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越坤的一副书法对联的解析

易仙

<p class="ql-block">“法不外阴阳,美莫过太极”易道堂能量书法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书法创作的深层影响,其核心机密是不自觉地将阴阳对立统一、太极圆融和谐的理念贯穿在书法的技法与审美中,其基本原理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p><p class="ql-block"> 一、法不外阴阳:技法中的对立统一</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解析法”指对笔法、结构、章法等技法的拆解与运用,而这些技法的核心规律可归纳为“阴阳”的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 笔法中的阴阳:如“提按”“藏露”“疾涩”——提为阳(轻、显),按为阴(重、隐);藏锋为阴(内敛),露锋为阳(外显);疾笔为阳(刚劲),涩笔为阴(含蓄)。二者交替使用,形成线条的节奏变化。</p><p class="ql-block"> 结构中的阴阳:如“疏密”“欹正”——疏为阳(开阔),密为阴(紧凑);欹为阳(动态),正为阴(静态)。例如颜体字外紧内松,欧体字欹中求正,皆通过阴阳对比实现平衡。</p><p class="ql-block"> 章法中的阴阳:如“虚实”“浓淡”——实处为阳(笔墨厚重),虚处为阴(留白透气);浓墨为阳(鲜明),淡墨为阴(朦胧)。整幅作品通过阴阳分布,形成气韵贯通的整体感。</p><p class="ql-block"> 二、美莫过太极:审美中的圆融和谐</p><p class="ql-block"> 太极的核心是“圆”与“和”,即对立元素在循环运动中达到统一,这一理念贯穿书法审美:</p><p class="ql-block"> 线条的“圆”:书法讲求“中锋用笔”,使线条圆润饱满,如太极图的曲线般富有张力,避免僵直(孤阳)或软弱(孤阴),体现“阴阳相济”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节奏的“和”:笔法、结构的阴阳变化需“刚柔相济”,如行草书的疾涩交替,既非一味狂放(过阳),也非一味拘谨(过阴),而是如太极运转般流畅自然,形成和谐的韵律。</p><p class="ql-block"> 意境的“融”:最高境界的书法是“阴阳合一”,如王羲之《兰亭序》,笔法、结构的对比看似鲜明,却在整体中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感,如同太极图中黑白交融、互生互化,达到“中和”之美。</p><p class="ql-block"> 总之,书法通过阴阳原理构建技法逻辑,以太极理念追求圆融和谐的审美境界,最终实现“技”与“道”的统一,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在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