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教育者先受教育,成长者先促成长。8月20日上午,冯辉梅教授带着我们国培班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深入探究新课标视野下“教、学、评一体化”,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冯辉梅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教授,长沙市中学语文学科负责人,湖南省首批“国培”专家库专家人选,湖南省首批教师培训师培养对象。公开出版著作《语文教育的省思与突围》(独著)、《好教师是这样炼成的》(合著),参编《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等10多本,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10多个,公开发表论文随笔50多篇,在省内外做专题讲座200多场。</p> <p class="ql-block">一、内涵理解:追问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一)聚焦核心追问</p><p class="ql-block">新课标为何如此关注“教 - 学 - 评一体化”?这背后,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学、评割裂问题的回应。以《石壕吏》《谈读书》教学设计为例,过去教学目标宽泛,评价脱离目标,教与学“两张皮”。比如有的教学只聚焦论证思路、写作技巧,评价却落在论点表述,环节断裂,导致“教 - 学 - 评割裂”,课堂出现“虚假繁荣”,师生辛苦却难出实效 。</p><p class="ql-block">(二)明确新内涵</p><p class="ql-block">新课标赋予“教 - 学 - 评一体”新使命,它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环节紧密关联。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地,评价要契合目标,贯穿教与学全程,让教、学、评形成有机整体,解决“教与学两张皮”“教与评价两两分离”“教、学、评三者不一致”等问题,还要规避评价“标准化”“单一化”倾向 。</p><p class="ql-block">同时,教学有四个关键问题需直面:有限时间里,教什么对学生重要(明确目标与内容);怎样传递内容让学生高效学习;如何选/设计评估工具,精准反馈学习效果;怎样确保目标、教学、评估一致。这些问题,是推进“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底层逻辑 。</p> <p class="ql-block">二、实践策略:破局与构建</p><p class="ql-block">认识到问题,就要探寻破局之路。“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实践,核心在让三者深度融合 。</p><p class="ql-block">(一)选定目标,精准落地</p><p class="ql-block">教学目标不能再“飘着”,要细化到知识点、能力点。比如教古诗文,目标可拆解为字词理解、文意把握、情感体悟、写法赏析等具体维度,让教有方向,学有抓手,评有依据 。</p><p class="ql-block">(二)关联教学与评价</p><p class="ql-block">设计教学活动时,同步规划评价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例,既要明确探究任务(学的内容)、指导探究方法(教的路径),也要确定评价标准(评的依据),如参与度、思维深度、结论合理性等,让评价伴随学习过程,实时反馈、调整 。</p><p class="ql-block">(三)多元评价,激发活力</p><p class="ql-block">打破单一评价模式,引入教师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比如作文教学,教师评立意、结构,学生自评写作思路,同伴互评语言表达,多维度反馈,让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不足、发现优势,也增强参与感 。</p> <p class="ql-block">三、学习感悟:前行与坚守</p><p class="ql-block">这场学习,让我明白“教 - 学 - 评一体化”不是简单理念,是需要躬身践行的教学变革。它要求我们跳出传统教学惯性,以更系统、关联的思维设计课堂。过程或许会有挑战,但想到它能让教学更高效,让学生真学习、真成长,便觉得值得探索 。</p><p class="ql-block">未来教学中,我会把“教 - 学 - 评一体化”融入日常,从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做起,慢慢构建更具实效的课堂生态,让教有质量,学有深度,评有温度,在新课标指引下,陪学生奔赴更有效的成长之路 。</p><p class="ql-block">教学之路漫漫,“教 - 学 - 评一体化”是照亮前路的光,愿与同行者携手,在实践中深耕,让理念落地,让课堂生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