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日,《快乐董家人》群里弹出故乡亲人要来包头探亲的消息,我当即在群里细细翻找他们的行踪轨迹——原来一行七人从老家驱车出发,经河北、绕山西,过内蒙准格尔旗一路奔赴包头,足足八个小时、八百公里的路程。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我立刻放下手头所有事,匆匆订下从呼市到包头东的动车,下午三点半便赶到九原区大娘家中,与他们顺利汇合了。 </p> <p class="ql-block"> 还未到家门口,屋里院内已然传出一片热络的笑语,浓重的乡音混着熟悉的面孔撞入眼帘。董家人们再次相聚,久违的院落被搅得热闹起来……大娘随大伯从故乡迁居包头这些年,我们这群从农村走出来的亲人,像散落的枝叶,分别定居在包头、呼市两地。虽经几十年风雨变迁,却始终连着祖辈血脉的根,续着子孙繁衍的脉。岁月能在眼角刻下细纹,却磨不灭这份深植心底的亲情。与故乡亲人再次握手,已是三年有余未见。几句寒暄、几声问候,便轻轻拂去了久别重逢的些许局促。他们为了这场相聚,竟披星戴月赶路:趁着晨星未散便备足行装、加足马力出发,三伏天的暑气再盛,也挡不住这份跨越山海的亲情奔赴。</p> <p class="ql-block"> 包头的弟兄姊妹们早已为故乡亲人的来访做了细致规划:访古城、踏草原、穿沙漠,北上游五当召听梵音,临黄河观涛涌,逛黄河第一村品民俗。每一程安排、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沉甸甸的期盼。这场旅行从不是简单的出行,而是把散落各地的亲情能量,悄悄注入每一段路、每一个瞬间。每一张合影里,在驻足留念的刹那,都刻下了彼此相依的身影。大家心里都揣着同一个念想:让亲人们游在包头、乐在其中,更在行走间读懂这座城。有亲人相伴的每一步,都把滚烫的牵挂融进了风里、景里,融进了彼此眼底的笑意里。 </p> <p class="ql-block"> 把故乡的亲人请进每个清晨的烧麦馆里,餐桌上总溢满蒸腾的热气。褶皱的烧麦皮裹着地道的草原风味,咬一口便香气扑鼻;奶茶混着炒米、奶皮愈发醇厚,满桌热情无需多言,都浸在这烟火里。</p> <p class="ql-block"> “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让你喝个够……”一首《酒歌》缔结了美好的情缘。歌声从东河的家宴,到九原区的东北菜馆,再到青山区的“藏包阁”,袅袅不绝。马头琴的琴声拨动着每个亲人的心弦,热情的舞蹈洋溢着不灭的情感。举起酒杯品尝纯正绵长的酒香,每张笑脸都在音乐的旋律中肆意绽放着。出走家乡半生已过,过惯了城市的生活,我们把怀旧思乡的情感宣泄每一个相聚的瞬间,我们多想回到家乡,回到依山傍水的村庄,吃一口家乡的饭,听一听家乡亲人的话语。即便暂时未站在那块土地上,心却早已寻到了永远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家人们特意安排的一桌桌丰盛宴席上,地方小吃、特色糕点错落摆放,大块的手扒肉羊排更是主打招牌。饮几杯酱香美酒,热辣滚烫入喉,红润的脸颊上洋溢着满心欢喜。席间唠唠家常,说几句俏皮话,再掺点方言调味,有捧哏的认真倾听,有逗哏的插科打诨,角色各异却话题相融。聊聊生活心得,说说人间百态,火热的情感在点滴相处中升温,时间悄悄把这无需言说的温情,描绘得愈发贴近人心。 </p> <p class="ql-block"> 为何父辈们打下的根基能延续至今?只因我们从未忘记:家乡的土地里,有父辈祖辈一同耕作的足迹;每一季秋后收获的粮食中,都浸着我们共同的汗水;乡间小路上,每一次回眸都藏着亲切与自然。有人说,一旦把这份热情的精华注入家乡,你我便成了家乡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父辈们跟随大伯背井离乡半个多世纪后,董姓家族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的上百人的规模。这不是简单数字的叠加,而是一种传承美德的延续和发展壮大。于我们这辈人而言,虽未出生在家乡,却因父辈的牵绊有了“家乡”的概念。如今才懂,正因有了故乡,才更爱身边的亲人。 </p> <p class="ql-block"> 一盏烟火暖寒夜,几杯起落话平生。</p><p class="ql-block"> 回首往昔情未了,灯火可亲是归程。</p> <p class="ql-block"> 故乡亲人的远行伴着亲人的祝福结束了,每个人的生活也会回归日常,父母铺就的一条亲情路,走过你,走过我,你们在那头,我们在这头,距离不是障碍,但这份凝结成永恒的血脉,绝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去。亲人之间的走动,从不是为了一顿饭、几句话的浅尝辄止,而是要把一层不变的根基铸得更牢。因为故乡的亲人,就是家乡的模样;有了这份执念,萦绕心头的眷恋便会永远牵引着我们,不忘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