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叶落编织的生命絮语</b></p><p class="ql-block">——我谈《献给叶子的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诗歌创作中,以自然景物为载体书写生命感悟并不鲜见,但我在创作《献给叶子的诗》却跳出了“伤春悲秋”的固有框架,将秋日落叶的凋零过程,转化为一场充满仪式感与温柔哲思的生命叙事。.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叶子从金黄到坠落的点滴细节,意象连贯如流水,情感克制却深沉,在80余行的篇幅里,为读者搭建起一个可感、可触的诗意空间,让“叶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符号,更成为承载时光、情感与生命循环的精神载体。</p><p class="ql-block">从意象建构的维度来看,做为诗人的巧思体现在对“寻常之景”的独特解构与重组。开篇以“生命风的蝉鸣”切入,将蝉鸣与秋风并置,用听觉意象铺垫秋日的氛围,随后自然过渡到“秋天是叶子的告别”,直接点出核心主题。</p><p class="ql-block">诗中诸多意象的选择既贴合叶子的物理特性,又暗含隐喻:“碎金的颜色”既描摹出秋叶在阳光下的璀璨质感,又将落叶与“时光的珍贵”相连,让色彩有了重量;“薄纸上淡去的韵”则以文学化的比喻,赋予秋叶褪色过程一种含蓄的美感,仿佛时光在叶片上轻轻晕染;而“柔软的告别信”更是神来之笔——当叶子从枝头飘落,不再是“凋零”的悲戚,反倒成了向秋天投递的书信,每一片落叶都藏着季节的心事,让“告别”这一沉重话题变得温柔而有仪式感。</p><p class="ql-block">更令人称道的是,诗人并未止步于对落叶形态的描摹,而是借叶子的生命轨迹,探讨时光、情感与生命循环的深层命题。</p><p class="ql-block">像诗中“像赴一场约定/似乎想接住着爱情/去献给了树叶”几句,将叶子拟人化,赋予其主动奔赴的勇气,让落叶不再是被动的“坠落”,而是对生命约定的践行;“你开始了漫长凋零/把自己铺成了/遗忘秋天的第一封/柔软的告别信”,则把凋零过程转化为“书写”的动作,叶子以自身为纸,以凋零为墨,完成对秋天的最后致意;到了“雨来的时候/你就吸饱了潮湿/叶脉的故事/浸入泥土的语言”,诗人又将视角转向落叶的归宿——叶脉里藏着的生长故事,最终融入泥土,成为滋养新生的养分,此时的“消逝”已不再是终点,而是生命循环的起点。这种对“凋零”的重新诠释,避开了传统抒情诗的伤感基调,赋予落叶积极的生命态度:告别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与沉淀。</p><p class="ql-block">在语言节奏与情感表达上,全诗始终保持着舒缓、克制的基调。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诗人以“听见一声轻响”“脚步坠入风尘”“来不及关门”等平实的表述,串联起叶子从金黄到凋零的全过程,如同一帧帧慢镜头,让读者得以细细品味落叶背后的时光流转。这种“于无声处见深情”的表达,让诗歌的情感更显真挚——既是叶子与枝头的告别,也是时光与季节的告别,更是生命与过往的温柔和解,读来不疾不徐,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p><p class="ql-block">整体而言,《献给叶子的诗》是一首以小见大的佳作。诗人以“叶子”为锚点,串联起自然之景、时光之思与生命之悟,在细腻的意象与舒缓的节奏中,将“告别”与“循环”这一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与温度。当我们读完这首诗,再看秋日落叶时,或许会多一份理解:每一片落叶的凋零,都是生命对时光的温柔回应;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温柔解读,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力量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