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小记】人生赢家——万石君

Y

<p class="ql-block">“万石君”姓石名奋,祖籍赵国邯郸,西汉时期的大臣。他一路从小吏升至太中大夫、太子太傅、诸侯相直至上大夫,96岁寿终正寝。他的四个儿子,长子石建、次子甲、次子乙、四子石庆,均为“二千石”以上的官职,汉朝二千石的俸禄对应的官职换算成现在大约近似于省部级。他们家父子五人同时做高官,人臣尊宠集于一门。二千乘以五,一年的俸禄收入就是一万石,以至于汉景帝称其为“万石君”。万石君福禄寿全占,从俗世意义上说,算得上人生赢家。</p><p class="ql-block">更超出我们想象的是万石君家族皆才学普通,能力平庸,《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石奋“<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无文字,恭谨无与比”</span>,就是说他没有学术背景,恭敬谨慎无人可比。石庆官至丞相,“<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醇谨而已。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span>,意思是这个丞相当的只是一味地忠诚谨慎,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主,任丞相的九年里没有发表过匡正时弊的言论。搁到现在,就是没有雄才大略,没有干事的能力、魄力,没干过什么创新创业发展的业绩,甚至连建设性的意见都没有提过。</p><p class="ql-block">在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官场风云变幻,官员动辄被削爵灭族,被迫害致死或自杀者比比皆是。石奋家族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全部得以平安落地,不得不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的做法是顺应统治阶级要求而自保全身的。</p><p class="ql-block">通过史书中记载的几个小故事,看得出他们奉行的生存哲学是极致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恭谨</span>”,贯穿始终的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孝谨</span>”的家风家教。</p><p class="ql-block">万石君的恭谨近乎迂腐。他经过宫门必下车快走,见到天子车马必行轼礼。皇上赐给他食物,在家里食用的时候还跪拜感恩并匍匐在地上吃,以示对皇权礼仪的恭敬。这两件事都是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他依然自觉恪守礼仪。有点“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慎独境界。子孙当了个小官吏,回到家,万石君竟要穿上朝服相见,称呼其官职,而不是儿孙的小名。闲居在家,全家上下包括仆人都穿戴得衣帽整齐,严肃不苟。</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无怪乎出现“<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郎中数马</span>”的故事。石庆做太仆时,为皇帝驾车外出,皇帝问驾车的马有几匹,本来一目了然的事儿,石庆还执马鞭一一点数,一、二、三之后才举手说“:六匹。”石庆在石奋的几个儿子中算是最粗的了,尚且小心谨慎如此,可想而知他们全家刻板到何种程度。</p><p class="ql-block">石建的谨慎包含有心机。他在任郎中令的时候,凡是言事,在不对人的时候,他说的滔滔不绝,一到朝堂上则一言不发。言多必失啊,他也真能憋得住。</p><p class="ql-block">万石君家以孝谨闻名,凭着良好的家风,在“举孝廉”的选官制度下,他的儿孙多被举荐,石庆之后,诸子孙为官二千石者共十三人,满门朱紫,青史留名。</p><p class="ql-block">石奋的治家之道,多是言传身教。儿孙有过失,他也不打骂批评,就是自己不吃饭,<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绝食示威</span>,让子孙们自己反省。这一招果然很灵,孩子们都很害怕,往往一个孩子犯了错,<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其他几个孩子甚至宗族兄弟都一起陪着肉袒谢罪方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对父亲的敬惧也变成了由衷的孝行。万石君长寿,儿子石建成白发老头时,他还硬朗健康。石建坚持在每五天的工作休息日亲自为父亲浣洗内衣,洗干净后给了仆人,不让父亲知道。石奋去世后,石建拄着拐杖,哭得伤心欲绝,一年之后石建也去世了。</span>“诸子孙咸孝”,他的子孙后代都很孝顺,孝谨的家风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现在读来有些近乎可笑,司马迁字里行间也透露着微妙的讽刺,但是就石奋的恪守规矩、家风家教来说无疑有他的可取之处。德才兼备当然好,即使才能平庸,加强品德修养,做事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品行端正、孝顺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