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盘龙,金石安持——论陈巨来安持精舍印冣与九叠篆之渊源及绝艺‌

九叠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国锋</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肇于隋唐,盛于宋金,乃国家权柄之符信,庙堂威仪之象征 。其笔画盘曲回环,填满印面,寓“九五至尊、皇权天授”之意,素为官印正宗。然明清以降,文人治印崛起,崇尚秦汉古朴之风,视九叠为“匠气”、“板滞”,弃之不顾者众 。风气流转,及至近代,印坛巨擘陈巨来先生(1905-1984),以回天之力,独具慧眼,竟于此“绝学”中发掘无上妙谛,振其沉沦,化板滞为神奇,赋予其新生。其斋号“安持精舍”,其印作结集《安持精舍印冣》,遂成近代篆刻史上之不朽篇章。今就九叠篆与安持精舍印冣之渊源、历史地位、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条分缕析,撰述成文,以期与足下共探金石之奥。</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正本清源——九叠篆与安持精舍印冣之名实考辨</b></p><p class="ql-block"> 欲论两者之渊源,必先正其名,考其实。用户所询之“九叠篆安持精舍印冣”,实乃将三个相关而独立之概念融于一体,需逐一剖析,方能明晰。</p><p class="ql-block"> 其一,论“九叠篆”之本体。 九叠篆,非指笔画必折九叠,乃取“九”为数之极,言其屈曲之多而已 。此种字体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以求匀称饱满,填实印面空间,达成一种整饬、威严、华丽的装饰效果 。自宋代《宋史·舆服志》始有明确规制,至明代《明会典》及《明史·舆服志》更将其定为自正一品至未入流官吏印信之统一书体,叠曲多寡,竟成官阶等级之符号 。故其本质,乃是一种与政治制度、等级秩序紧密相连的官方艺术形态,其审美取向在于“曲屈平满”,强调秩序与权威 。</p><p class="ql-block"> 其二,论“安持精舍”之由来。 “安持精舍”乃是近代篆刻大师陈巨来先生之斋号 。陈先生,原名斝,字巨来,号塙斋,晚号瞢叟、安持。其“安持”之号,源自一段艺林佳话。据载,此号乃受吴昌硕先生所刻“其安易持”一印启发,其边款正引《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之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此语深含道家智慧,寓意处事需审慎于细微,持守安固之本。陈巨来先生以此为号,既是对前辈艺术家的致敬,亦是其个人心性与艺术追求的写照。“精舍”则为其在上海寓所之称谓 ,故“安持精舍”即是陈巨来先生治学、创作、生活的核心空间。</p><p class="ql-block"> 其三,论“安持精舍印冣”之实指。 “印冣”一词,“冣”通“萃”,意为荟萃、总集。“安持精舍印冣”并非指一方具体的、以九叠篆篆刻的“安持精舍”印章,而是陈巨来先生一生篆刻艺术作品的结集之名,是一部印谱或曰著作的标题 。例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安持精舍印冣》,便是一部收录陈巨来先生六十四载印艺生涯精品之作的图书,内容涵盖其为张大千、溥心畬、吴湖帆等名家所治之印,以其冠绝一时的元朱文为主,亦有汉印、古玺等风格 。书中亦附有其唯一印学论著《安持精舍印话》 。</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九叠篆”是一种书体,“安持精舍”是陈巨来的斋号,而“安持精舍印冣”是其作品集的名称。三者之渊源,并非基于一方实体印章,而是基于一位艺术大师——陈巨来——将一种濒临绝迹的古老书体,通过其卓越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思考,重新纳入文人篆刻的视野,并体现在其以“安持精舍”命名的艺术生涯与作品总集之中。</p><p class="ql-block"><b>第二章:巨匠之心——陈巨来复兴九叠古艺之缘由与寓意</b></p><p class="ql-block"> 陈巨来先生以元朱文印登峰造极,被誉为“元朱文为近代第一” ,为何要倾心于被时人视为“板滞”的九叠篆?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艺术见解、文化自信与创作寓意。</p><p class="ql-block"> 缘由之一:溯源正脉,博古通今的治学态度。 陈巨来治印,虽专精于元朱,然其治学路径却是遍览百家,上溯秦汉,下及明清。他早年便深入研习《十钟山房印举》、《宝印斋印式》等印谱,对宋元官印中的九叠篆有深刻领悟 。他认为,治印不能“薄今人爱古人”,而应广收博取,见识愈广,艺之愈进 。对于九叠篆,他并未因其被文人所轻视而抱有偏见,反而视之为“篆法之极则”,认为其繁复的结构中蕴含着天地之理 。这种不囿于门户之见、力求贯通印史的宏大视野,是其探索九叠篆的根本动力。</p><p class="ql-block"> 缘由之二: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挑战与自信。 明清文人之所以鄙薄九叠篆,在于其程式化、少变化,难以抒发个人性灵。这恰恰激发了陈巨来的创作欲望。他要挑战的,正是将这种被认为缺乏艺术性的“匠气”之作,化为充满“文心”的雅逸之品。他曾言:“以文心化匠气”,这正是其对待九叠篆的核心理念 。他以其深厚的金石学养与无与伦比的刀笔功夫,自信能够驾驭这种极度繁复的线条,赋予其生命与韵律。</p><p class="ql-block"><b>篆刻九叠篆之寓意:</b></p><p class="ql-block"> 艺术上的“拨乱反正” :陈巨来篆刻九叠篆,本身就是一种宣言。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创作者的学养与技巧。他将九叠篆从“官印”的庙堂之上请入“文人”的书斋之中,涤荡其官气、匠气,注入清雅、灵动的文人气息,是对明清以来主流审美偏见的一次有力“反正”。</p><p class="ql-block"><b>技法上的“以简驭繁” :</b>陈巨来的九叠篆并非一味模仿古代官印的繁缛。他秉持“以简驭繁”、“以雅代俗”的原则,对传统九叠篆的盘曲进行删削与提炼,使其密而不乱,繁而有序 。他尤其擅长以冲刀法刻制,刀锋犀利,一气呵成,线条刚柔并济,既有金石崩裂之势,又含行云流水之韵,创造出一种既有古制之庄重,又富文人雅逸之气的新风格 。如其所刻“文昌文氏觉厂书室珍藏”、“巢园旧主”等印,皆为典范。</p><p class="ql-block"> 精神上的“安持”之道:将看似僵化的九叠篆线条处理得灵动自如,需要极大的定力与耐心,这正暗合其“安持”之号所蕴含的“其安易持”的哲理。于方寸之间,驾驭千回百转,非心手合一、心性安持者不能为。因此,他治九叠篆的过程,亦是其心性修炼与艺术精神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金石千秋——九叠篆与安持精舍印冣之历史钩沉与价值衡定</b></p><p class="ql-block"> 陈巨来及其《安持精舍印冣》在近代篆刻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与九叠篆相关的实践与论述,更是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重要历史事件与节点:</b></p><p class="ql-block"> 师承与交游:陈巨来于1924年拜入赵叔孺门下,赵氏对其评价极高:“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 。他与张大千、吴湖帆、溥心畬、叶恭绰、张伯驹等当时最顶尖的书画大家、收藏家过从甚密,一生为其治印无数 。这些名重一时的文化精英,不仅是陈巨来艺术的消费者,更是其艺术的鉴赏者与传播者。其作品被这些巨擘钤盖于丹青巨作之上,流布四海,其历史地位随之奠定。</p><p class="ql-block"> 《安持精舍印话》的撰写:此书是陈巨来唯一的印学著作,原稿为其早年所撰,晚年整理而成,系统论述了其治印心得以及对明清诸家印风流变的精辟见解 。其中必然蕴含着他对包括九叠篆在内的各种官印传统的深刻思考,是研究其艺术思想最直接的文献。</p><p class="ql-block"> 《安持精舍印冣》的结集与出版:此书的整理与出版,尤其是200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版本,是其艺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与公开展览 。该书以其自钤印谱为底本,精选近六百方印蜕,并附有原石照片及详细解说 。这标志着陈巨来的艺术,包括他对九叠篆的探索,正式作为一份完整的文化遗产被载入史册,供后人研究学习。</p><p class="ql-block"><b>历史价值衡定:</b></p><p class="ql-block"> 文献价值:《安持精舍印冣》及其中的《安持精舍印话》,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篆刻艺术史,特别是元朱文发展史和近代文人印风演变的第一手资料。其对九叠篆的重新诠释,为印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官方艺术如何被文人艺术家吸收、改造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陈巨来以其无懈可击的精湛技艺,将元朱文的工稳妍美推向了极致。而他刀下的九叠篆,则一扫陈规,化板滞为灵动,展现了篆刻艺术表现力的巨大潜能。他证明了在任何一种“旧”的程式中,都可能孕育出“新”的艺术生命。这种化古为我的创造力,是其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 市场与收藏价值:陈巨来生前其印便“润例高昂,求者踵接”,其作品为海内外藏家所珍视 。时至今日,其印章原石在艺术品市场上屡创天价。这不仅仅是其名人效应,更是对其艺术价值的社会公认。他所复兴的九叠篆印,因其数量稀少、技艺难度极高,更是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叠篆字集》</p><p class="ql-block"><b>第四章:艺海回响——后世之理解与篆刻史之影响</b></p><p class="ql-block"> 陈巨来的艺术实践,尤其是他对九叠篆的成功改造,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独特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后人的理解与评价:</b> 后世对陈巨来的认识,早已超越了“元朱文第一人”的标签。研究者与篆刻家们普遍认为,陈巨来是一位学养全面、敢于创新的集大成者。对其九叠篆的成就,后人有如下几点共识:</p><p class="ql-block"> <b>视野的开拓者:</b>他打破了近代印坛独尊秦汉的狭隘风气,将视野扩展到被长期忽视的宋元官印领域。他的成功实践告诉后人,篆刻艺术的源泉远比想象中更为广阔,唐宋以来的官方印章系统同样是值得深入挖掘的艺术宝库 。</p><p class="ql-block"><b>技法的革新者:</b>他以冲刀刻九叠,以精微的线条表现力驾驭繁复的结构,这种技法上的突破为后人处理复杂印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证明了精工与写意并非绝对对立,极致的工稳同样可以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b>审美的引领者:</b>施蛰存先生在为《安持精舍印冣》作序时曾言,陈巨来“于汉印,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精辟地指出了陈巨来的艺术选择是一种主动的审美追求。他选择复兴九叠篆,正是要建立一种不同于苍茫古朴的、属于他自己的典雅、华贵而又充满书卷气的审美范式。</p><p class="ql-block"><b>对篆刻史的影响:</b>拓宽了文人印的创作谱系:在陈巨来之前,文人印的主流是秦汉印风与明清流派。陈巨来通过对元朱文和九叠篆的深度开掘,极大地丰富了文人印的内涵与外延,使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p><p class="ql-block"><b>提升了篆刻的工艺性与技术标准:</b>陈巨来对线条质量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作品的精准、光洁、稳定,为近代篆刻设立了一个极高的技术标杆。他对九叠篆的成功改造,更是展示了篆刻艺术在处理复杂构图方面所能达到的极限。</p><p class="ql-block"><b>为“旧艺新生”提供了范本:</b>在传统文化面临现代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待传统遗产是一个重大课题。陈巨来对九叠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即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以当代的审美和技法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至今仍对广大篆刻创作者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p> <p class="ql-block"><b>第五章:安持自珍——巨来先生自用印中之九叠遗韵</b></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未能发现一方明确题为“九叠篆安持精舍印冣”的印章,但考察陈巨来为自己所刻的“安持”系列自用印,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九叠篆艺术精神的流淌与渗透。</p><p class="ql-block"> 陈巨来一生所刻“安持”及“安持精舍”印不下数十方,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其中虽以元朱文居多,但亦有鸟虫篆、满白文等形式 。鸟虫篆本身就是一种极尽盘曲装饰之能事的艺术字体,与九叠篆在追求线条繁复、填满空间的审美旨趣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所刻的“安持(正方白文鸟虫)”印,线条婉转回旋,极富动感,其构思之奇巧,与九叠篆之经营位置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更进一步说,即便是在他的元朱文“安持”印中,亦可窥见九叠篆章法的影响。九叠篆最核心的章法特点是“匀满”。陈巨来的元朱文,虽线条纤细,但布局极为匀称、停当,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空间分割得恰到好处,毫无疏漏松垮之感。这种对印面空间的绝对掌控力,正是长期浸淫于九叠篆这类“填满式”章法所练就的本领。他将九叠篆的“繁密”转化为元朱文的“谨严”,将九叠篆的“盘曲”提炼为元朱文的“流动”,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 因此,可以说,九叠篆的精神,已经内化为陈巨来艺术基因的一部分,弥散于他整个“安持精舍”的创作体系之中。每一方“安持”印,都是他“安持”心境的体现;而他对九叠篆的研习与再造,正是其建立自身独特艺术世界过程中,一次关键而精彩的探索。</p><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九叠篆与安持精舍印冣之关系,乃是艺术大师陈巨来与一种古老艺术形式之间的深刻对话。陈巨来以其卓越的才情与胆识,将象征皇权、趋于僵化的九叠官印,成功转化为充满文人雅趣的艺术珍品,这不仅是一次技法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文化观念上的突破。《安持精舍印冣》作为其毕生成就之总集,忠实地记录了这一伟大的艺术探索。</p><p class="ql-block"> 陈巨来先生之功,在于他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任何传统皆有其价值,任何程式皆可被激活。他以“安持”之心,守中华金石之正脉;以回天之艺,为九叠篆艺术续写了辉煌的篇章。其人其艺,如高山仰止,其《安持精舍印冣》,则如宝库琳琅,必将长久地嘉惠后学,辉耀印史。斯为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