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成功

星云汉辰

<p class="ql-block">封建王朝的历史,往往围绕着王侯将相展开,我们以为它是历史,其实它倒像是伪装成历史、精心编写的段子。</p><p class="ql-block">——作者题记</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本文8100字左右(加标点符号),阅读时间约10分钟(一个劲地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知几人真得鹿,</p><p class="ql-block">毕竟终日梦为鱼。</p><p class="ql-block"> “好高骛远”这个词,常常被人们视为贬义,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目标太高,不切实际。但真相却是:只有你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只有你拥有一个更高更大的梦想,才能充分刺激自己内心的小宇宙,爆发出强大的潜能和智慧去实现这个梦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228年前,刘邦和他的大汉王朝就是这样来的。</p> <p class="ql-block">有位著名的演员说了一句著名的台词:“江湖不是打打莎莎,是人情世故”。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秦庭被推翻后,各方势力随即登上历史舞台,展开大乱斗。那么,其中最能打的都有谁呢?</p><p class="ql-block">论个人最能打的,必须是“战神”项羽,巨鹿时期的项羽强解能力天下无敌,两军遭遇无论对手摆出什么阵型,他一个冲锋就能破防,完了还说人家阵营里一个能打的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论带队最能打的,必须是“兵仙”韩信,他出道即巅峰,暗度陈仓、背水一战,一连串丝滑小妙招用的是得心应手。这边刘邦隔着鸿沟觍着脸跟项羽争论:我们是不是兄弟?我爹是不是你爹?那边韩信已经带队攻下了魏、赵、代、燕、齐等地,悄然改变了楚汉之争的战局。</p> <p class="ql-block">若面对面PK决出高下,100个刘邦估计都不够1个项羽打。论带队冲业绩连战连捷,刘老板自己都承认不如他的韩大经理。可历史的结局却是,两个最能打的都败给了刘邦。</p><p class="ql-block">何也?因为刘邦正是那个时代最会搞人情世故的人。</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刘邦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最会搞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邦的“人情世故”在于:处在劣势且充满变量的竞争环境中,先给自己定一个最大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改变自己去实现逆袭,广泛布局去实现破局,它具有指引方向、明确优先级、提高行动力等作用。专业的词叫做:北极星目标,也叫唯一关键指标(OMTM)。</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秦泗水郡蕲县大泽乡起义反秦,张耳随即加入陈、吴的反秦大队,刘邦也在沛县聚集一帮人马响应。起义初期刘邦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带着队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种盲目的投机主义和他的阶级出身有关系,作为一个始终混迹在等级社会底层的人,他有认知的上限。所以一开始刘邦的目标可能就是想有个自己的地盘,大小都无所谓,多过老爸给的那五亩地就行。至于觊觎权力的巅峰——皇帝宝座,不止刘邦,好像大家都没有这个想法,因为当时反秦的本质是六国旧勋贵借反抗“暴秦”之名复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后,当刘邦踩着西瓜皮带着反秦小分队抄小路来到咸阳,受了刺激,长了见识后,他才树立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标——统一天下当皇帝。</p> <p class="ql-block">在封建王朝时代,最高的地方在哪里?是五岳之首泰山之顶?是万山之祖昆仑之巅?这些都不是,最高的地方是在皇宫金銮宝殿上的那把龙椅,坐在上面即可君临天下,俯视万方。当你匍匐在皇权威仪下,偷偷地望着那个皇帝专属宝座时,你会想:天下怎么可能会是我的;可某天,你有机会坐上那把龙椅上体验一回当皇帝的滋味,你肯定会萌生这样的想法:这天下它为什么就不能是我的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邦就是这样想到。</p> <p class="ql-block">刘邦的队伍是第一个进入咸阳,并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作为这个团队的老大,等于是刘邦第一个拿到咸阳宫无限沉浸式畅玩体验卡的反秦军将领,在顶级大佬项羽到来之前,刘邦只要愿意,他想坐在哪里就坐哪里。于是,决定了秦末天下谁属、历史走向的名场面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邦坐在大秦朝堂秦始皇曾做过的那把龙椅上,他摸了摸龙椅,掐了掐大腿,确定不是在做梦。这时子婴向他走来,将一枚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的玉玺塞到他的手中。恍恍惚惚中刘邦觉得这一幕好熟悉,是的,他想起来了,曾经他的爹地将一把锄头塞到他的手中,让他去种家里的地,而现在子婴塞在他手里的不也正是一把“锄头”吗?拿着这把“锄头”他就可以种天下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那时那刻,刘邦坐在象征权力巅峰的龙椅上,手握着能“锄”动天下土地的玉玺,跨越山海、绵延万里的大秦疆域图在他眼前徐徐展开,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突然在他耳边响起:“阿邦,你也可以当皇帝,我看好你。加油!奥力给!”。</p><p class="ql-block">正所谓: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前秦始皇在国内到处演讲,真诚地跟大家说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的好处,结果换来到却是疏远,张良还带着人向他扔了一坨120斤的大铁锤。史书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远远地看着秦始皇,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此”。作为心怀复国之志的他们为何要接近秦始皇,想必是在踩点搞偷袭,因为秦始皇身边警卫森严,没有下手的机会而已。现在好了,当刘邦身处咸阳宫,坐在秦始皇曾坐过的龙椅,手握着传国玉玺,他突然就想开了:这天下本来就应该合而为一。他理解了秦为什么要统一六国,也体会到了秦始皇的艰难与不易。他心想:“郡县制”好,“郡县制”是个好东西,我要当个皇帝把“郡县制”接着搞下去。</p> <p class="ql-block">天机,恒变也。</p><p class="ql-block">《易经》有云: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那一刻,刘邦在咸阳拿到了皇帝体验卡后,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北极星目标”,并迅速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深度布局。他知道凭自己的实力还当不上皇帝,也知道最大的对手是项羽,于是他做出了两个重要的决定:</p><p class="ql-block">一、立人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史书上说,刘邦进入咸阳后性情大变,不再贪图财物和美色,还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对“约法三章”的理解,不能仅认为是为了收拢关中秦地的人心,更深层的考量是刘邦要约束自己的部队,他要打造一个适用于全局战略真正的“仁义之师”、“王者之师”。从这里我们也能反向了解刘邦以及他的队伍在进入咸阳之前,并没有多么大的理想抱负和良好的军容军纪。</p> <p class="ql-block">二:隐忍示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鸿门宴上,刘邦闭口不谈“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话题,反而是一口一个“老霸哥”叫的项羽心花怒放,找不着北。范增在一旁急得上好的茶具摔了七八套,项羽装作看不见,依旧和刘邦把酒言欢,称兄道弟。项羽说:我即将召开诸侯相王大会,到时我自封为“西楚霸王”,封你做个“汉王”,把巴、蜀、汉中之地给你做领地,如何?刘邦谢道:如此甚好,一旦进入领地我保证烧毁栈道,安心地做个富家翁,不再过问天下的纷争。</p> <p class="ql-block">眼看聊的差不多了,刘邦起身告辞道:“老霸哥,我们共同追随项梁将军多年,你知道的,老哥我是一个爱好读书对钱不感兴趣的人,这次咸阳国库里的图书我拿了一些,其他金银珠宝我分文未取,都一一清点造册,只等你前来接收”。</p><p class="ql-block">项羽听后大喜,说:“沛公辛苦了,你先回去吧,明日我就率部入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着刘邦远去的背影,范增气愤地说:“可惜了那几套被我盘出包浆的茶具,是谁出得这摔杯为号的馊主意”。</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项羽按约定进入咸阳,接管刘邦军队的城防。刘邦深知皇帝体验卡的魔力,他万不能让项羽也坐上那把龙椅。于是他提前派人拉了皇宫的电闸,然后手持火把领着项羽在宫里兜来转去,边走边和项羽聊秦楚两国间的仇恨史,从秦昭襄王诱骗楚怀王赴秦被扣押,到白起攻陷郢都后捣毁楚国的宗庙,再到王翦如何打败项羽的爷爷项燕。在刘邦绘声绘色的叙述中,项羽眼中渐渐燃起了复仇的火焰,他一把夺过刘邦手中的火把将秦都城咸阳点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火烧了三个月,关中百姓骂了项羽小半年。</p> <p class="ql-block">在终结秦朝的统治后,项羽主持了戏亭分封,他自号“西楚霸王”,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治巴、蜀、汉中之郡。到了封地后,刘邦继续执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他烧毁入蜀的栈道来迷惑项羽,以示无意东出,暗地里却积极整军备战,等待时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闲暇之时,刘邦就翻阅从咸阳宫中带回的那些府库典册。这些书籍承载着秦国近六百年的兴衰史,从最初的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直至统一天下,期间积累的许多先进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都被详尽记录其中。</p> <p class="ql-block">而书中关于秦国对巴蜀地区长久经营,更是让刘邦受益匪浅。里面详细描绘了巴蜀的山川地理,比如哪处有险峻的关隘可作屏障,哪条河流能够用于运输粮草;精确统计了当地的人口分布,清楚地标明了各郡县的户数与人口数量,这为刘邦快速扩充兵员提供了精准的依据;还细致罗列了物产情况,像蜀地的粮仓分布、巴郡的盐井位置以及各地的矿产资源等,这使得刘邦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经济政策,快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为军队储备充足的粮草和物资,有力地支撑了他持久对抗项羽的军事准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长远来看,这些书籍也为刘邦日后统一天下、推行更优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秦国在中央集权、法律制度、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都成为了刘邦可借鉴的模板。他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明白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安定民心,为实现天下统一后的长治久安做好了充分的政策储备。</p> <p class="ql-block">这天刘邦正在看书,丞相萧何带着一个人来到刘邦面前说:“禀报汉王,这个人叫韩信,他来面试找工作”。刘邦看了一眼韩信问道:“你有什么本领”。韩信说:“我能忍,‘胯下之辱’听说过吗”?刘邦说:“欢迎加入我们,我的韩大将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汉元年八月(前206年),刘邦采用韩信的计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正式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开打之初,刘邦深知“实力不够,演技来凑”的道理,于是他请了位一线老演员和他联袂演了一场对手戏。某日,刘邦骑着马带着队伍走在大街上,一个老者在围观的人群中大声喊道:“汉王,汉王在哪里”?刘邦连忙说:“I'm here,What are you doing ?My old baby”。老者说:汉王,项羽那小子倒行逆施,竟弑义帝,你一定要带着大伙找项羽battle,伸张正义啊!刘邦听闻虎躯一震,道:“今天,我才知道项羽竟然对义帝做出了这等暴行,我要写信给天下的诸侯们,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共同讨伐项羽”。</p><p class="ql-block">这段对话被太史公司马迁记录在《史记·汉高祖本纪》中,汉二年三月,汉王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描写刘邦进入洛阳后和路人董公的对话,以及刘邦的顺势而为。</p><p class="ql-block">刘邦集团早已经将项羽集团视为争夺天下的最大的对手,项羽的一举一动刘邦肯定会第一时间获悉,特别是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怎么会从一个路人的口中得知呢?</p><p class="ql-block">洛阳长期以来是西周国的都城,董公是根正苗红的前朝遗老,处于当时地域鄙视链顶端。熊心是楚人,名为义帝实为傀儡,董公为什么会为一个鄙视链末端且存在感很低的楚人发声?</p><p class="ql-block">刘邦志在当皇帝,如果他夺了天下义帝还在,他会怎么对义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综上所述,这位董公大概率就是刘邦找的托,两人装作大街上偶遇,台词事先准备好,一番演绎让刘邦博得人心,代表正义的一方,联络诸侯共击项羽。      </p> <p class="ql-block">楚汉相争的过程,是刘邦将 “人情世故” 拿捏到极致,支配到无以复加的成功学范例。</p><p class="ql-block"> 在舆论造势上,刘邦的 “人情世故” 化成道义制高点 —— 他让天下人看到,项羽是弑君逆贼,而自己是正义的复仇者。随后列出项羽的“十宗罪”,说项羽是不公、不义、不仁之徒。这些罪状是给那些摇摆不定的诸侯看的:跟着刘邦,不仅师出有名,更能讨回被项羽抢走的公道。同时刘邦又是“搞心态”的高手,他一会对说项羽说:“过来打我呀,笨蛋。”;一会又说:“我们是什么,是兄弟”。精准拿捏项羽性格中急躁易怒、好面子的弱点,这种策略的直接影响,是让项羽从沉稳果决的统帅,逐渐因为刘邦的戏谑而暴怒,失去了战略布局的耐心和远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军事操盘上,刘邦的 “人情世故” 化作了精密的包围网。他让韩信北伐,不是简单的分兵,而是给了这个想要证明自己多能打的将领想要的舞台。韩信下赵破齐后,刘邦明知其索要齐王封号有“僭越”之嫌,却笑着把印绶送去,说:“要当就当真齐王!” 这一手好棋让韩信成了关东的屏障。对彭越,刘邦更懂 “江湖规矩”。这个草莽英雄想要的不过是块地盘,刘邦便许诺 “从睢阳到谷城都归你”,换得彭越在楚军后方搞游击战术进行牵制。项羽回师打彭越,刘邦就攻荥阳;项羽转头救荥阳,彭越又截了他的粮道。这套 “你打你的,我扰我的” 战术体系得以高效运转,全靠利益捆绑维系,比军令更有效。</p> <p class="ql-block">汉五年十月(前203年,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刘邦觉得时机已到,是时候发起对项羽的终极一战了。于是,他给韩信写了一封信,信的名字叫做《友谊与荣光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刘邦写道:“亲爱的信,见字如面。汉楚之争虽短,但其荣光长久,这荣光刘哥不会一人独享。等打败了项羽,这天下一分为二,你我兄弟各占一半。你的那份你拿去,我的这一份要分给萧何、曹参、樊哙这些老哥们,他们随我沛县起兵,我说过:‘苟富贵,勿相忘’。现在项羽已被我围在固陵,兵饥将乏,胜利在即,希望你立刻发兵支援我部。击败项羽,共享荣光。——想你的邦”。</p><p class="ql-block"> 信写好后刘邦把它交给信使,同时他又牵来一只猪对信使说:“这只猪有个特殊的才艺,它会上树,你把它带着,一定要让它在齐王面前展示出它的才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于是,韩信看见那只会上树的猪,他选择相信刘邦的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汉五年十二月,刘邦集合韩信、彭越等五路大军,将项羽及十万楚军围在垓下。韩信统领30万汉军为先锋,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彻底打败了项羽。刘邦在听到前线胜利的消息后,马上带人驰入韩信的军营,当众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史书记载:“齐王知大势已去,遂伏地认罪”。在以雷霆手段解决了来自韩信的威胁后,汉五年正月(前202年),刘邦于定陶汜水之北称帝,定国号为“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咸阳受降确立目标,到励精图治汜水登基,在秦末分裂动荡的乱世中,刘邦将 “人情” 转化为 “战力”上的加持,将 “世故” 升华为 “战略” 上的远见,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让梦想照进现实。</p> <p class="ql-block">汉十二年(前195年)十月,刘邦率军讨伐淮南王黥布的叛乱,返回京城长安的途中,路过沛县,他停了下来,把昔日老友和父老子弟都聚到一块饮酒叙旧,并下令免除了沛县百姓世世代代的赋税徭役。酒酣情绵之际刘邦领着众人唱起了自己写的《大风歌》,其词曰:“风啊风啊请你给我一个说明,是否她也珍惜这一段情。风啊风啊不要去得那样匆匆,请为我去问一问她的芳名”。</p><p class="ql-block"> 搞错了,再来,其词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p class="ql-block"> 唱罢,刘邦用深情地目光看向座下的沛中父老,敞开心扉说道:“曾经我的爹地将一把锄头塞到我的手中,让我去种家里的地,我没有珍惜,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根本就不想种家里的地。后来,一个叫子婴的秦人,将一枚玉玺塞到我的手中,让我去种天下的地,我去了,因为我很爱种天下的地。如果要为这个“很”加上一个等级,我认为是无所不用其极;如果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是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一位雄图伟略的帝王充满力量而又自信的告白,这是秦始皇所塑造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后世的延续。刘邦成功的核心意义,远不止于对个人理想的执着践行,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他将秦朝昙花一现的统一制度,淬炼成了深植于天下人心的共识与信念。</p> <p class="ql-block">刘邦不仅完成了军事与政治上的整合,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统一不是并吞六国的强权产物,而是能终结战乱、带来安定的必然选择。他在逐鹿的过程中展现的包容性 —— 吸纳各方势力、平衡利益诉求,本质上是在构建 “天下一体” 的现实基础;而建国后延续秦制、稳定秩序的举措,则让百姓在战乱平息后切实感受到统一带来的安宁与实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种从 “军事统一” 到 “人心归向” 的转化,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刘邦的政权以稳定取代动荡、以秩序替代混乱,“统一” 便不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成为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的生存共识。它打破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形成的地域壁垒,让 “天下合一” 的观念超越阶层与地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正是刘邦及其所建立汉朝的持续努力,让 “统一” 从秦始皇时期的制度尝试,真正内化为后世不可动摇的历史惯性,为中国两千余年的大一统格局打下了最深层的心理与法理基础。</p> <p class="ql-block">在史书的记载中,刘邦的出生时间有前256年和前247年两种说法,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推算,刘邦开始创业(前209年沛县举兵反秦)是在47岁或38岁。岁月荏然,两千余载时光倏忽流转。当年,刘邦奋力甩出的那记“回旋镖”,穿越时空,竟精准地砸中了今天被称为“80后”的这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前段时间,“‘80后’再也没有35岁了!”这句话在网络上火了,迅速演变为一场裹挟着集体情绪宣泄,并夹杂着对“80后”老而无为的精神围剿。年龄,仿佛成了无形的枷锁,让许多曾披荆斩棘的“80后”暗生焦虑。似乎35岁一过,人生的轨迹就只能无奈地向“平庸”的谷底滑行。然而,回溯历史,刘邦那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35 岁怎么了?47 岁照样创业。他在乱世中披荆斩棘、逐鹿中原,最终实现 “企业上市”(建立汉朝),用行动证明:年龄留下的痕迹,不是前行的阻碍,恰是岁月馈赠的厚重勋章,铭刻着智慧、阅历与不可替代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刘邦的创业图谱,堪称一部荡气回肠的“不设限”宣言。早年不拘一隅,仗剑游历四方,在看似散漫的行走中积累了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当秦末风云际会之时,他不迷茫、不犹豫,更不因年龄而踌躇,毅然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凭借豁达的性格广纳贤才,如张良、萧何、韩信等一众豪杰纷纷为其所用,最终在与项羽的较量中胜出,到达人生巅峰。这份当断则断的魄力,在当下选择丛生、渴望破局的时代,尤为可贵——它启示我们,“80后”的成熟不是因循守旧的借口,而是洞察时机、果断行动的资本。所谓“中年起步迟”,在真正的创业家精神面前,不过是无力的伪命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躺平”,是刘邦一生最耀眼的精神标签。在刘邦的字典里没有“躺平” 二字,他只想让对手躺平。楚汉争霸是意志与韧性的反复试炼,刘邦曾遭遇过多次军事挫败,然而,每一次跌倒,他都能以不可思议的顽强重新站起,最终在垓下完成逆袭。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向“80后”昭示:暂时的瓶颈、挫折,甚至看似错过的风口,都不足以定义全局。“80后”当下面临的所谓“不上不下”之境,恰如当年刘邦屡败屡战的困境,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那份在逆境中依然紧握梦想、永不言弃的定力。真正的“不躺平”,不是盲目亢奋的消耗,而是基于深刻洞察后的战略定力与恒久坚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泗水亭长到大汉开国皇帝,再到为后世王朝铺就盛世之路,刘邦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始于清晰无比的“北极星目标”。无论身处职场还是创业场域,都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城一地”,而应树立超越自我、贡献社会、影响未来的崇高愿景。然后围绕它,进行深广的资源整合、长远布局、路径规划,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更宏大、更持续的事业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语,只会默默给出答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历史不会因为谁起点高、起步早而多给几分胜算,却永远给坚持到最后的人最高奖赏。站在时光交汇点的“80后”们,前辈目光殷切,后浪追逐汹涌,或许正经历着职业生涯的阵痛期,遭遇着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请凝望历史深处那位泗水亭长:他大器晚成的传奇,他聚合英才的智慧,他百折不挠的韧性,他开创盛世的深谋远虑,正是为今日“80后”作出的最有力背书。</p> <p class="ql-block">不躺平,无惧岁月催;不焦虑,心力俱凝聚;不内耗,方寸有大千。让我们学习刘汉高帝刘邦那份筑梦的豪情、拼搏的勇毅、布局的深远与坚持的定力。高举心中的 “北极星”,以 “80 后” 特有的厚重积累与韧性成长为帆,在惊涛骇浪中校准航向,在潮起潮落间积蓄力量。将执着与坚守,写进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余汉辰;</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8日写于安徽阜阳颍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