些问题我不停地阅读、思索和记录,疑惑并快乐着。欲解其意,需临其地。所以这次来到成都我一定要去杜甫草堂,沉浸式体验一下“诗圣”当年的创作场景,期待着能以身入景,由景及景,共景共情。</p><p class="ql-block">那是个格外寂静又略显闷热的午后,当我身处成都杜甫草堂,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那间草屋,站在窗前向外眺望时,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诗中所描写的那些景象,窗前一棵杨树,枝上的叶子密密麻麻占有了我大部分的视线。我站在窗前仔细张望,方才发现,不止一棵杨树还有松树、柳树及其他绿植。初夏5月,树木滋长,它们层层叠叠汇织成一堵绿色的屏障,挡在了我和我想看到的景象之间。</p><p class="ql-block">那天,在那个窗前我站了很久,失落的情绪在也心中蔓延,我不明白为什么杜甫看到的是千秋的雪,而我看到的只是一夏的叶。杜甫可以一眼千年,我却被一叶障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随后的游览中,我便没有了多少兴致,唯一觉得宽慰的就是在一个“千家注杜”的展柜中,看到由珠海出版社印制,仇占鳌编注的《杜甫全集》。这本书我也有,曾经我一直觉得我买的是盗版的,因为里面的内容晦涩难懂。</p> <p class="ql-block">书非盗版不可读也,而爱好如果是盗版的终将半途而废。</p><p class="ql-block">草堂一别,我辗转蜀地后回到了浙江,人生也步入新的阶段。为了生活奔波成为日常,所谓爱好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就像那本《杜甫全集》,被我放置在某个角落里,久久不曾翻开,仿佛里面的那些文字属于另一个时空的自己,我也没有了当年追着诗句奔跑的冲动。自甘平庸不是某个瞬间的选择,而是平淡的日子把人消磨成最普通的模样。</p><p class="ql-block">本以为人生就已经这样了,平静的心再也不会泛起浪潮。只到多年后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个梦。在梦中我来到了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地方。绿意盎然的柳树上两只黄鹂鸟并坐着窃窃私语,蓝天下一群白鹭正相约着振翅高飞。沿着舒缓流动的溪水,我走进了一间草屋内,站在窗前欣赏外面的景色。此刻风光正好,适合远眺,我看到西北方的山顶上那厚厚的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正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忽然,这光芒中幻化出许多的人像,而这些人像都一一对应着那些彪炳史册令人景仰的古圣先贤,继而人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三行文字从那光芒中跃出,我仰目观瞻,发现那三行文字写着:</p><p class="ql-block">因为相信,所以看见。</p><p class="ql-block">追光的人,眼中有光。</p><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一以贯之。</p><p class="ql-block">仿佛受到了这人像和文字的召唤,我随即登上了一艘停泊在门前,系满诗书的小船,沿着蜿蜒曲折的历史河流,驶向着那发着万丈光芒的群山之巅。</p><p class="ql-block">从梦中醒来后,我找到并再次打开了那本尘封已久的《杜甫全集》,此时我才看懂,我手中这一整本的《杜甫全集》原来只写着两个字:坚持,此刻的我也终于释怀,为什么当年我在杜甫草堂看不见那片雪,因为我的心中并没有那艘船。</p><p class="ql-block">而对于曾经困扰我的那些疑问,我也好像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什么雪千秋不化?我想那一定是信仰之雪,真理之雪,这代表着杜甫的“知”。为了践行心中的“知”,纵然有千难万险,纵然隔千山万水,必往之。这正是“万里船”的真正寓意,“万里船”也代表着杜甫的“行”。至于这艘船要驶向哪个渡口,我想,每一位景仰杜甫喜爱杜诗的人都会有着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我不确定这艘船会驶向哪里,但我相信,在他所到达的那个地方,一定会有一群人在渡口等待着他的到来,而如果要为这群人画像,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一以贯之地书写着传递中国信心的文韵华章。</p> <p class="ql-block">就在今天,我在“央广网”上看到《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这篇文章。我想,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机械臂划出的智能弧线,阿斯利康北京实验室显微镜下聚焦的科学奥秘,这些跨越山海的产业图景,不正是中国以"知行合一"的高度文明自觉,践行全球承诺的生动注脚吗。</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文明坚守。今日中国,以《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的制度性开放,回应了一小撮历来奉行投机主义的国家所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用海南自贸港制度创新的"压力测试"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在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的全球变局中锚定创新领域。</p><p class="ql-block">当西门子医疗在深圳培育创新基因,德国蔡司在上海构筑光学高地,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中国的商业机遇,更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家以"美美与共"的胸襟,将自身发展熔铸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坐标。历史证明:那些以文明为底色、以人民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的长期主义者,终将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开辟出通往星辰大海的航道。</p><p class="ql-block">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源于中国始终秉持知行合一、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投资蕴含着未来,正是因为中国无数的长期主义者们坚守初心,持续创造红利,让世界深度共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文作者:余汉辰;2025年4月10日,写于安徽阜阳颍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