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阅读:我的美篇心路

郑道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269766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字/编辑:郑道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截至2025年8月20日,我的美篇账号迎来了一个新数据:阅读量突破100万,488篇文章被加“精”,粉丝达2071人。回顾2024年3月29日被平台评为“生活领域优质作者”之时,阅读量只有29万、114篇加精、1325位粉丝。这一年,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段心灵的跋涉与精神的安放。站在百万阅读的门槛上,回望来路,有三点体会尤为深刻。</span></p> 以真诚之心,写真实之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写美篇的初衷很简单:记录转瞬即逝的美好,抵抗不可避免的遗忘,也在笔墨行走间,防止自己提笔忘字、思维钝化、老年痴呆,更在退休之后的日子里,为自己建立起一种从容的生活节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同于以往在职时的公务驱动、任务在身,如今我更在意的是如何从庸常中打捞出趣味,在琐碎光照不到的地方,亲手点亮一盏温柔的灯。写美篇于我,不是功名之梯,不为出版问世,不图作家虚名,更不追逐流量、加“精”与评职称之类的虚荣。它就只是我存在的一种方式——安静,私人,持续,且自由。自娱自乐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写小区或城东公园一朵花的开落,也写超市里、菜场里菜米油盐的寒暄;写时代大潮翻涌时溅起的细小浪花,也写他乡路上遇见的一村一景、一草一木,随时“分享我的旅游点滴”。我不刻意追求深刻全面,但绝不片面,只想诚恳地面对眼前的生活,以笔为媒、以心为镜,以我手写我心,写我所爱,记我所见,留我所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过程中,写美篇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输出,它更成为我“在场”的明证——让我始终与这个世界保持着细膩而深情的联结。它是我退休生活的锚点,也是情感的延伸。每一次书写,都是重新爱上生活的一次仪式。</span></p> 重回土地,书写乡村记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人说,“总爱回忆就是老了”。但我却觉得,恰恰相反——记录,是我们拒绝遗忘、抵抗消亡最温柔也最坚定的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乡村乡土记忆分享圈,正是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它让我们有机会将亲历、亲见、亲闻的一切,从农村改革到农业转型,从乡村振兴的脉搏到农具革新的细节,再到那些散落在田埂巷陌的民间故事、农耕记忆,一一整理成文,彼此分享,共同传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风民俗,田园晨昏,花草虫鸣;粮棉油、果蔬茶丰产增收,鸡鸭鹅、猪牛羊六畜兴旺;土字号、乡字号、特字号背后的匠心;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里装满的踏实和生活的滋味。这一切,并非遥远的旧事,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根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些差异,织就了农耕文化深厚的根系,也成为我们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当下,工业化、城镇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奔涌而来。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大量农村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创业,村庄的空心化、空巢化与老龄化日益加深,乡土记忆与农耕文化随之悄然褪色,这是一种时代的洪流,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因如此,书写,才显得如此重要。我们用文字挽留的,不只是某个人的童年或某一片土地的故事,更是一代人共同的时代印记,是一个民族步履不停的背影。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乡村乡土记忆分享圈”中上万人同时提笔——我们写下的,就是一种力量,一份责任,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回溯过去,而是在不确定的时代中,为未来留存锚点。每一段记忆的复苏,都是对乡土灵魂的招回;每一次真诚的分享,都是文化命脉的接续。而我们笔下流淌的,正是这样一个有声音、有温度、有生命的中国乡村。</span></p> 崇尚短文,但求寸心清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488篇“精选”中,日常短文占407篇,达84%,而长文仅77篇。我偏爱“日常”模块,140字,配3-9张图,短小轻松,却意味绵长。这样的书写,不仅保护了眼睛和颈椎,也更契合退休生活的节奏。短文开门见山,不求宏大叙事,却讲究言之有物。手机码字前,思考两分钟,码字三至五分钟,一事一议,随写随发。当然,也不能“一根筋”、认死理,一个“日常”写到底,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方向。在许多写手的眼里,对发这类140字的短文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但对我而言,这是一种文字上的“轻健身”,日积月累,反倒培育出表达的精炼与自律。这也正符合我党提倡的“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之要求。我想,写美篇也当如此:不求长篇大论,但求寸心清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今,2071位粉丝、19032次点赞、5838条评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读者,一次次温暖的相遇。你们让我知道,这条写作之路我并不孤独。一路有你,十分感谢,倍加珍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许我们素未谋面,但文字使我们相通。愿继续以微光陪伴微光,在书写中见证时间,在点赞、留言、评论、分享、互关、祝福中相识并结下友情、传递着彼此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u>感谢您的光临赏读!</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8.20</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