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弄山:从诗中秘境到时代新篇》

不唱歌的刀郎 许一兵

<p class="ql-block">《千年水弄山:从诗中秘境到时代新篇》</p><p class="ql-block">“曲曲溪流叠叠山,稻塍高下路回环。晓暾初射林霏落,一道炊烟紫翠间。”宋代诗人杨筠的这首《题水弄山》,寥寥四句便勾勒出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蜿蜒的溪流绕着层叠的山峦,高低错落的田埂间藏着迂回的小径,清晨的阳光穿透林间薄雾,一缕炊烟在青紫翠绿的山色中若隐若现。千年前,杨筠用笔墨将水弄山的静谧与生机定格;千年间,这片山水仿佛被时光遗忘,在武义的群峰中静静蛰伏,少有人知晓它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直到武汉收藏家许一兵的到来,这处“被隐匿的秘境”才逐渐显露出它的全貌。他在此潜心居住三四年,沿着诗中“曲曲溪流”的脉络探寻,顺着“叠叠山”的肌理攀登,那些藏在云雾与草木间的景致一一浮现:威武的武狮山似在守护一方安宁,神秘的大佛端坐山间,眉眼间藏着岁月的慈悲;神龟峰伏于山脊,仿佛在聆听大地的脉动;猴头山探头探脑,给这片沉静的山水添了几分灵动。这些自然奇观,恰似杨筠诗中“紫翠间”的留白,在千年后被一一填满,让诗中的意境有了可触可感的实体。</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动容的是,这片看似宁静的山水,还流淌着滚烫的红色血脉。水弄山的深处,两座老战场遗址静静矗立,泥土中仿佛还能嗅到当年的硝烟。抗战博物馆里,800多件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锈迹斑斑的步枪、带着弹孔的钢盔、泛黄的战地书信,每一件都刻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印记。不远处的红军博物馆里,褪色的军旗、简陋的土铳、写着“红军万岁”的竹器,见证着当年红军在此播撒的革命火种。这些红色印记,让水弄山不仅有“炊烟紫翠”的柔美,更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刚毅。</p><p class="ql-block">千年之前,杨筠用诗句为水弄山写下“初印象”;千年之后,在这个崇尚探索与传承的新时代,我们终于读懂了这份“留白”背后的厚重。它的“隐匿”不是被遗忘,而是在等待一个懂得珍惜的时代——既能欣赏它“曲曲溪流叠叠山”的自然之美,也能铭记它红色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如今,当阳光再次“初射林霏”,照亮的不仅是山间的薄雾,更是我们与历史对话、与自然共鸣的初心。</p><p class="ql-block">或许,这就是水弄山给予新时代的礼物: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寻到一处“路回环”的静谧,回望千年前的诗意;更能在红色遗址前驻足,触摸历史的温度,让这份跨越千年的“发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