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开创未来 一一纪念中国观赏石协会诞生20周年

邹顺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承经典,开创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 一一纪念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二十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30日是中国观赏石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每一个时期皆会呈现各种不同的历史风彩。</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中国观赏石协会的成立,是对传统赏石文化的发扬光大,是传统赏石文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中的又一次精彩呈现。</p><p class="ql-block"> 回望历史,温故知新,笔者从“故纸堆”中选取了一篇早期刊发在赏石报刋上的文章,将其发在美篇赏石大观园上,是为纪。</p><p class="ql-block">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或许能够看到一些当代赏石文化早期的风貌,尤其早期的观赏石理论在谈些什么?它对今天的赏石文化又有哪些影响?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早期石界的“华山论剑”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杨靖:大着胆子写下这个题目,其实心里有些战战兢兢。关于石头的艺术性,一直是我们圈子里的话题,争论还颇为激烈。跟石友们面谈、笔谈、煲电话粥,聊着聊着,忽然想起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星爷这部经典里的不少名句被广为传诵,其中有一句固执的追问让人记得很清楚: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人对自己重视的人或事,反而总难免迷茫,即使至尊宝这样放浪形骸的人。石友爱石,与此类似。爱就要弄个明白,想弄明白就有了追问。 </p><p class="ql-block">  艺术吗?不艺术吗?给个理由先--</p><p class="ql-block">  (湖北)邹顺驹:</p><p class="ql-block"> 观赏石的最终目标是走入以艺术品为猎取对象的主流社会。但从目前状况看,这个目标还很遥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很多人不重视观赏石与艺术品接轨,只承认"发现的艺术",就是不承认对艺术的发现,抱住僵化的形式逻辑和美学理论不放。他们认为观赏石中只有美感而没有艺术。其实,观赏石要为主流社会认可,必须先为艺术界认可,要为艺术界认可,必须加大观赏石中天成的艺术含量,并要按照艺术规律去鉴赏石头。否则,我们将继续徘徊在低水平线上孤芳自赏。</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一些非常浅薄的东西描绘成"缺憾美"。当然我并非否认缺憾美,否则岂不是连维纳斯也否认了?我是说这种石头并不是"缺憾",而是"缺乏",少了一种艺术韵味。这样的石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多,二是俗。而"多"和"俗"都远离了艺术。</p><p class="ql-block">  观赏石被"人赋妙意"之后,成了一种天然的造型艺术和空间艺术,它最直接的艺术语言就是形象。无论形象怎样多变,仍有规律可循。以画面石为例,如果既有生动传神、充满情感色彩的形象画面,又能满足曲折多变的形式美要求,那么它在艺术上将更胜一筹。人们在观赏这类作品的时候,就像在观赏真正的艺术品一样,自然天成的附加值更会为我们带来超常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  观点陈述:赏石界只有打破思想坚冰,升起同艺术接轨的风帆,完成从赏石家向艺术家的过渡,观赏石才有望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新宠。</p><p class="ql-block">  (广西)张卫:</p><p class="ql-block"> 有创作才会有艺术品。有些人否定观赏石的艺术性,就是因为意识不到赏石是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的创作实践的。比如配座,要经过多少研究琢磨,才能确定它的最终设计。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就已经包含了创作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再说形、质、色、纹这些石头的天然特性。形,静止时只有一个,但当你动时,它与你互动,产生出千变万化的效果。一颗石头有多少形?其实是无数个。石形大致有三类:静止的、连续运动的、还有一种是运动过程中某一个特定形态的定格。这个定格是人确定的。形是石固有的,你去选择,就包含了你的主观能动的创作意识。赏石者最终只选某个面,舍弃其他的面,舍弃与选择的过程,难道不是创作的过程吗?</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把石头固有的"形"理解为"姿态",把石头固有的"色"理解为风采、丰韵,把石头固有的质理解为品质--从最原始的物质特性中演绎出我们的情感时,它们就活了,就有了人的参与,是人的创造。赏石者赏到的是鲜活生动的姿态,高贵或质朴的品质,华贵典雅的色彩……这其中观赏者的联想、想象和再创作,无不是人们对艺术品鉴赏时所采取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观点陈述:观赏石已不完全是天然意义上的石头,它包含了人的发现与创造,这种创作与观赏石密不可分,观赏石当然是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上海)俞莹:</p><p class="ql-block"> 从本质上说观赏石不是艺术品。关于艺术品的定义已经很清楚,如果称为"天然艺术品",实在有些画蛇添足。人为的命名、配座等,只是锦上添花,并未改变石的本质特征。所以人的"赋意",并不是创造。你给它加上主题和概念想改变它,实际它并未改变。何况每个人还有不同的理解。当然配座、命名等,都是在仿效艺术品的形式,但即使无名、无座,大家也不会否认它的价值。牵强地硬往艺术品上靠,艺术界也不会接受。如果把概念定义得过分宽泛,那艺术品就太滥了,只会让摆地摊的人都笑死。</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鉴评标准也有过于向艺术品靠拢的倾向。在评奖中,一块石头本来很完美,如果因为题名(人为附加的东西)不好而降格,我觉得很违背我们的初衷。这涉及到以石为主还是以人为主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以石为主。如果抹杀了石头本身的石性、石理,一味往艺术标准靠拢,石头恐怕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日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曾经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基本上已成定论,不认为它是艺术品。我们有些人想把观赏石往艺术品上靠,其实是想给它一个定位,让主流社会接受,这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观点陈述:其实只要明白石头不是艺术品,胜似艺术品就足够了。否定石头是艺术品,也丝毫不会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p><p class="ql-block">  (天津)文甡:</p><p class="ql-block"> 现在对石头进行理论研究的文章很多,许多观点大家没有形成统一。有些专家的非常权威的观点反而得不到认可。比如王朝闻的《石道因缘》,有些人就认为说得不对。其实石头是不是艺术品的问题,我觉得不用争论,因为没有什么意义,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常识问题,在美学上早有定论。当德国思想家创立美学这门学科的时候,它就是这么个定义。这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可能越说离本题越远。</p><p class="ql-block">  但具备不具备艺术性,跟是不是艺术品,完全是两个概念。不是艺术品,这是定论,是概念问题;但是说它不具备艺术性,这是错误的。它是具备艺术品的某些特征的自然物,这一点应该得到认可。我们研究的赏石美学思想实际上是从这个观念出发的。至于说"类艺术"等概念,没有得到公认,再换成别的词也可以。</p><p class="ql-block">  观点陈述:我看关键的问题不是概念的争论,而是怎么从艺术观点出发,去欣赏石头,去挖掘它本身的美的所在。这才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才是我们要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杨靖:</p><p class="ql-block"> 大家宏观微观,局内局外,说的方式角度不同,在我看来却有些殊途同归的味道。其实不管我们怎么说,石头还不是石头。不禁想起那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老话。哎,不说了不说了--石头要是有嘴,早笑得合也合不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