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发生在太行山深处黄崖沟村的故事,二十六户人家用一份牵挂,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延续着一个残障男的生命,给予了他人间大爱,给予了他无私的付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用大爱无疆拯救了一个被命运抛弃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却用一份善良,一份温暖,让一个社会底层的孤儿,不再是四处流浪的人,而受到大家齐心协力的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七三年秦海松出生在黄崖沟一个自然庄白荆树凹,并患有先天性聋哑和智力障碍。从小父母双亡,由大伯抚养至七岁时,大伯也患病离开了人间,从此海松成了无人照管和抚养的孤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村支部书记桑春玉,担心他的日常饮食和起居生活,把他接到了村委会,给他换了身干净衣服。村委会小组的人有的给他洗澡,有的给他理发,还有人给他找居住地。村支委通过协商买来了米面油,帮助置办锅碗瓢盆。可是通过一段日子观察,大家发现他不对劲,一顿饭不知道下多少米,吃面是半生不熟,常常是饱一顿饿一顿。有人心疼他,叫上他给一碗饭吃,可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人们农忙时忘了他,他还是要饿肚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零零五年中秋节,村委会和村民小组长通过商量,一致认为不应该让一个孤儿无依无靠,应该给他温暖和爱护。村支部书记拍板,大家自愿报名,一家一户管两天,实行抓单排顺序。黄崖沟村三十四户人家,除了老弱病残无力照顾他,有二十六户报名。中秋节后开始轮值,照顾这个一不沾亲二不带故、没有血缘关系的可怜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桑建国的父亲桑明玉曾是一名乡村老师,他积极主动鼓励儿子们多分担责任,二十六户人家,他一家人就报了六户。二零二五年、经八十八岁高龄的桑明玉,老伴也去世三年,他也年迈做不了饭,到儿子家吃饭。轮到他管海松吃饭时,他就会带着海松一起到儿子家吃。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就有海松的饭吃。”真是忠厚传家久,慈爱济世长。建国的妈妈活着时,对海松如同自己的儿子,经常给他缝补衣裳。建国的妻子也是一位宽以待人善良的好女人,对海松亲如一家人。正如建国说:“我们照顾他时间长了,有了感情,觉得他就是我的家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平顺县实行脱贫攻坚,黄崖沟村二十六户人家,有十三户已经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可是他们没有忘记秦海松,一如既往地照管他的一日三餐。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大家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留着。海松虽然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但他心里清楚乡亲们对他的好。他不管在谁家吃饭,也会跟着他们下地干活,锄草、割谷、收玉米,他虽然腿脚不利索,可他人实在,有一份力出一份力。他还学会了扎笤帚,把扎好的笤帚当作礼物送给乡亲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一五年村委会通过申请,给海松办了五保户。村民们还给他准备着头疼脑热的感冒药,乡镇医生会定期给他做体检。他的牙不好掉了几颗,村里主动联系医院,给他装上了假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三年黄崖沟村已合并到七子沟村,可照顾海松的日常生活从未间断。正如七子沟村支部书记宋光平说:“以后我们还会陪着他一起走。”真是村小,大爱不小,太行山区有一盏不灭的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零二五年八月八日,山西日报记者杨凌雁、陈丽红,在头版头条撰写文章《太行深处的爱心接力》。二零二五年八月十四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携手山西日报社,为平顺县东寺头乡黄崖沟二十六户乡亲颁发了“天天正能量特别奖”荣誉证书及一万元奖金。黄崖沟村的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他们已经不间断轮流照顾秦海松二十多年,这一颗颗爱心、一份份牵挂还在持续接力。这人世间正因为有了爱的传递与感恩,才变得如此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