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铺在书桌上,我合上那本墨绿色封皮的《红星》,回味着……</p><p class="ql-block"> 初读时,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革命先辈群像的刻画。他们不是教科书里模糊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个体:梳着齐耳短发的女战士总把最后半块青稞饼塞给伤员,自己嚼着草根咽下苦涩;老班长裹着补丁摞补丁的军大衣,却在深夜悄悄替哨兵掖好被角;还有那个总爱哼山歌的年轻通讯员,子弹穿透胸膛的瞬间,手里还紧紧攥着要送给前方阵地的信……这些细节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革命”二字全新的认知。原来所谓伟大,不过是无数普通人在绝境中选择燃烧自己,用微光点亮黑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书页渐厚,我愈发感受到贯穿全书的精神脉络——那是比钢铁更坚韧的信念。当敌人封锁了所有补给线,战士们嚼着树皮草根继续行军;当严寒冻裂了双脚,没有人停下迈向根据地的脚步;当战友倒在身旁,幸存者抹去眼泪又举起了武器。</p><p class="ql-block"> 书中有个令我泪目的场景:一位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看见许多同志永远留在了沼泽里,可队伍里竟没人哭泣,因为大家都知道,眼泪会模糊视线,而前方还有更重要的目标等待实现。这种超越生死的执着,让我忽然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知艰难却依然选择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时,我不禁将书中的世界与当下的生活对照。我们生活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很少经历生死考验,但人生的“雪山”“草地”从未消失:解不出的难题、跨不过的心理障碍、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征服的“高地”。想起书中那位失去双腿仍坚持写作的老战士说的话:“只要心里有火种,就没有什么能浇灭它。”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原来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复刻先辈的经历,而是要继承他们面对困境时永不言弃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望窗外,梧桐树影在地上投下斑驳光影,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美好。可我知道,这份安宁是有人曾用生命守护过的。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在耳边萦绕:那些年轻的面庞、炽热的眼神、坚定的脚步……他们都化作了夜空中的红星,不仅照亮了过去的路,更指引着未来的征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或许不必再扛起步枪冲锋陷阵,但同样需要在心里种下一颗红星——那是对理想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信念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当我再次翻开它时,定会带着新的感悟继续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因为有些光芒永远不会熄灭,有些信仰永远值得追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