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编者按】</b><span style="font-size:15px;">退休后时间相对宽裕,多出去旅旅游、多走走看看,确实能显著促进身心健康,实现“越走越健康”的效果。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丰富晚年时光,更从生理、心理、社交等多维度提升生活质量。</span><b style="font-size:15px;">首先从心理健康方面看,能缓解焦虑,重获价值感。</b><span style="font-size:15px;">1. 摆脱“退休抑郁”,释放负面情绪。退休初期易因生活节奏突变产生孤独、自我怀疑等情绪。旅游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让人沉浸于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中,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等愉悦激素,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研究显示,常旅游的老年人抑郁风险显著降低,心理适应力更强。案例:参与旅游的被动退休者通过接触新环境,逐步重建自我价值认知,从“社会隔离”转向“社会复归”。2. 重塑生活意义感。规划行程、探索目的地带来的成就感,可对抗“无用感”。例如,学习当地文化、完成旅行清单,让老人感受到“心不老就不算老”的积极心态。3. 家庭关系升温。旅行见闻成为与子女沟通的新话题,减少家长里短的琐碎讨论,提升家庭交流质量,增强老人的存在感。</span><b style="font-size:15px;">其次从身体健康方面看,能激活机能,延缓衰老。</b><span style="font-size:15px;">1. 低强度运动提升生理功能。步行、登山、骑行等旅行中的活动属于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耐力,改善血液循环。长期坚持可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风险,并刺激骨密度增长,预防骨质疏松。2. 自然疗愈辅助慢性病管理。特殊环境如森林氧吧(高负氧离子)、温泉疗养等,对关节炎、呼吸道疾病有缓解作用。例如广西巴马的“地磁疗养”吸引大量老人旅居。3. 调节生物节律,改善睡眠。旅行中规律活动(白天游览、午休、晚间放松)重置作息,加上身体适度疲惫,显著提升睡眠质量,进一步促进代谢修复。第</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三、从认知与社交方面看,能激活大脑,拓宽人生。</b><span style="font-size:15px;">1. 预防认知衰退。接触新语言、地图导航、文化差异等持续刺激大脑神经元,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研究发现,旅游中老年人的大脑活跃度显著提升。2. 建立“旅友社群”,对抗孤独。旅游团、旅居社区成为新社交场景。例如北海疍家小镇每年接待2万“候鸟老人”,通过共同生活形成互助朋友圈。3. 文化体验充实精神世界。参观古迹、品尝特色美食、参与民俗活动,满足终身学习需求,让退休生活脱离单调,焕发求知欲。</span><b style="font-size:15px;">第四、安全贴士:科学旅行才能越走越健康。</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最大化健康效益,需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规划:行程设计每日步数≤1万步(60岁以上),搭配“上午游览+午休+下午文化体验”的节奏。养生装备携带折叠坐垫(防寒湿)、计步手环、分装药盒;饮食遵循“当地当季、清淡为主”原则。目的地推荐:福建武夷山(高负氧离子+茶疗);广西巴马(长寿村+地磁疗);山东威海(环海骑行+温补海鲜)。优先跟团:选择专业老年团(如“走亲式旅游”),避免自驾风险,确保医疗保障。总而言之,退休不是终点,而是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开始。旅游融合了自然疗愈、社交滋养与自我成长,正如研究所证:它通过“他者之镜”(自然、同伴、文化)重构老人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从身体到心灵实现真正的“焕新”。迈出家门,山河入怀,每一步都是对健康最长情的投资!以下是笔者二十年前个人跟随疗养人员一起到香港澳门旅游拍的照片和旅行感受,因为来自不同县市不同单位,几乎互相没一个认识的,所以只好光拍风景谈感受,没拍人物没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香港在祖国的旅游格局中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地位,其角色不仅体现在经济贡献和市场吸引力上,更在于文化桥梁和区域枢纽功能的发挥。首先,香港是内地游客首次出境游的首选目的地,在出境游排名中,香港位列第一,超过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等热门城市;其次,依托“个人游”政策(覆盖38个内地城市)、广深港高铁及港珠澳大桥等基建,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大湾区“一程多站”旅游的核心枢纽,特别是中央惠港政策(如免税额度提升、“一签多行”扩展)持续刺激内地赴港消费;其三,旅游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约4.5%,直接就业人数超25万,是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其四,香港通过举办国际级活动(如巴塞尔艺术展、香港美酒佳肴巡礼、国际七人橄榄球赛)及巨星演唱会(如谢霆锋、五月天),吸引过夜旅客并延长停留时间;其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香港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与广东、澳门联合推广区域旅游品牌,开发“高铁+邮轮”“大桥+生态游”等创新产品;其六,香港将旅客从传统商圈(如铜锣湾、尖沙咀)分流至深水埗、九龙城寨、西贡等新兴文化及生态旅游区,推动“深度游”发展;其七,香港突破单一购物形象,通过“旅游+”策略(如“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打造多元体验,增强文化认同,结合历史街区活化(如中环街市、大馆)和自然探索(麦理浩径、龙脊远足径),吸引年轻及国际游客。总之,香港在祖国旅游版图中,是内地出境首选门户、大湾区旅游枢纽、中西文化交融的展示平台。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经济贡献,更在于以旅游为载体,深化内地与香港民心相通,推动大湾区一体化,传递中华文化自信,助力国家软实力输出。未来,香港将持续优化“深度游”体验、拓展东亚及东南亚过夜客源,并借“盛事经济”巩固其 “无处不旅游” 的世界级目的地地位。</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即2005年)有幸和义乌市总工会安排的疗养人员一起,到香港澳门旅游。出游前,还专门做了一些调查,了解到当年的香港旅游业发展正处在关键年份,其特点是内地游客激增、新景点开业以及旅游业对经济复苏的显著贡献。2005年访港旅客达2336万人次,同比增长7.1%,创历史新高。其中内地游客占比53.7%(约1254万人次),成为最大客源市场。旅游业总收入758.23亿港元,占GDP比重约5.5%,直接带动零售、酒店、餐饮等行业增长。内地游客消费占香港零售总额的12%,贡献率达9.1%。“个人游”政策(2003年启动)成效显著:截至2005年8月,内地个人游累计超861万人次,仅2004年就带来约15亿港元收益。2005年我们游览了刚开业的香港迪士尼乐园,为全球第5座、亚洲第2座迪士尼乐园。内部分为7大主题区(如探险世界、幻想世界),拥有睡公主城堡、夜间烟火表演等标志性项目,利用季节性活动(万圣节、圣诞节)增强吸引力。当年创造3.6万个就业岗位,带来1480亿港元经济效益,成为内地游客首选目的地。游览的海洋公园,启动55.5亿港元升级计划,新增八大主题区(如亚洲动物天地、冰极天地),强化动物表演与机动游戏。维多利亚港 以“幻彩咏香江”灯光秀和天星小轮夜游为核心体验,成为世界三大夜景之一。游览太平山顶,年接待超600万人次,缆车与凌霄阁观景台提供全景视野,夜景被誉为“人生必到景点”。星光大道是2004年开放,2005年已成热门,展示香港电影文化名人手印及历史。还有黄大仙祠,香火鼎盛,为祈福与了解本地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内地游客以购物(占消费总额50%)和酒店餐饮(40%)为主,铜锣湾、旺角成为核心购物区,奢侈品与电子产品热销。香港被内地游客视为出境游首选,因语言互通、文化相近及便捷交通。不足的是部分商户欺诈内地游客,普通话服务人才短缺,跟游客沟通有点困难。2005年的香港旅游业以内地游客激增和迪士尼开业为里程碑,既受益于政策红利,也面临资源与竞争的双重挑战。其成功经验在于融合中西文化、升级传统景点,并通过政策联动激活消费,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2005年出游的第二站是澳门,她在中国的旅游格局中占据独特而关键的地位,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贡献和文旅吸引力上,更在于其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国家窗口”和区域协同枢纽的战略角色。据了解,澳门2025年上半年入境旅客超19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9%,酒店入住率达89.1%。内地游客占比超70%,人均消费达3078澳门元,显著高于其他客群。澳门2024年首次获评内地游客最满意出境目的地(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因语言互通、文化相近及政策便利(如个人游覆盖全国、横琴“一签多行”)。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列入世遗)涵盖22处中西建筑及8个广场,如大三巴牌坊与哪吒庙比邻而建,妈阁庙与圣老楞佐教堂钟声交融,成为全球罕见的文化共生标本。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守护建筑“健康”(如郑家大屋湿度监测),青少年教育基地推动非遗传承。何东图书馆转型公共文化空间,荔枝碗船厂旧址活化文旅项目。联合珠海、香港开发“大桥+邮轮”“世遗+海岛”等线路,例如“珠海澳门环岛游”航线可同步观赏两地风光。澳门居民在横琴居住超1.6万人,“澳门新街坊”项目提供4000套住房,助力跨境旅游生活化。从赌场密集的路氹城(威尼斯人、新濠影汇)延伸至路环渔村、益隆炮竹厂文创区,推动游客探索社区经济。总之,澳门在祖国旅游版图中,是内地游客首选地、大湾区文旅协同枢纽、中西文明对话的活态博物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内以文化认同深化民心相通,助力大湾区一体化;对外借中葡平台传递中华文化自信,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p> <p class="ql-block">2005年是澳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其核心特点包括内地游客激增、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及旅游设施升级。当年入境旅客达1871.12万人次,同比增长12.2%,创历史新高。其中内地游客首次突破千万(1046.3万人次,占55.9%)自2003年开放至2005年底,内地“个人游”累计超945万人次,2005年达533.1万人次(占内地游客51%),同比增长51.5%。旅游总收入为620.6亿澳门元(含博彩收益458亿),同比增长5.6%。内地游客人均消费3078澳门元,高出平均值1倍,成为消费主力。外国游客达115.1万人次,增长43%,主要来自韩国(+84%)、日本(+38.4%)及东南亚(+52%)“一日游”达969.7万人次(占总游客51.8%),因广东便捷交通及低价旅行团推广。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涵盖22处历史建筑及8个广场,成为旅游业转型的核心动力。我们游览的主要景点大三巴牌坊,是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象征,免费开放,夜间灯光秀吸引大量游客。妈阁庙是澳门最古老庙宇(1488年建),供奉妈祖,香火鼎盛,免费开放(7:00-18:00)哪吒庙依附旧城墙而建,占地仅38平方米,与大三巴形成中西宗教文化对比,2005年列入世遗。澳门博物馆及大炮台,展示的是澳门历史变迁,登顶可俯瞰半岛全景。2005年到澳门旅游,有幸实地观看博彩业发祥地,特别是“一国两制”在澳门赌权开放后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外资涌入推动行业变革。2005年澳门博彩毛收入达458亿澳门元(约合57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澳门GDP的49.5%,成为全球第二大博彩市场(仅次于拉斯维加斯)豪赌客通过中介人(“叠码仔”)在封闭包厢投注,单笔最低投注额1万港币起,部分高端厅甚至达5万港币。赌场数量从2002年的11家增至2005年的17家,新增赌台676张,角子机(老虎机)数量翻倍。金沙集团旗下“金沙娱乐场”2004年开业后成为地标;永利度假村投资40亿澳门元建设综合度假区(2006年竣工)。2002年特区政府发放三张主赌牌(澳博、银河、永利)2005年的澳门赌场处于 “外资冲击传统垄断” 与 “贵宾厅依赖症” 的博弈期,赌权开放激活市场,外资引入综合度假模式,内地“个人游”推动收入飙升。隐患面是贵宾厅洗钱、中介恶性竞争、经济单一化问题凸显,为后续监管收紧(如码佣上限)埋下伏笔。2005年的澳门旅游业以内地游客激增和世界遗产成功申报为双引擎,既受益于CEPA政策红利,也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与娱乐项目升级重塑国际形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后记】</b>2003年国务院批准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启动项目。2009年12月15日: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6月29日:主体桥梁合龙。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是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交通工程。其建设历时9年(2009-2018),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和“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通车后,香港至珠海/澳门的车程从3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极大促进了大湾区互联互通。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包括桥梁、隧道和人工岛)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主体结构完工。2018年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广东珠海举行的开通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向社会车辆开放通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