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笔记(之八)

俞运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州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相对而言,行程就要简单轻松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上,一碗兰州拉面解馋。因为是在兰州这座城市里吃兰州拉面,应该是正宗的了。入乡随俗,从川西平原的成都,来到西北甘肃的兰州,就以当地人早餐的习惯,吃一碗兰州拉面。因此,认识兰州,就从这碗拉面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前,我们被告知,兰州拉面可按顾客的需求分粗、中、细、特细四种,现拉现煮。拉面煮好后再配上鲜汤、调料和牛肉或羊肉等辅料。据说面质筋道耐嚼,肉美汤鲜可口,不失为一道美食。吃惯了川味饮食的我们来到兰州,旅行社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让我们尝一尝大西北著名食品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得店门一看,厅堂面积虽不大却干净整洁,已是上午九时许了,十来个餐桌上顾客还占有一半,生意不错。我要了一份牛肉细面,面条端上桌时,我并没有急于去吃,而是观察了一小会儿。面条较细,浸泡在面汤里,上面浮一层辅料,色香俱全,倒也显得精致。只是所谓牛肉却是比绿豆还小的牛肉碎末儿,这与原来见过的视频,感觉中西北人粗犷地大碗吃牛羊肉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是不是又体现出西北人,在生活上的精细和节俭的另一方面呢﹖不必妄测。拉面的味道当然是纯西北风味,没有川味中的调料丰富和麻辣。既如此,就全当做对西北美食的一个体验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餐后,顺着来路漫步街头往宾馆走,大街上人来人往,公交车,自行车不停地驶过,彰显着城市的繁忙。道旁绿化树中有槐树,槐花正开,一串串,一簇簇挂满了枝头,吐露出她特有的芬芳和清香,倒也给车水马龙的城市街景点缀着些许的温馨。回到宾馆后,我们一边休息,一边整理着行装。因为,午餐后我们将离开宾馆,在市内再作最后的观光,就要准备好夜间飞回成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城市,相较而言,就要比我们去过的武威、张掖、敦煌等城市面积大了一些,市内建筑和交通更高大,更现代化,城市装扮也更加整洁漂亮,环境绿化也好了许多。省会城市总是会比地区城市先进一步,这些都很正常。其实,兰州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蕴藏相当丰厚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州古称“金城”,有“金城汤池”之意。自秦汉以来,这里便以县制设立,那时就叫做金城,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了。汉武帝时,霍去病两次西征讨伐匈奴,都在这里设寨驻军,后由此打通西域。这里又成为“联络四域,纽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后来这里的发展又得益于“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随着历史的推移,兰州也在历代的变迁中,由县成郡成州,历经隋、唐、宋、元多次战乱之后,到了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设置兰州卫。从清到民国,在此设府设道,虽然也有一些发展,但真正得以新生的,还是新中国的建立,兰州市才正式成立。从此,兰州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生物制药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她是黄河上一颗耀眼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蔚蓝的天空,白云如絮,阳光洒满了兰州城。午后的观光,我们是沿着黄河边的一条宽阔的大道进行的。黄河从兰州市内穿城而过,把城市一分为二。四月下旬的季节,还不到黄河流域的丰水期,所以沿岸整齐的河堤下面,黄河的两侧都露出了一片河滩,空旷而平坦,有不少游人在河滩上漫步,以亲近黄河。我们沿着“滨河路”大道慢慢行走,大道上一排柳树成阴,一侧的绿化带里还种了牡丹、月季,正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把大道妆点得绚丽多彩。这是兰州城内,沿黄河修建的一条“情系母亲河”雕塑长廊。长廊中段的一边,塑了一只驮碑的赑屃,黑底白字的碑上,大书“黄河第一桥”五个变形的隶书字体。所谓第一桥,就是指的一座大型铁桥“中山桥”,这是黄河上,也是兰州市的一个重要座标和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称,黄河铁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次年竣工通行,已有100余年的历史。铁桥系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桥长230余米,桥宽8米有余,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建筑艺术发展史的风格、流派和特征。它是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历史的钥匙,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铁桥始称“中山桥”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徜徉在铁桥上,展望着铁桥两岸的风光。黄河水浑浊,可能是一路从黄土高原奔泻而来,夹杂着黄沙,水色黄褐。铁桥上游人如织,往来穿行,都带着轻松和好奇的神色,东瞧西望。我在桥上走走停停,有时站在桥中的护桥铁栏边,朝黄河上下游的两边河段眺望,举起相机把这难得一见的风光拍摄下来。河边停有几只游船,河中有飞驰的小游艇穿梭水面。远处还另有一座白色的桥梁横贯两岸,在岸边的高楼大厦和河中行走的船只映衬下,特别醒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山桥的对岸就是白塔山。山上有塔有亭,还有依山而建的宫廷式大殿、庙宇似的建筑,琉璃闪烁,绿树环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上山有石道石阶,还有索道上的滑车在山脚与山顶间上下移动。我想这里应是一个游人休闲的场所吧,用相机当望远镜,把镜头拉近一看,方知是“白塔山公园”。白塔山自古与黄河一道,构成兰州的天然屏障,为军事战略要地。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位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白塔山公园,如今是兰州市的一个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是雕塑长廊,自然少不了雕塑。一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群像雕塑,就陈列在大道的一侧。雕塑以四人西天取经,行走在山间野道上的情景为主题,人物神态各异,金光闪闪,真人大小,栩栩如生,形象地展示了经典神化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个性及取经道上的风尘仆仆,历尽艰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河被称作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着华夏子孙,滋润着华夏大地,拓展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和文化,著名的“黄河母亲”雕塑就坐落在黄河边的堤岸上。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用花岗岩石作原料雕凿制成。这座雕塑艺术价值极高,由母亲、婴儿和黄河水浪组成。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而勻称,曲线优美,面含微笑,仰卧于黄河波涛之中。母亲的右侧依偎着一个裸身的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顽皮可爱。整座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的雕塑还有一些,既构成了一道风景线,也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当然,要较为全方位地了解一个地域的前世今生,历史文化和现状,最好的地方莫过于博物馆。于是,离开黄河边上的滨河大道后,我们便驱车抵达了甘肃省博物馆的大门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市内的省博物馆,是一座呈“山”字形的现代化建筑,馆内藏品极其丰富,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标本约35万余件。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其中,尤其以馆藏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最为突出。由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著名的铜奔马,俗称“马踏飞燕”即收藏其间,可谓“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甘肃省博物馆内有两小时的逗留,观汉唐兵马仪仗的威武雄风,闻当年西凉大地的古风古韵,看“丝绸之路”的兴衰余音,悟近代史话的沧桑变迁……无不感慨西北之隅的苍凉、古老、梦幻、神奇、浪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们与导游小马告别,感谢她八天来的陪伴和辛劳。她的引领和一路的讲解,让我们度过了愉悦愜意的大西北之行,即便走马观花,亦有颇多收益。晚9时许,我们豋上返蓉的空客航班,亦告别了一周有余的西行之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见了兰州,再见了西北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