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裴冬根、范禹成、卢赞春、单瑞昌、高华选;后排左起:郭俊文、刘永茂、袁家虎、邵长德、杨才祥战友1970年于奇台八八四七部队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当兵,连队里的68年兵就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兵。老兵是一个班里的脊梁,老兵的好坏和作用如何,直接影响到班里的好坏;老兵是班长和战士之间的桥梁,班长的意图要通过老兵的表率作用来实现,一旦老兵成了班长的对头,这个班也就完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排有3个68年的老兵,一个是四班的张广忠,一个是五班的徐洪干,一个是二机班的王隆楷。</p><p class="ql-block"> 四班的张广忠是江苏淮安的农村兵,高高个,四方脸,五官棱角分明,虽然身子稍瘦,但很是有一把力气。他为人耿直,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若稍有不如意,就会梗着脖子和人家争吵,甚至叫骂。吵不过,或是输了理,就会压铺板自生闷气。</p> <p class="ql-block">(张广忠,1968年江苏淮安入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生活极为简朴,花钱格外仔细。我当兵和他相处两年,从来没有见过他穿过新军装。也不知他从哪儿找来的那多破军装,每天都穿着补丁摞着补丁发白军装在连队里晃荡。班长和连长曾经说过他,他根本不听,也不管什么风纪不整,影响军容,我行我素地穿着破军装训练、生产。还好,连队在农场生产,个体活动多,不怎么讲究军容风纪,才使得他逍遥法外。</p><p class="ql-block"> 四班的班长杨才祥、副班长李自信和张是老乡,杨才祥个低低的,脾气也不好,但张却很听他的话,从不与他闹别扭,每当他发火与人争吵时,只有班长能制止他。说来也怪,张如此火爆脾气竟在四班相安无事了两年,可见连队在分班时是多么煞费苦心。我每次见张时总是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惹出什么是非被他训斥和责骂。他班里的柳文军却一点不怕他,整天嘻嘻哈哈地与他“毛倒”,张却“宰相肚里能撑船”地一忍再忍。</p><p class="ql-block"> 五班的徐洪干也是个农村兵,高高个,圆圆脸,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给人以干练利落之感。</p> <p class="ql-block">(何名科,1966年山东寿光县入伍。)</p> <p class="ql-block">(2018年,徐寿稳和他的同班战友何明科在山东寿光县重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连队68年的山东兵和江苏兵水火不容,虽然不明火执仗的斗,暗地里却你一脚我一拳的你来我往。五班的班长管凤翔和副班长马俊修都是山东兵,但他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不争不斗。由此可见,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兵。</p><p class="ql-block"> 徐是连队唯一的文盲,不识字。听说他从小在家给生产队放鸭子,没上过学。但从相貌上看,你绝对看不出他是个没文化的人。他说话办事有板有眼,从容不迫,言谈举止的当,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徐很注重形象,每天收拾的干干净净,军装穿的整整齐齐,上衣口袋里总别着一根钢笔,如果没什么事,他会坐在床上拿着报纸很认真的看。其实,他不是在看报纸,而是在做样子给别人看。听老兵们讲,以前他看报,有人问他认字不,看什么。他瞪着眼很不高兴。人家好心地劝:你装也要装像点,你都把报纸拿反了,还装什么看报啊?徐是个很要面子的人。</p> <p class="ql-block">(徐洪干,1968年江苏淮安入伍。)</p> <p class="ql-block">(1970年,徐洪干在8847部队农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也是连队的热心人,在农场,连队设有士兵委员会,按说士兵委员会是维护士兵权益的,但在连队就是管理伙食。每个排出一名战士当士兵委员会委员,在副连长的领导下开会研究连队每星期的食谱,并监督执行。</p><p class="ql-block"> 当时,大家对炊事班很有意见,将意见反映给他,他将意见反映上去,又将意见落实情况带回来。一排的上海兵徐寿稳也是士兵委员会的委员,他说这差使不好干,要两头受气,需要做许多解释工作的。但徐却乐此不疲,热衷不改。他将那工作看的很重,经常很认真地征求大家意见,经常在会上与人争吵得脸红脖子粗。</p><p class="ql-block"> 徐也是个篮球爱好者,在连队他的球技不错。几十年后,我在写《绿色印痕》时,很想写写他,但却记不得他的名字了。一天晚上,我在网上和上海战友徐寿稳聊天,说起了他,徐突然记起了他的名字,并说他是个人缘很好的人。我在北京张文成那,也听张说徐洪干前些年曾找过他,但现在不知道他干什么了。</p> <p class="ql-block">(王隆楷,1968年江苏南京入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机班的王隆楷是个南京兵,个儿不高,说话软软的,慢慢的,脾气不急不躁。他平时不显山露水,普普通通,我印象最深的是排里的柳文军常常在他面前“惹事生非”,当他被逼得无奈时,也常常缓缓骂道:滚开。</p><p class="ql-block"> 他们班里的邓希停,脑子有点钝,理解问题和训练有些迟缓,他对新兵从不骂,会认真的反复交流和指导。后来,听说他复员后在南京的一个中学当老师。</p><p class="ql-block"> 连队里还有许多68年老兵,仇兆琪、李光明、卢长富、王锡如等。老兵自有老兵的样儿:目光坚定,举止沉稳,训练有素,作风干练。这些都是部队中磨炼出来的,装是装不出来的。新兵到老兵就是一个磨炼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p><p class="ql-block"> 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老兵呢?新兵时,我天天盼着熬成老兵。</p> <p class="ql-block">(仇兆琪,1968年江苏淮安入伍。)</p> <p class="ql-block">(2021年,在江苏淮安与战友仇兆琪重逢。)</p> <p class="ql-block">(王锡如,1968年江苏淮安入伍。)</p> <p class="ql-block">(朱从文,1968年江苏涟水县入伍。)</p> <p class="ql-block">(1970年,连队战友合影。前排左起:龚龙德、xxx;后排左起:李光明、刘冬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你的阅读和欣赏,敬请关注《绿色印痕》的下一章节:“病号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