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中的钢铁堡垒攻坚战 <p class="ql-block">东团堡战斗是抗日战争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核心战斗,是八路军以拔除日军东团堡据点为目标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东团堡攻坚战是在及其惨烈的过程中进行的。聂荣臻元帅称此战为“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p> 日军封锁线上的毒瘤 <p class="ql-block">日军在华北推行“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企图绞杀太行山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东团堡是太行山区明长城外侧的军事要地之一,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城东北30多公里处,在紫荆关的北面,是敌人供应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又与上庄、中庄、王喜洞、摩天岭等据点相呼应<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丁字枢纽”,</span>是涞(源)宣(化)公路上日军封锁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核心支撑点,是卡在我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毒瘤。</p> <p class="ql-block">东团堡日军守备部队的构成</p><p class="ql-block">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士官教导大队,170余人全为从各部队精选的士官生,训练严酷、武士道精神狂热,毕业后将担任日军基层指挥官。 </p><p class="ql-block">日军的工事体系</p><p class="ql-block">三层主碉堡为核心,外设深壕、双层铁丝网、两米高围墙,四角配小型碉堡,形成360°无死角火力网,被日军自诩为“钢铁堡垒”。</p><p class="ql-block">日军指挥官是大队长甲田,以凶悍著称,战前曾扬言“一人存活即带百人复仇”。</p><p class="ql-block">八路军若拔除此据点,可撕裂日军涞源至张家口的封锁线,为百团大战的涞灵战役打开突破口。</p> 八路军参战部署 <p class="ql-block">面对东团堡日军最精锐的守敌</p><p class="ql-block">我军部署参战主攻部队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p><p class="ql-block">第三团创建于1933年6月的江西永丰县藤田镇,是由红22军66师缩编组建了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的第三团,即"红三团"。</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13日,晋察冀军区重新组建三团。在涞源上庄,上寨、灵邱、涞源抗日游击支队和部分红军骨干为基础,组建了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三团,"俗称"涞源团",团长邱蔚。</p> <p class="ql-block">第三团团长邱蔚,1913年﹣1957年,湖南省浏阳县人,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太行山抗日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战役指挥员是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开国上将),长征路上的先锋团政委,以“三天不打仗手就痒痒”的勇猛著称。</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攻坚战斗部署</p><p class="ql-block">一营:切断东团堡与上庄、中庄日军联系;</p><p class="ql-block">二营:东、南方向助攻;</p><p class="ql-block">三营:主攻西、西南方向,九连为突击尖刀。</p> 四昼夜的“顽强对顽强 <p class="ql-block">1940年9月22日,三营夜袭夺取馒头山阵地,但日军惊醒后以探照灯为指引,用密织的火力网扫射阻击,同时使用毒气,九连一排长于勇率部白刃战,连刺4名日军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我军因未有能效防范毒气的措施伤亡惨重,当天进攻失利。</p> <p class="ql-block">战斗中的三团战士</p> <p class="ql-block">23日晚,经过重新调整部署后,邱蔚带领2营、3营再一次向东团堡发起攻击。当八路军战士们抵近敌碉堡时,日军见轻重机枪和掷弹筒挡不住八路军的凌厉攻势,便又赶紧施放芥子毒气,已有准备的战士们立即带上已浸过水的毛巾,继续向前勇猛冲击。但由于日军施放的毒气量大,毛巾防护效果差,第2、3营仍有百余人中毒。</p><p class="ql-block">八路军突破村东防线,歼敌百余。日军退守核心碉堡,甲田率40余人赤膊反扑,九连连续击退6次冲锋,全排战士阵亡。</p><p class="ql-block">24日,十二连强攻10米高碉堡。班长王国庆背25枚手榴弹攀梯,中弹牺牲;指导员黄禄接力投弹炸毁碉堡,双臂炸断。</p><p class="ql-block">9月25日,我军顽强突破堡垒,日军援兵被阻,残部27人绝望,但拒不投降,焚毁物资后集体跳入火海。日军朝鲜籍翻译金井跳入井中,成为唯一幸存者,他曾<span style="font-size:18px;">(暗中支援八路军)冒死报信,获救后成为日本反战同盟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东团堡战斗结果</p><p class="ql-block">全歼日守军170余人(含自焚26人),缴获机枪4挺、步枪100余支。</p><p class="ql-block">八路军牺牲212人,中毒300余人。战后三团仅余一营兵力,烈士遗体因战况紧急就地掩埋,1980年代方重建陵园。</p> 太行人民踊跃参战 <p class="ql-block">涞源民众以“毁家支前”的壮举诠释了人民战争的伟力:</p><p class="ql-block">- 物资保障:3000余名群众运送粮食、蔬菜、水果至前线,解决部队补给。</p><p class="ql-block">- 战地支援:易县妇女自卫队组织百副担架,步行百余里转运伤员;民兵带领突击队夜袭、剪铁丝网、引导爆破。</p><p class="ql-block">- 情报网络:地下党争取日军翻译金井,提前获取据点布防图;村民以“狗叫声”为暗号指引八路军夜间渗透。</p> <p class="ql-block">东团堡百姓运送伤员</p> 涞源战场的国际之光 <p class="ql-block">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在涞灵战役中创造了战地医疗奇迹。</p> <p class="ql-block">东团堡战斗中的伤员全部被送往开设在乌龙沟的印度援华医疗队进行抢救。这支援华医疗队由巴苏华和柯棣华率领,在乌龙沟开设了火线医疗站,直接救护在东团堡战斗中受伤的八路军战士。</p><p class="ql-block">他们亲眼看到毒气给八路军指战员带来的痛苦和造成的大量伤亡,对日本法西斯分子惨无人道的侵略行径表示了极大义愤,同时十分敬佩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他们满腔热忱地以自己高超的医术,抢救了许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战士不息:率医疗队在炮火中开设前线手术台。在百团大战涞灵战役中,接收伤员800余名,完成手术558例,平均每日43台手术。连续疲劳工作的柯隶华癫痫病发作仍拒绝撤离,称“每见战士流血,我便无惧病痛”;</p> <p class="ql-block">他还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治疗边区传染病。</p><p class="ql-block">柯隶华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病逝。毛泽东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p> 东团堡战斗的战略意义 <p class="ql-block">东团堡战斗直接导致日军涞源-宣化交通线瘫痪,为晋察冀根据地扩大创造空间。</p><p class="ql-block">此战摧毁日军“士官摇篮”,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战力断层。</p><p class="ql-block">日军称此战为“华北战场最耻辱一败”,被迫从前线抽调部队回防。</p><p class="ql-block">国际关注:美联社记者报道称“中国农民军队以意志碾碎了钢铁堡垒”。</p><p class="ql-block">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写道:“东团堡之战,每一分钟都是用血换来的”;“以顽强对顽强的典型战例”。此战粉碎了“八路军只擅游击、不能攻坚”的谬论。</p> <p class="ql-block">日军涞源警备司令小柴俊男作《长恨歌》刻碑哀叹:“惨复天地炮声震,团堡一战太凄惨……一死遗憾不能歼灭八路军!”此碑现存涞源县文保所,成为侵略者失败的铁证。</p> 永恒的丰碑 <p class="ql-block">东团堡战斗结束后,因战事紧急,牺牲的烈士被当地群众集体掩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洪水,冲出了烈士的骸骨,由当地政府及群众捡拾骸骨,分五十多座坟丘安葬在一处小的陵区中。</p><p class="ql-block">现今由政府投资120多万元,重新选址建造一处新的百团大战东团堡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中,212座墓碑仅3人留有姓名,他们的牺牲诠释了八路军抗击侵略者的不屈精神。</p> <p class="ql-block">“此役之后,华北日军再闻‘老三团’之名,皆称‘鬼亦颤栗’。”</p><p class="ql-block">东团堡之战,是刺刀与毒气的搏杀、是农民扁担与钢铁堡垒的碰撞、是印度医生与中国战士的生死同袍。它昭示一个真理:真正的“不可攻克”,并非钢筋水泥,而是觉醒的人民血脉相连、国际正义守望相助的意志长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日涞源太行山山风所过之处,犹闻当年抗日军民的金戈铁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们是人民心中永恒的丰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