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俊《我的教学生涯》 点评

姬存秀

<p class="ql-block">  拜读文俊兄《我的教学生涯》,如见故人秉烛夜谈。榆林师范同舍同桌两载,青衫少年并案读书之景犹在眼前,今览此文更感赤忱未改,特作小评以抒怀</p><p class="ql-block"> 张文俊的教育生涯是一部扎根西北黄土高原的基层教育史诗,在四十多载春秋中,他以讲台为纸、粉笔为墨,书写了一位教育工作者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历程,其经历折射出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时代脉络。</p><p class="ql-block">一、从“教参依赖”到“教改先锋”的淬炼之路</p><p class="ql-block">初登讲台的张文俊,是特殊年代民办教师的典型缩影:依赖教参、照本宣科,在戴帽中学的百亩耕地上摸索教育真谛。郑治荣等前辈的指引,榆林师范的系统训练,使他实现从“糊里糊涂教书”到专业觉醒的关键跃升。而向阳小学的教改实验,则成为其教育思想蜕变的熔炉——王祥庆校长以“抄背大纲”“一课多讲”“一题多篇”等严苛训练,锻造出他“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先进理念。那台全县仅有的录音机里反复录删的讲课声,见证了一位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极致追求。</p><p class="ql-block">二、时代洪流中的教育坚守者</p><p class="ql-block">他的生涯刻满时代烙印:北园子任教时全年3600工分与5元补助,映射计划经济下民办教师的清贫坚守;郝滩中学主动请缨公开课的勇气,彰显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定边中学提炼210个历史考点的实践,呼应高考恢复后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更可贵的是,他始终以温暖传递对抗时代艰辛——延鸿宝校长赠予的飞鸽自行车指标,李淑琴副校长代购的结婚花瓶,宣玉成为教师家属奔走的日夜,这些带着温度的记忆,构筑起艰苦岁月中教育共同体的精神灯塔。</p><p class="ql-block">三、从课堂到管理的薪火传承** </p><p class="ql-block">担任定中教导主任期间,他展现出非凡的管理智慧:处理学生殴师事件时兼顾原则与人情,职称评审中谦让同事彰显品格,制定制度时践行“多干少干不一样”的公平理念。其管理哲学深植于教学一线经验——无论是带班超额完成升学指标的实践,还是政史教研组“会前共识、因事施策”的协作艺术,都印证着“懂教学方能善管理”的真谛。而黑冬炜、沈效功等学生的成就,正是对这位“伯乐”教育生命的最佳续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文俊的足迹,是万千中国基层教师的缩影。在教室的粉笔痕与教案的红批注间,我们看见一位教育者如何以谦卑之心承前辈薪火,以创新之志拓教改新路,更以仁爱之怀暖寒门学子。这段平凡而坚韧的生涯启示我们:教育的真谛,既在纲本之间的严谨求索,更在人性之光的永恒传递——这正是黄土高原上永不褪色的师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8-20</p> <p class="ql-block">榆林师范期间,张文俊</p> <p class="ql-block"><b>附:张文俊《我的教学生涯》</b></p> <p class="ql-block">回望数十载执教生涯,从青涩懵懂到略有所成,一路走来,幸得良师益友相助,亦感时代洪流与个人奋斗交织。谨以此文,梳理历程,感念师恩,铭记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北园子岁月:懵懂起步与良师引路 </p><p class="ql-block">(1976-1979)我在北园子戴帽中学任教期间,同大多数青年民办教师一样,认认真真备课,却难免糊里糊涂教书。集中表现为不敢离开教学参考书半步,备写教案时照抄教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项目。离开教参便难以独立思考,结果是照本宣科,未能将教材、教参、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与学生知识水平有机结合。面对具体课文、具体班级、个体学生,往往拿不出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施教方法,更不懂得如何有针对性地贯彻《教学大纲》精神。所幸当时学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郑治荣先生。他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深谙《教育学》《心理学》的科班出身教师,先就读于榆林师范,后因路途遥远转至吴忠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盐池麻黄山任教,1962年精简回乡。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大部分青年教师逐渐步入正轨,我也受益匪浅。彼时我的身份是民请教师,全年计3600工分。县财政补助每月5元,全年60元。2019年参与蒋峰荣先生主编的《定边县扶贫志》编写工作,在定边县档案局查阅文教资料时发现,民教补助确有差异,如南园子小学教师樊广发每月补助即为8元。这或许也说明我们当时的工作表现尚属一般,仅能拿到5元补助。此外,我还兼任北园子大队第六生产小队的出纳,以及北园子戴帽中学的校长职务。我的高中毕业时间是1976年元月6日。实际教书时间早于此,大队党支部书记杨世福在我们毕业前已征询意见并向城关公社报备。戴帽中学当时有八个班(含幼儿班),均为单设班,设有校长、副校长(杨彦臣)及十几名教师。学校实行贫下中农管理,贫协主任梁宪(大队队长)、护林员樊仲奎参与管理。学校拥有百亩耕地,其经济收入用于办公开支,并有机井一眼。2019年我在《教育年鉴》中看到,1976年是定边教育史上学校数量最多的时期,计770余所,实现了村村有小学、社社(公社)有初中,全县还有7所高中。1976年秋季,我参加了县上在“五七大学”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中学语文短训班。同学有王诚、付瑄、李敏慧、张海龙、刘亚茹、杨相兰等。授课老师包括王磊、孟德强、吕建华、宋作义、杨书文等,王磊任班主任。当时资料奇缺,白纸尤甚。王老师安排我刻蜡纸印制讲义,共200多页,50余份,供教师学员人手一份。我前往教办,找到时任文教局副局长兼教办主任的李彤基同志,申请到了三令白纸,完成了任务。</p> <p class="ql-block">二、 郝滩中学:专业淬炼与崭露头角 </p><p class="ql-block">(1979-1980)1979年9月27日,我从榆林师范政文班毕业,被分配到郝滩中学任教。学校有十几名同事,六个教学班。我担任初一语文教师。经过榆林师范学校的系统专业训练,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曾经的民教经历让我饱受专业知识匮乏之苦,短暂的校长经历也使我深感管理经验的不足。正是带着这些困惑,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废寝忘食地读书,深入思考“如何教?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出考题?怎样评课?”等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专注听讲,与同学积极交流,认真分析每一次试卷评定,研读各大中专院校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参考。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内化,知识结构得以优化,教学能力获得跃升。在郝滩中学的教学工作,已非昔日的民教可比,我感到自己成长了,进步了,而且是巨大的进步。1980年县上到校检查听课,老教师们多不愿讲公开课,李自强老校长和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李秉义颇感为难,几位民教老师也无意承担。此时,我主动请缨,连续讲授了两节公开课:一节是作文讲评课(学生郭玉芳,后为定中退休教师),一节是语文阅读课(学生白慧玲,后为定中退休教师)。课后,得到了教办检查人员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学校领导、同事的肯定和学生的好评。更大的转折发生在1980年8月,我被文教局正式调令调往向阳小学。同期调动的还有英语教师朱维义,他被调入定边二中任教。事后从向阳小学校长延鸿宝口中得知,他到局里要求配备高年级把关教师,局里推荐了我,恰逢我的同窗赵庆红也作了推荐。延校长毫不犹豫地安排我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五年制),并成为王祥庆校长主持的语文教改实验教师。郝滩中学校长李自强。李校长家在高寨子,曾在教办工作,业务过硬。因家庭负担重(兄弟姐妹多,妻儿在农村),申请调回农村任教。他师范毕业,懂教育、会管理,尤擅后勤,将教师灶办得物美价廉(月伙食费仅7、8元)。他吃苦耐劳,亲自维护维修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对住校教师关怀备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我在教育局工作,到安边二完小检查时曾住其办公室,相谈甚欢。九十年代初期在街上偶遇其在工商局任局长的儿子,方知李校长已罹患癌症去世,深感痛惜,教育系统失去了一位值得怀念的好同志。</p> <p class="ql-block">三、向阳小学:教改深耕与终生受益</p><p class="ql-block"> (1980-1981)在向阳小学虽仅工作一年,却有三件事铭刻于心,影响深远。首要是王祥庆校长选我担任“以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实验教师。我欣然接受,王校长的大名早有耳闻,能跟随专家探索教学改革,我充满期待。随后的日子全身心投入教改:一个学期反复讲授几十节课,在一班讲完后,根据问题修改教案,接着在二班再讲;课后,学校组织语文组或年级组评议,逐句推敲,逐段研讨。当时定边县仅有两台台式大录音机,一台在广播站,另一台就在向阳小学。王校长将录音机交给我,让我反复录音、反复听,录了消,消了录,自我剖析,不断修改完善教案。经过反复磨课推敲,五年级的课上完后,再到四年级重复实践。最终形成打印教案,并留有空白,供自己不断补充、完善,增添新的眉批,按照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实施教学。另一种实验方法是“一课多讲”:将同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训练单元讲授;或放在不同的年级讲授。第三种方法是“一课多题目”训练。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尝试以不同角度命名:《邱少云》(主人公)、《在攻打391高地的战斗中》(地点)、《我的战友邱少云》(回忆视角)、《安如磐石》(成语)、《烈火中永生》(主题)、《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精神)……此举旨在引导师生多角度、多视角审视文章及其句段。第四种是“一题多篇”训练。围绕同一主题(如“国际主义精神”),除《我的战友邱少云》外,还可关联《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太阳是大家的》、《在仙台》等。通过体裁各异、行文不同的篇章,既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也锻炼教师举一反三的逻辑能力。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让课文成为语言训练的凭借和材料。第二件事对我影响至深,终生受益。王校长让我抄写1956年和1963年两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继而要求背诵,并认真辨析两版大纲的异同,深刻领会其“核心理念”。他特别强调要在教学中贯彻1963年大纲对语文“工具性”的定位。这些要求使我豁然开朗,明确了今后的课堂教学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将大纲的刚性目标逐一落实到每篇课文、每个单元的训练中。第三件事是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深切关怀。1980年物资极度匮乏,手套、花瓶等日常用品都难以买到。我决定在1981年正月十八结婚,校长延鸿宝得知后,将学校分配到的飞鸽自行车购买指标给了我;副校长李淑琴联系百货公司,帮我购得花瓶、手套、围巾等结婚用品;副校长沈石泉则通过工会帮我筹措钱物,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我永远铭记于心。虽然在向阳小学仅短短一年,但王祥庆校长对我的影响极其深远。随着年岁增长、身份转换、认识提升(在定中工作九年半;在教育局工作近三年;尤其在教研室工作的二十七年),我经常外出学习,聆听窦桂梅、于漪、于永正、张伟、魏书生等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报告,愈发感受到王祥庆校长的远见卓识,敬佩之情与日俱增。他是定边县当之无愧的小学教育专家,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四 定边中学:高光岁月与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1981-1990+)1981年秋天,我与我带毕业的五年级学生一同进入定边中学(定中),开始了九年半的高光历程。这期间,我从一名普通初中教师起步:获得了“模范班”荣誉;争取到了宁夏大学进修的宝贵机会;进而获得了担任高一、高二、高三历史课的资格,并承担高中班主任工作;在人才济济的定中,被委以政史教研组组长、校务委员的重任;因所带高三毕业班超额完成任务,荣获县教育局颁发的三等重奖;1987年,更获提拔担任教导主任。高光时刻的背后,既有个人努力进取的汗水,也有同仁的鼎力相助与鼓励,更离不开宣玉成、姬志录、常增锦、尚琦瑛等伯乐的赏识与提携。这段岁月,是个人奋斗与前辈智慧共同铸就的荣光。在定中教授历史课时,苦于找不到当时的《历史教学大纲》。1983年,经多方努力,在宁夏大学曹震老师的帮助下,终于觅得一本旧大纲,如获至宝。我反复研读,圈划无数,备完课总要翻阅,不知不觉竟将书翻烂。大纲的刚性规定十分明确——总计210个核心知识点(考试点)。中国史(约105个):古代史(45个):农耕文明(半坡、河姆渡、夏商周更替);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科举制);重大事件(秦统一、孝文帝汉化、开元盛世);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南移、唐诗宋词);民族关系(唐蕃和亲、理蕃院)。近代史(35个): 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抗争探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转型(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教育)。现代史(25个):建国与建设(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改革开放);政治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科技文化(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义务教育)。世界史(105个):古代史(30个):大河文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海洋文明(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到帝国、基督教兴起);区域交流(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传播、佛教东传)。近代史(40个): 转型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革命浪潮(英资革命《权利法案》、美独立战争《1787宪法》、法大革命《人权宣言》);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民族解放);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达尔文进化论)。现代史(35个):战争与和平(两次大战:导火索、转折点、影响;冷战);国际秩序(联合国、全球化、多极化);科技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航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民族独立(亚非拉独立运动、中东冲突)。师生共同紧扣这210个核心知识点,就抓住了考试命脉。教师需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在考试中强化训练其分布与内容;学生需熟练掌握其分布与内涵,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临近高考的十几次模拟考试,正是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强化训练,锤炼学生的审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宣玉成校长及其继任者常增锦校长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常与我交流。他们每年都与区域内外兄弟学校及省内外名校进行试卷交流与研讨。研讨方式多样:校长、主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及任课教师共同分析考试得失、知识点分布、学生掌握度、重点考生情况,步步为营,减少失分。宣校长确是一位懂教育、会管理、精教学的好校长,是定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为定中成为榆林地区名校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永远敬爱和怀念他,他的业绩将伴随定中的发展而永载史册。宣校长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主要采取五项措施:1.制度管理,明确奖罚:体现“多干少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2.目标管理:依据学生入学成绩,规定班级升学名额(如我带的86届六班定额6名,实际录取13名)。3.狠抓考试分析:深入分析试题、知识点、分数得失。4.学习跟踪掌控:宣校长有个小本子,详细记录各班优生的成绩与状态。5. 严格控制转学:三年内转学人数严控在20人以内(此举虽得罪部分人士,落下“霸道”之名,但维护了生源稳定)。我在教育局、教研室工作三十年,对各校情况较为了解。在抓教学质量上与宣校长齐名的还有吴探平校长,他在贺中、安中、三中、四中(完中)任上,学生成绩均快速提升,堪称“吴探平在哪里,哪里的成绩就好”。虽与宣校长无交集,但方法异曲同工,成效同样显著。1985年担任政史教研组长,是对我工作能力与方法的又一次重要锻炼。政史组藏龙卧虎:郭秀英(老牌大学生,文革前向阳小学校长)、高巧文(文革中东关小学副校长)、王秀华(文革前榆师毕业)、黑希昌、阎学武、谢明亮、王林山(均为陕师大本科生)、陈希贤(我的大学老师,本科毕业)。他们工龄长、资历深、经验丰富。开展工作必须讲方法、有智慧,因人因事而异。我注重会前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再上会研究,赢得了同事的认同和领导的认可。1986年,我所带的高中六班顺利毕业,升学考试超额完成学校6名的定额,大学中专共录取13名。其中延安大学外语系录取3名(沈效功、丁军旭、刘颖,后均在定中任教。沈效功现任榆林市副市长,郝生旺在西安市任厅级局长)。1987年所带的初中补习班学生李立辉,毕业后任砖井中学副校长、教育局副局长;李亮任宁夏海官缉毒队队长。1981年所带的初一五班学生黑冬炜,清华大学毕业到部队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学文任榆林军分区榆阳区人武部部长。1987年,我与付瑄、魏宏章、李鼎九、程建忠被学校(校长常增锦等)推荐担任领导职务。2019年参与《定边县扶贫志》编写,在教育局档案中看到当年会议记录:考察组汇报称询问张文俊对另四位被考察同志的看法时,“文俊只讲他们四同志的优点,没有讲任何人的不足”。时任领导姬志录同志听后表示:“考察涉及个人直接利益,最能看出品质,可见文俊品德不错。”在讨论我与程建忠排序时,姬志录同志指示:“把文俊排在前边。”此事让我深感与人为善终会得到认同。</p> <p class="ql-block">五、教导主任:责任担当与难忘事件 </p><p class="ql-block">(1987-1990+)1987年我担任定中教导主任。首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管理学》。在向前辈请教的同时,我认真研读了北京教育行政学院主编的《学校管理》,迅速掌握了教务主任职责,熟悉了包括排课表在内的29种教导处表格制作及各项规章制度。教导处当时四人:副主任张文俊(主持处务、班务、文体卫生)、副主任程建忠(分管教学等,后调宁夏塘莱中学任校长至退休)、干事张生明(后任定中政教主任、县督学退休)、任学友(后转行任乡镇镇长、党委书记、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任职期间经历三件大事:1. 学生牛祥殴打班主任苏新军事件:该生(后大学毕业因银行盗窃入狱,出狱后又因杀人被依法处极刑)殴打班主任,这是定中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事件。我与主管班务的副校长王道高(陕师大政教系毕业,后任职教中心主任兼教育局副局长)多次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并反复与学生、家长及班主任苏新军(后任县教育局基教股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副局长、督导室主任、教育局书记至退休)沟通协调。最终给予牛祥停课一周处分,责令其在班上公开做书面检查,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事件得以妥善解决。2. 全县全员听课活动:由县教育局、督导室组织,是定边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需另文详述)。3.组织教师职称评审:根据当时条件,我本无资格评中教一级。但因工作认真出色,与物理组组长付瑄(后任定中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榆林市职业学院领导)一同,经学校、县上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同年,张文俊老师申报中学一级未获通过。在定中九年半,历经宣玉成、常增锦等三任校长。宣校长还有两事令人感佩:为调动骨干教师孟德强积极性,他多方奔走,找局长尉效国、计委主任为其家属尚老师安排工作,找粮食局局长用粗粮为其兑换白面;为张文俊、张贵德等教师家属调动工作,找教育局局长姬志录、人劳局局长杜玉林,耗费大量心血,令我们终生难忘。1987年常增锦校长接任,我任教导主任。那是一段工作顺畅、心情舒畅的时光,也是定中广大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环境最好的时期,至今谈起,大家仍感怀不已。这段跨越数十年的工作历程,充满了时代的印记与个人的奋斗。那些谆谆教诲的师长、并肩同行的伙伴、孜孜以求的学子,以及黑板上的粉笔痕、教案旁的圈点批注,共同构成了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篇章。回望来路,初心如磐;展望前路,薪火相传。这平凡而真实的足迹,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也铭刻着一方教育发展的时代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张文俊</b>,1979年毕业于榆林师范。至退休一直在定边教育界工作。曾任北园子戴帽中学校长、定边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丶定边教研室副主任、书记等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