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时间:</b>2025.8.24下午(周日)</p><p class="ql-block"><b>地点:</b>美后肆时</p><p class="ql-block"><b>主持人:</b>小莉</p><p class="ql-block"><b>回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十五回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辱亲女愚妾争闲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欺幼主刁奴蓄险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预习阶段</b></p> <p class="ql-block"><b>许树建大哥发来暖场文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探春初掌大局魄力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凤姐纠结心情乘机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预读第 55 回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许树建</b></p><p class="ql-block">这一回的故事曹公绝对的“接地气”,一般小说家想不到,也写不到如此深刻与精准,佩服啊!笔锋一转,前几回贾母领衔的热闹场面翻了过去,又出现了个别人物的特写镜头,背景越虚化,主题越突出:</p><p class="ql-block">凤姐小产后,身体一直虚弱,让王夫人恼头的事一件接一件,如同公司里第一线的总经理不在岗,就乱了套,于是引出接班人问题:三个姑娘小的太小,一个还是宁国府,宝钗与黛玉能力都有,可是她俩绝不参政,再说也是“外人”。于是矮子中拔长子,来一个联合执政,李纨厚道有德,探春机灵有能。当今,从家到公司,到一个县一个省,直到一个国家,难道不也会遇到这种尴尬局面;只要到了换班子之际,所有人都各揣心思,有个风吹草动,就要看你新班子的水平了!</p><p class="ql-block">第一件就是探春的亲母亲赵姨娘的哥哥死了,要来拿银子。戏的大幕拉开,曹公胸有成竹,一步一步写就:李纨好“忽悠”,就按袭人母亲去世的尺寸,给 40 两银子吧。吴媳妇立马暗自庆幸与好笑。照理,探春完全可以顺水推舟,一则体现尊重李纨,二则也给了母亲一个交代。这时就看出探春姑娘的魄力与主意,一句叫停!要吴媳妇去拿出旧账来比照,而且还说了一嘴吴媳妇,你难道这样对待凤姐的?结果自然降了一等,只有 20 两银子。于是赵姨娘亲自出马,却被探春一番理论驳了回去。尤其对于“舅舅”,说得不留一点后路,她用这个说给她娘听,到底是 20 两银子重要,还是她坐稳重要位子重要?赵姨娘无话。</p><p class="ql-block">第三波,对于探春才是最难的!平儿传凤姐的话,让她自己掂量能多就多给点。探春不多给,就是不按凤姐的旨意办事;多给了,凤姐得了便宜还卖了乖,而她自己前面所作所为前功尽弃。曹公从来不夹叙夹议,直白地告诉平儿回话,要增加银子等凤姐身体好了自己来办,我这里只能照章办事!后面再写省去读书人每人的 8 两银子就是略写了,轻松给怼了回去。</p><p class="ql-block">假如这回到此结束,那就不是曹公了!精彩在于立体,在于全面。面对如此厉害又有条理的探春,生病的凤姐是感到有接班人喜了?还是觉得自己将退出舞台而忧了?她与平儿一段推心置腹的交谈,既无可奈何,又幸灾乐祸:看你新官上任三把火能烧几天?甚至还有一点侥幸,万一以后都你去干,我也捞得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吃瓜群众难道不就是时时处处在观察着新上任的领导?曹公早在 200 年前就在这一回,从上下左右都刻画完了!谁也别自以为高明,只不过地位不同,角色不同,利益不同而已。读了这回,设身处地想想,假如你是赵姨娘,假如你是探春,假如你处在李纨的位置,假如你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凤姐,假如你是能人手下的平儿,还是一个永远津津乐淘地看热闹的群众?</p><p class="ql-block">其他情节,难免把主视角一直设在宝玉黛玉的角度,也许我们一直在习惯性中,那换位去看,就不是只有嫡出观点(虽然不可避免地, 作者的出身经历, 他确实有一定的偏爱。 )所以, “接地气”才是 《红楼梦》永远不衰的奥妙所在!</p><p class="ql-block">想到今晚要去上海文化广场欣赏王立平老师 87 版红楼梦 35 周年纪念音乐会“永远的红楼梦”有点激动! 张国立老师亲自来沪主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 2022 年 12 月 18 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个上海零下五度最冷的清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2022 年 12 月 18 日晚红楼梦书友冒着疫情前往文化广场聆听王立平乐曲异口同声喜探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记《红楼梦》第 55 回阅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许树建</b></p><p class="ql-block">我沉静在每位的发言中,享受着思维的跳动,犹如围炉读诗,直盯盯地看着那一簇簇的火苗, 时而黄色, 时而青色,时而深红。</p><p class="ql-block">每一位发言都是各抒己见,没有一丝雷同,尽管素材就是那十几页书,“女编剧”胡洁如女士最后一点谈到,其实贾政是喜欢赵姨娘的,原由是王夫人太板正,他公事回家,再看一眼那吃素信佛的脸,实在没有心情。还记得中秋赏月时, 贾政说的低级笑话估摸着就来自赵姨娘。小林配合说道,从心理学角度,这很符合男性的心理。曼乔几乎每页都提了问题,不得不佩服她的细心,“时届孟春”是几月啊?徐相瞬间回答是一月,“孟、仲、季分别代表了每个季度的三个月”。这是我喜欢的其一;而林鸣宇读者的发言更是论点论据齐备, 恍如听一位博士论文的答辩, 学术气氛浓郁,给我这位没能迈进大学校门的来了个想象中的补课,也许哈佛大学阶梯教室里同学与教授的对谈就是这样的情景?这是其二;而畅所欲言的探讨更使大家相得益彰,针对我说的“曹公二百年前写时中国还没有公司制出现,而觉得他有先见之明”,徐相认为《大学》 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包含有这层意思,“齐家”就有管理家族事务的含义在里,治国当时是指诸侯各国,其实也就是现在一个县或一个镇,目前华为一个大企业早就大于那时的几个诸侯国,天下是指中华大地。所以荣府的管理就是 “齐家” 与 “治国” 的缩影。</p><p class="ql-block">我狭窄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当我感叹这一章中,曹公把经济问题写得如此精准,一般小说家不要说写出来,兴许还不太懂呢。“女编剧”接话,其实《金瓶梅》书中描写的经济问题还要到位,曹雪芹深受其影响。 (哇!我们读完了 《红楼梦》 ,再接着读《金瓶梅》怎样?)这是其三。你说这样精彩的发言值不值得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回到正题: 喜探春。 首先是“女编剧”袒露心声,她 《红楼梦》中最喜欢探春,紧接着曼乔、沈老师、小林、徐相及小钱都跟上。小钱说时还卖了一个“关子”,他最喜欢三个人,第一是史湘云、第二吗,应该是探春,第三是尤三姐。(徐相马上说,你看中尤三姐漂亮了?)大家心里为什么这么认可探春?难道宝玉、黛玉、凤姐、晴雯、平儿、贾母、刘湘莲都给贬下去了?我听下来有这么几条不知对否?</p><p class="ql-block">人小主意大。她掌权后,从没有犹豫不决,遇事都是当机立断。 这回里, 无论叫停发放 40 两银子,还是怼回赵姨娘的胡搅蛮缠,最后顶回平儿传话,都因心中自有一杆秤;有了这杆秤,使她自觉性站在了管理者的高度,用管理者的眼光去做事。探春虽然没有经验,但她早已观察,贾府中依据是过去的家规家法来办事,这样即使有问题也坏不到哪里;心中有理想。管理这个大家并不是她所想办的事,她说过“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 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站得高才能大手笔,就不会落入俗套及鸡毛蒜皮之类;对于她不认亲舅舅,过去普遍认为她是昧良心往上爬,但根据徐相的解释,这根本不是探春的错误,只要是庶出的家人就是奴才,是没有地位的,所以舅舅就是王子滕,那就是这个理,只有赵姨娘令不清,隔三差五来闹一回。因为那时以阶级斗争为纲形势下的解读,于是贾政就成了“封建卫道士”的代表,徐相说,其实贾政一点没有“假正经”,最后与“女编剧”的解释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曹公是否也这样喜欢探春不知道,至少获得在座的大多数女性读者的喜欢,这说明:当今的女性绝对认为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应该有独立的人格,而探春恰恰表现出那种淡定和有想法的做法,无疑是女性学习的榜样。今日世界里,家中或公司有这样一个“令得清”的女性掌舵无疑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探春漂亮吗?探春后来嫁了好人家了吗?探春这么出头会得罪王熙凤吗?我预读时以为探春与凤姐成了两军对垒。但是小钱提醒,凤姐内心是很欢迎有探春这样的左膀右臂,所以她叮嘱平儿,一旦探春把矛头指向她,你只越恭敬才好。这纠正了我对凤姐有阴暗心理的误解。</p><p class="ql-block">在上海新冠疫情全面放开十天后的下午,整个馨巢书屋静悄悄,只有我们一帮人还在读书,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就连“新冠阳了”也不怕,不也有点探春的味道?不得不表扬馨巢小助手,昨儿她一个人坚守岗位,还上下来回端茶、倒水、拍照,馨姐出门开会,她俨然就是一个小主人,也有那么一点探春的影子。怪不得给我们拍集体照时,我说了声“喜探春”, 瞬间大家露出了笑脸,这张照片是五十多期合影中最灿烂的一张,不信瞧一瞧!</p><p class="ql-block">小钱说,下一回探春要改革了?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 2022 年 12 月 20 日中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上海全城疫情放开后的一次读书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了明日行走 今天必须躺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第 56 回时我躺平了五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9 度袭来时必须躺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8 度持续时坚持躺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7 度回归时继续躺平。</p><p class="ql-block">我发现高烧躺平时,时间过得好慢好慢,昏睡了半天才过了一小时, 脑子里尽是云里雾里的追逐。 38 度躺平时, 时间过得也很慢, 但不是前面离奇的慢, 做梦也有了故事情节;37 度躺平时, 没有了难受, 多了一份享受,大床上垫着 20 厘米乳胶海绵,钻进绒布棉被里,两脚一伸惬意啊(发烧时人像个龙虾“勾头缩进”)想想这辈子大白天这样睡觉几乎没有过呀?也许是今后日子的预演。但是我心里明镜,这是为了给身体恢复再添把火。</p><p class="ql-block">我原本可以耳机听课呀,听音乐呀,我没有,睡觉就是睡觉,让身体在完全放松下康复。放弃分秒必争的状态,大半天大半天地浪费白花花的时间。因为有一个严峻的尺度放在眼前: 生与死。 留着青山在, 时间还会延续, 青山如不在,一切皆是空。孰轻孰重,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五天过去了,我的症状完全按照大致规律走来。我庆幸这五天睡得值得。后面还有一个月还要养精蓄锐,“小心驶得万年船”因为我们面对是一个生命问题。看来对“躺平”也得宽宏大量,你说呢?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写于 2022 年 12 月 26 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文本讨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倾听日出:</b>王熙凤小产生病,王夫人请薛宝钗协助料理大观园,那么,王夫人主要出于哪些实际和隐性的考虑?请结合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局势,谈谈您的看法。这件事对大观园后续的发展及人物关系,又产生了哪些影响?</p><p class="ql-block"><b>姑射:</b>王熙凤是娘家人,薛宝钗也是娘家人。</p><p class="ql-block"><b>倾听日出:</b>薛宝钗算不得娘家人吧?</p><p class="ql-block"><b>大畏:</b>所以后来探春管家了。</p><p class="ql-block"><b>小油条:</b>应该算的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霍去病算不算卫子夫的娘家人。</p><p class="ql-block"><b>大畏:</b>薛姨妈还是亲家太太,所以宝钗也算娘家人。</p><p class="ql-block"><b>姑射:</b>宝钗未出阁,我觉得算娘家人。</p><p class="ql-block"><b>纯钧:</b>出阁也算,嫁给贾宝玉除外。我觉得让他管的主要原因,是见习宝二奶奶。不想太明显,加个探春,正常王熙凤有病应该是李纨管。</p><p class="ql-block"><b>姑射:</b>娘家人用得放心,也使唤得动。一起帮衬的,所以不能单独拎出薛宝钗讨论这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b>清风:</b>第55回中,王熙凤流产生病,王夫人为什么会请薛宝钗协助料理大观园?期待大家的分享。</p><p class="ql-block"><b>翠袖:</b>因为李纨能力不足,探春经验不足。</p><p class="ql-block">宝钗在能力和经验上都有优势。</p><p class="ql-block"><b>豆蔻:</b>拔高宝钗在大观园的威望。</p><p class="ql-block"><b>廓然大公:</b>在管理上,探春是迎探惜三姐妹中唯一可用者。宝钗是外人,不适合直接挑大梁,只能做辅助管理工作。黛玉是病秧子,即使有心也必无力。</p><p class="ql-block">而且,王夫人也最信任宝钗。小宝钗成熟稳重,有大局观,善于为他人着想。</p><p class="ql-block">多谋善断,是宝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探春则是勇于杀伐决断。关键是她的亲妈太不给力,不但不懂得给闺女搭台,而且更要拆台,所以探春伤心落泪。</p><p class="ql-block"><b>清风:</b>宝钗作为寄住在贾府,也没推辞一下,如果推辞,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b>雅红:</b>“宝钗听说,只得答应”书中这么说的。以宝钗的性格,开始一定是会推辞的。</p><p class="ql-block"><b>廓然大公:</b>作者通过凤姐和平儿的对话,精确评点了各位少爷和小姐的性格与能力。凤姐是什么人?她看得上的探春,绝非一般。</p><p class="ql-block"><b>清风:</b>三个好,好,好,就是极大的认可。</p><p class="ql-block"><b>雅红:</b>也不能否认,王夫人在为“金玉良缘”铺路。</p> <p class="ql-block"><b>廓然大公:</b>什么叫寄住在贾府?住不住贾府,从道理上也是薛姨妈说了算。哪有宝钗说话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老祖母、王夫人邀请薛姨妈住在贾府,轮不到作为小辈的宝钗说话。</p><p class="ql-block">宝钗很聪明,抄检大观园以后,就赶紧搬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b>清风:</b>“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之处;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之处”这段话?“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之处;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之处”探春这段话大家是怎么理解的?</p><p class="ql-block"><b>廓然大公:</b>探春说这段话,意思是说,我探春只是一个既定政策的执行者。赏与不赏都和自己无关。如果要赏,也需要太太做出决定。</p><p class="ql-block"><b>任轻舟:</b>我刚去看了看文本,探春和赵姨娘的对话里面出现的,关于有脸没脸的论断,我觉得这段含义是说,有脸不是别人赏来的。不是赏个房子就叫有脸,没有钱一分不赏就是没脸,是不是说她舅舅去世的这种赏赐,多了就有脸,少了就没脸,她是按照惯例,也没问题。</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我以为真的有房子呢,大概是探春举例子。</p><p class="ql-block"><b>洞烛:</b>探春是代理人,不是主人,主人是王夫人。所以探春只能按规矩做事,这是她的权力范围,至于王夫人作为主人要使用自己的权力,和探春无关,更和探春的面子无关。</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权力界限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任轻舟:</b>所以赵姨娘的要求就是无理取闹,不按照规矩出牌,不仅自己的要求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带累了自己女儿的前途。</p><p class="ql-block"><b>苏心:</b>探春自己的行事准则是按贾府规矩办事,而非凭私情偏袒娘家;</p><p class="ql-block">探春认为个人的“脸面”不在于是否得到物质赏赐或特殊关照,而在于行事是否公正,是否站得住脚,是否服众。</p><p class="ql-block"><b>六六:</b>探春是很有自己做事准则的人,也很坚定自我。她不会因为自己不是太太亲生的,就自怨自艾自轻自贱;也不会因为管理大观园就从中捞钱。</p><p class="ql-block"><b>小油条:</b>赵姨娘觉得多了少了就影响自己的脸面了,抱怨说自己连个袭人也不如了。探春意思是作人的脸面不是人家赏你钱多了少了,是自己要尊重才有脸,我身份在这怎么会用赏钱来衡量自己的身份。</p><p class="ql-block"><b>大畏:</b>我觉得赵姨娘有点道德绑架自己女儿的意思。觉得探春如今管家厉害了,得给自己和贾环谋福利,就和现代内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养女儿就是为了当血包反哺自己和儿子的。</p> <p class="ql-block"><b>清风:</b>探春为什么称呼赵姨娘为“姨娘”而不是“母亲”?</p><p class="ql-block"><b>任轻舟:</b>当时的社会规定的吧,伦理关系决定的,庶出子女管当家主母叫母亲,管自己的母亲叫姨娘。规则如此,必须守住,乱了规矩那自然不是小姐该有的,不管内心如何不情愿,庶出子女都要叫主母母亲或者夫人。</p><p class="ql-block"><b>翠袖:</b>封建礼法要求这样。赵姨娘就是王夫人的代孕工具,你这么理解就行了。</p><p class="ql-block"><b>沪鸣:</b>探春的庶出,曹公写得十分动情。她管家上手处理第一件事就是舅舅之事,最后痛哭。</p><p class="ql-block">有个背景供书友参考。对雪芹影响最大的是他祖父曹寅。而曹寅就是庶出,其嫡母乃康熙保姆,他弟弟是嫡出。曹寅在家里很不受用,与舅舅交往却不敢公开透露舅甥关系。其内心之压抑可知。</p><p class="ql-block">探春的愤懑写得感人肺腑,或有所依?</p><p class="ql-block"><b>小莉:</b>只有明媒正娶的太太才是孩子们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b>清风:</b>探春说:“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这段话反映了探春怎样的心境?</p><p class="ql-block"><b>owl:</b>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表明了探春的抱负和志向,我却认为不仅仅如此。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有什么样的道理呢?那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是男人,如果我立了一番事业,我就可以明正言顺地拉扯你们。恰恰是这句话,泄露了探春心底深处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期望只要像周姨娘就可以了,不无事生非,不添乱就是万幸,她在贾府的压抑和自卑主要来自赵姨娘。当然,在等级森严的贾府内,每个人都面临着压力,包括像王夫人、凤姐之辈,何况是她。对待压力和自卑,迎春采取了“木头”方式来麻醉自己,惜春则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最终遁入空门。而三丫头探春则凭借自己的才智,赢得上下的尊重和欣赏,可以说探春成功超越了自卑。精明的探春是明白的,只有自保才能保人,事实也是如此,如没有探春这个好人的体面,赵姨娘的处境可能更为悲惨。</p><p class="ql-block"><b>翠袖:</b>探春这个期望就很不现实。</p><p class="ql-block">周姨娘根本没资格折腾,只能做活死人。</p><p class="ql-block">赵姨娘有儿女有宠爱,她自然不甘心。</p><p class="ql-block"><b>抱素:</b>反映出探春内心的不甘与挣扎。渴望彻底改变而又无从彻底改变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b>跃然:</b>后来的探春远嫁也正好实现了她忠孝双全的理想抱负,也逃离了现实的那种无奈。</p><p class="ql-block"><b>陌上清秋:</b>探春的心境是封建时代才志女性被困于家族与性别牢笼的典型缩影。她渴望突破身份、性别和环境的限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却不得不屈服于礼教规范,甚至通过否定生母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段话既是对个人命运的不平之鸣,也折射出封建制度对个体(尤其是女性)的压抑与异化。</p> <p class="ql-block"><b>清风:</b>平儿传达王熙凤的话:“赵姨奶奶的兄弟没了,恐怕奶奶和姑娘不知有旧例,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夺着,再添些也使得。”您认为王熙凤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法外施恩,还是故意借此考验探春?</p><p class="ql-block"><b>小油条:</b>我的理解,</p><p class="ql-block">这话是放权给探春,探春可以自己选择添或者不添。(当然探春很可能自主选择不添,这是探春自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如果凤姐是在赵姨娘闹起来之前传的话,那主观上应该是出于好心的,只是单纯给予探春裁量权。</p><p class="ql-block">如果是赵姨娘闹起来之后传的话,以凤姐的精明,断不是给探春解围的,而是对探春管家的掣肘。</p><p class="ql-block">从凤姐和平儿之前的体己话来看,凤姐态度大体是支持探春的,所以我比较倾向前者,赵姨娘腿儿太快,话儿传到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