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沙俄早有芭蕾舞剧《天鹅湖》,六七十年代我们也有了自己民族的芭蕾舞。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民族的内容和外来芭蕾艺术形式的成功结合,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运用芭蕾语言,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经典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中国芭蕾史上奠基作品之一,也成为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保留剧目。</p> <p class="ql-block"> 《白毛女》的故事是根据上世纪四十年代流传在中国北方的“白毛仙姑”传说改编,通过喜儿、杨白劳、王大春、张二婶、黄世仁、穆仁智等人物的爱与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为富不仁的地主的反抗,期盼“东方出红日”,共产党来解救劳苦大众。</p> <p class="ql-block"> 《北风吹》</p><p class="ql-block">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p><p class="ql-block">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p> <p class="ql-block"> 《扎红头绳》</p><p class="ql-block">人家的闺女有花戴,</p><p class="ql-block">我爹钱少不能买。</p><p class="ql-block">扯上了二尺红头绳,</p><p class="ql-block">给我扎起来,哎 扎呀扎起来。</p> <p class="ql-block"> 石钟琴,舞蹈女演员。红色芭蕾舞剧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这位当年艺术舞台上的重量级明星,曾"以她的足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凌桂明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扮演王大春,其塑造的形象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 由石钟琴扮演白毛女,凌桂明扮演王大春。他们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呈现给广大观众。</p> <p class="ql-block">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师生为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芭蕾舞剧《白毛女》,该剧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严金萱等作曲,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至今已有40个春秋。该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传统音乐,相继公演1500多场,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中国芭蕾的奠基作之一。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p><p class="ql-block">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我国民族的内容和外来芭蕾艺术形式的成功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创作了芭蕾,芭蕾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舞剧《白毛女》使石钟琴、茅惠芳、凌桂明等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在第六届“上海之春”首演成功。该剧目至今已经演出2000多场,在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比展演中获得经典奖,是广大观众最喜爱和熟悉的剧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白毛女》中“北风吹”的旋律家喻户晓,让无数人留下了美好的青春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