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语——庐山历代石刻陈列》</p>
<p class="ql-block">庐山千余方历代石刻,穿越千年时光,镌刻着人文与自然的交融印记。展览以“通介、志地、记事、化景、骋怀、弘道、明誓”七个主题为脉络,既独立成章,又彼此呼应,构建起以石刻为线索、以历史与文化为空间的立体叙事。步入展厅,仿佛穿越时光长廊,于方寸之间感受庐山石刻所承载的厚重文脉与山川灵韵。2019年,《山语——庐山历代石刻陈列》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2022年,更成功入选“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目”。</p> <p class="ql-block">《山石——庐山地质科普陈列》</p>
<p class="ql-block">庐山河西路29号别墅,始建于1897年,原属英国汉口国际出口公司。历经百年沧桑,几易其主,1913年转售英国和记洋行,后为俄商蛋制品厂所有。1946年,国民党励志社将其设为接待外国使节之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作为庐山幼儿园、画院、文化处及世界名山协会秘书处。2016年,这座承载多重历史记忆的建筑正式挂牌为庐山石刻博物馆,成为传承与展示庐山石刻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明誓》</p>
<p class="ql-block">丹心一片照江崖,誓言铿锵刻石间。抗战烽火中,庐山曾见证国共两党并肩御敌的壮烈时刻。无数抗日志士将热血与信念镌刻于山石之上,虽时过境迁,誓言犹新,刚锐如初,灼热如昨。这些石刻,是民族精神的见证,亦是历史深处不灭的火光。</p> <p class="ql-block">《弘道》</p>
<p class="ql-block">顽石说法绽菩提,宗教之光照山川。庐山自古为六大宗教和谐共存之地,儒释道并立,神仙之庐、宗教之山、儒学之地,名副其实。佛号、经录、禅思、玄览、劝善、布道……石上法门,各展其趣,于静默中传道,于方寸间启悟。</p> <p class="ql-block">《骋怀》</p>
<p class="ql-block">心驰奇山秀水间,寄志于石,寄情于山。庐山之秀、之奇、之幻、之变,令人心驰神往,游目骋怀。古人以诗文寄志,以石刻铭心,那些镌刻于峰谷之间的哲语箴言、诗词对句,正是天地间最深沉的妙悟,是心灵与自然共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化景》</p>
<p class="ql-block">万千景象一语涵,石刻点睛,景致生辉。庐山之景,步移景换,变幻莫测。当游人驻足凝思,欲以言语描绘眼前之景,却往往词穷意尽。此时一方石刻跃入眼帘,寥寥数语,便如点睛之笔,令景致顿活,意境顿生。</p> <p class="ql-block">《记事》</p>
<p class="ql-block">石头史记藏古今,一石一语,皆为历史的回响。庐山石刻中,不乏记载重大史事的碑文,它们以最坚实的形式,将过往镌刻于山石之间,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每一块石刻,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与过往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志地》</p>
<p class="ql-block">地名符号石上寻,石刻赋予山水个性的印记。一方石刻,二三文字,便为一处景致命名。这些镌刻于山崖石壁之上的地名,以独特的文字寓意与别致的字形结构,成为山水间最富个性的“签名”,是地理与文化的双重印记。</p> <p class="ql-block">《别径》</p>
<p class="ql-block">民国石刻,高37厘米,宽125厘米,厚20厘米,款识“壬申秋”、“青芝老人”,刻于1932年。林森(1868—1943),字长仁,号子超,号青芝老人,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此石刻虽小,却承载着一位历史人物的笔墨与心迹,亦是庐山石刻中不可忽视的一方人文印记。</p> <p class="ql-block">《无量寿佛》</p>
<p class="ql-block">民国碑刻,高123厘米,宽70厘米,厚9.5厘米,款识“辛未夏李拙翁”,刻于1931年。李凤高(1861—1944),字翥林,号拙翁,湖北汉阳人。清末曾任江西大学堂讲师,民国初年任彭泽县县长等职。此碑所刻“无量寿佛”,笔力遒劲,意蕴深远,是宗教信仰与书法艺术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庐山石刻,是人文与自然交融的杰作,是圣山独有的文化语汇。片言只语,包罗万象,既是人生的感悟、思想的结晶,亦是文学的名篇、历史的实录、书法的杰作、金石的菁华。唯有静心观览、细细揣摩,方能领略其书法之美;反复咀嚼,方能品味其思想之深;穿透文字,方能感知历史脉搏的律动。庐山石刻,如一湖倒影,一面心镜,在澄澈的映像中,映照出你不应错过的“石刻里的庐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