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31东北线(三十七):防川图门江口,话图门江背后的中国故事

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8月20日,是我骑行G331东北线D50天。到珲春,防川景区必去,或者说,来珲春就是因为要去防川景区。防川只是一个村,很小很小的一个村,静静地躺在中国东北的一个角落里,但防川却在中国地图上被标记出来。今天没有骑车去,本计划乘8点半珲春市客运西站到防川景区的旅游专线班车,后来还是包车去,6点去,9点半就返回到珲春市区。</p><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圈河口岸,是直接对应朝鲜的口岸。位于敬信镇往防川景区的中间,坐落在圈河与图们江汇合处,距图们江入海口36公里,距市区42公里,距朝鲜罗先市51公里。对面朝鲜元汀国际口岸是中国直接进出朝鲜罗先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唯一通道。过圈河口岸,直接到防川,“一眼看三国”指的就是防川村。</p> <p class="ql-block">  防川景区:</p><p class="ql-block"> 防川村,位于中朝和朝俄界河图们江的日本海入海口,人称“东方第一村”,或称防川风景名胜区,中、朝、俄三国交界的鼎足地带。登上由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词的“龙虎阁”极目远眺,三十里外的日本海天水相连,碧海苍天隐约可见,近处中、俄、朝三国风光尽收眼底。向俄罗斯方向看就可以看到浩瀚的日本海,左边是俄罗斯的山川、右边是图们江和北韩。在这里,可以体验“一脚踩三国”,“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的感受,领略欧亚交汇的异域风情。防川的军民自豪地说,这里是“眼看三疆山川风貌,耳听三国鸡鸣狗吠”。</p><p class="ql-block"> 防川风景区,已形成或自然形成的旅游景点有一眼望三国、俄罗斯沿海平原、“土”字牌、沙丘公园、莲花湖、张鼓峰战役遗址、防川民俗村、吴大澂雕像、敬信湿地、龙山湖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防川风景区奇异的自然景观。气候属于东北地区仅有的2个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防川东面是俄罗斯的边境路小站包得哥尔那亚,西南面隔图们江与朝鲜豆满江市相望。俄朝的这两个城市由图们江上的一座铁路桥相连接,是联结俄朝陆路贸易的惟一纽带。</p> <p class="ql-block">  龙虎阁,防川景区的标志建筑:</p><p class="ql-block"> 到了防川景区,在购票处远远望去,就看到一座高耸的建筑——龙虎阁,在蔚蓝的天幕下显得格外巍峨。就在眼前约两公里的“龙虎阁”,还要7元钱换乘景区公交车才能进入。</p><p class="ql-block"> 龙虎阁,作为吉林省珲春市防川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其名称直接关联于阁内珍藏的清代文物“龙虎石刻”。该石刻由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于1886年中俄勘界谈判期间题写,以双勾法镌刻钟鼎文“龙虎”二字,左下角刻有“吴大澂书”楷书落款。石刻原立于图们江岸凉水泉乡,后经多次迁移,最终安置于龙虎阁西门厅。</p><p class="ql-block"> 吴大澂题写“龙虎”二字取“龙蟠虎踞”之意,蕴含誓死保卫边疆的深刻寓意。据史料记载,吴大澂在勘界谈判期间频繁书写“龙”“虎”二字,反映其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龙虎阁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强化了名称的象征性:堡垒式基座‌,体现边关防御的坚固性;仿古飞檐顶‌,象征中华传统文化传承;13层结构‌,总高64.8米,兼具观光与国防教育功能。</p><p class="ql-block"> 龙虎阁,配备了两部直升电梯,电梯稳稳地把我送上11层顶楼,视野瞬间豁然开朗,整个人仿佛被这辽阔的景象给“吸”了进去,一时竟有些失语。上午7点二十分,阳光正好,将眼前的景物都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边。大片的绿茵铺展开来,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地毯,这片土地,属于远方的俄罗斯。目光稍稍向右,一条蜿蜒的河流——图们江,像条银色的丝带,温柔地流淌。江中心再往右,便是朝鲜的疆土。我再往前望去,目光穿透空气的阻隔,那片深邃的湛蓝,赫然就是日本海!那一刻,我真切体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意境,仿佛站立在世界的交汇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壮阔。目光移向左边,“龙虎阁”下面的木栈道的左边便是俄罗斯。木栈道向前延伸到“土”字牌附近,再往前几十米就是俄朝的边境线,联接俄朝的大桥。</p><p class="ql-block"> 从11层走内梯下到9层来到了外面的平台,可以更加直观看到眼前的一切。平台分别设置多个点俄罗斯、中国、朝鲜的国旗,方便游客打卡拍照。人多时想要捕捉一张无人打扰的“空镜”?那可真不容易。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去的比较早,景区内人很少,拍照打卡方便随意!</span></p> <p class="ql-block">  图门江口话图门江:</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龙虎阁”上,眼观“三国”,风光确实很美,而且绝大多数人到这里就是看景。我顺着图门江眺望远方,脑海中浮现出那座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桥,还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图们江,亚洲东北部河流,发源中朝边境长白山山脉主峰东麓,江水由南向北,流经中国的和龙市、龙井市、图们江市、珲春市四县市,即由长白山向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朝鲜两江道、咸镜北道,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的哈桑区,在俄朝边界处注入日本海。干流总长525公里,上游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中朝界河段长510公里;下游为朝鲜与俄罗斯联邦的界河,俄朝界河15公里。 </p><p class="ql-block"> 在1858年前,我国的东北地区,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和河北省的一小部分在内的广大地区,还包括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土地面积为250多万平方公里,统称为满洲。位于图门江口的防川村,是俄罗斯、朝鲜、中国的特殊三角洲之地,距图们江入海口仅15公里,与日本海隔海相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图们江出海口本是中国领土,15世纪之前,图们江两岸由中国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领。明王朝成立后通过招抚女真族,在图们江两岸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图们江南岸亦一度为明朝领地。</p><p class="ql-block"> 在1858年后,因太平天国运动,中间又有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时的大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俄国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随着《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的广大地区,被割让给了沙俄。至此,这片土地就被冠以“外东北”的称谓。外东北这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有广袤肥沃的黑土地,有无数的珍禽异兽,有丰富的地下宝藏,也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河,更有漫长的海岸线……这是一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即使放在全世界,它也是无可争辩的最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5世纪中叶朝鲜不断向北扩张领土,通过剿杀、驱赶女真部落,不断向北扩张领土,沿图们江南岸设置了会宁、富宁、钟城、稳城、庆源、庆兴六个镇,标志着图们江开始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光绪十一年(1885年),吴大澂赴吉林与俄使勘界,亲往珲春查勘,发现“土”字界牌有误,与中俄《北京条约》不符,黑顶子地方确在中国界内。乃与俄国边吏力争,并奏请朝廷速派人与俄使勘界,防止俄国进一步扩张。经吴大澂再三辩驳,据理力争,终于达成协议。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迫使俄人重立土字碑,争得中国船只在图们江口的航行权。</p><p class="ql-block"> 沙俄侵吞了外东北后,又想侵略整个中国东北。而新崛起的日本也想侵吞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命令东北军不战而退,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就轻易的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东北南部,独缺一个图们江出海口。1938年日本发动了张鼓峰战役,被苏军打败,放弃了珲春、张鼓峰等地。就这样,苏联强占了珲春地区。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为制约我国进出日本海,以向朝鲜运送物资为名,修建了俄朝铁路大桥。但大桥距江面太低,且仅4孔可作为通航孔,只能通过较小的船只。虽然吉林离海只有十公里左右,只能望海兴叹,中国东北从此彻底失去了出海口!</p> <p class="ql-block">  《喀秋莎》背后的中国故事:</p><p class="ql-block"> 站在图们江口望着图们江,想起了苏联时期《喀秋莎》这首歌。《喀秋莎》相信很多人年纪大的人都非常的熟悉,也很好听,很多人都会唱。但是,这首歌对中国人来说,是段屈辱的历史。因为《喀秋莎》,是苏联和日本侵略我国领土的罪证。</p><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日本战败后,沙俄占领了珲春地区。此时正值中国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图门江畔梨树花开,景色异常美丽。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来到了这里,就是从这块被俄罗斯占领的中国土地上得到了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马特维·波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把它谱成歌曲,迅速火遍了苏联,在苏联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到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这首歌也成为了著名的战地歌曲。</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吉林在我国清朝的时候,是全国拥有海岸线最长的一个省份,如今却成了内陆省份。我们离海岸只有15公里,却要借用俄朝航道航行15公里可到达日本海。而俄罗斯和朝鲜却在图们江上修建了一座铁桥,净高度11米,中国的大型船只根本不能经过桥下,吉林省彻彻底底沦为内陆省。这就是《喀秋莎》背后的中国故事。屈辱的历史让我们压抑,现今三国对比我们是勃勃生机,但失去的却已经永远失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