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足记”之—— 无意中走进老子的家

鹤鸣九皋

<p class="ql-block">  提起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可谓家喻户晓,然而要说老子曾经在洛阳市有套住宅,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前几天,笔者竟阴差阳错无意间走进了老子洛阳的家。</p><p class="ql-block"> 发现老子故宅,还得从另外一个话题说起——</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在开封求学四年、百家姓里又是赵姓之故吧,几十年来,对史书上记载的陈桥黄袍加身、在开封建立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身世有一种莫名的好奇。大学毕业后到洛阳工作,知道赵匡胤生在洛阳夹马营,因此曾多次到那一带“转悠”,希望能找到其生平的一点蛛丝马迹,然终无所获。不死心的我前几天再次上网搜索,看到夹马营、现瀍河区环卫局院内存有与赵匡胤有关碑刻的记载,于是冒暑前往。但在院里转了几圈一无所获,失望时在大门口见到从院内走出来一位女士,向其询问,得知她一直在里边上班,但回答说“院里没有什么石碑,也没听说过赵匡胤这个人”,临行前指着远处说,“你沿着夹马营路往南,过中州路第一个路口往西拐,里边有个石牌坊,你去看看那是不是”。按照她的指向,前往一看,原来是“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这地方以前来过,知道是孔圣人入周求学之地,只是没关注过孔子在这个地方向谁求教礼乐制度及道德规范。于是,带着遗憾和疑问离开此处,漫无目的地沿街游走。</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在大石桥东、中州路北侧看到一“通巷清真寺”牌楼,因闲来无事,便下意识走进胡同并进入清真寺,在寺里也没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出了寺院,沿胡同向北走,突然在一个小区院内看到一处貌似古迹的房舍,近看,但见墙上挂有标牌,上书:老子故宅,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原来自己竟无意间走进了老子的家! </p><p class="ql-block"> 老子,本名李耳,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管图书馆的。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p><p class="ql-block"> 老子一生主要活动在东周的洛邑(今洛阳),从20岁入周到70岁出函谷关,在洛阳生活了半个多世纪。 </p><p class="ql-block">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洛阳,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得知老子要出关去云游时,又觉得惋惜,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据说,这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然后,老子就骑着大青牛走了。相传归隐修炼于景室山(后更名“老君山”)。过去一直认为老君山是后人随便起的名字,现在看来真和老子有关。</p> <p class="ql-block">  先前提及与老子有关的孔子,公元前518年,孔子从千里之外的鲁国风尘仆仆赶到洛阳,到老子故宅拜访,两位先贤的会面——孔子入周问礼,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解开了笔者过去一直对“孔子入周问礼乐”究竟是向谁求教的谜团。</p><p class="ql-block"> 再说老子故宅,也就是老子的家,现址位于瀍河东、中州路北二十四中家属区院内。笔者在院里见到一位正在给盆栽蔬菜搭架的退休老师,据他说,曾听当地老人讲过,原来的老子故宅大门坐西向东,门上有两条石刻雕龙,额题“老子故宅”四个大字。进大门北折,坐北朝南有一间内塑观音菩萨像的佛殿,殿后便是老子故宅。宅内坐东向西有东厢房五间。通过院中甬道,过东厢,便可看到两间大殿,内塑老子像一尊,即老子故宅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老子故宅只有三间房舍,据说是上世纪中叶复建。当日房门紧闭,隔窗相望,隐约可见室内摆着数排蒲团,类若寺院内跪拜摆设,想来应是讲学场所。因屋子昏暗,其他就看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老子故宅时,问正在摆弄菜架的老师房子里有啥,老师随口答道:里面啥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使我恍然明白,“啥也没有”不正是老子“道”哲学思想的本源吗?世上一切无形无象、恍恍惚惚,超越人类感知的范畴。它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有心,但没找到赵匡胤故土的痕迹;无意,却碰到老子在洛阳的家。感觉酷暑中的这一趟老城行,值!</p><p class="ql-block"> 草于2025年8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