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28号法海寺森林公园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太监李童等集资,由工部营缮司建造。于198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法海寺山门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桥,没有栏杆,在小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部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过了“四柏一孔桥”不远就来到法海寺山门前,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东西面阔72米,南北进深150米,占地面积1.08公顷。山门面阔三间,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山门后是一东西向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阶两侧有石碑两通,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礼部尚书胡濙所撰《敕建法海寺碑记》和吏部尚书王直所撰《法海寺碑记》。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削割瓦黄剪边屋面。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庑殿顶,削割瓦黄剪边屋面。法海寺四进院落,殿堂形制布局是汉藏两族僧俗官员共同设计,这在北京寺庙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法海寺的修建,有一段托梦的传说。据说明正统年间,御用太监李童为报答圣恩便想建造一所梵刹,为此他日思夜想寻访一块风水宝地。一天夜里他梦见一白衣老人对他说,这里就是最好的福地。李童醒后感到惊异,就派懂得风水的人遍地寻找,当寻到玉河乡水峪,恰如与梦中景色相似,打听乡人发现这里原来是玉泉古刹旧址,当时李童知道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里就是修建寺庙的绝好地点,于是在这里修建了法海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法海寺的山门前,高耸着四棵参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所以称为“四大天王柏”。寺内大雄宝殿前,屹立着两棵白皮松,树冠高达30多米,白树干鳞片斑驳,西边一棵树干周长5.5米,东边的一棵树干周长5米。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距今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被称为“白龙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海寺内以大雄宝殿保存的十铺明代壁画而闻名。经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中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官所绘,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海寺大雄宝殿保存的明代壁画,共十铺,236.7平方米,在佛像后扇面墙的背后正对后门处绘有水月观音(中)、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三大力士坐像。两山墙上画的是十万佛众和飞天仙女,以牡丹、月季、菩提、芭蕉为衬托,画面祥云缭绕,更显出神佛的庄严肃穆。后檐墙两侧是由帝后、天龙八部和鬼众等组成的“礼佛护法图”。画面中人物众多,风貌各异,但都表现的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壁画线条流畅,工整有力,尤其使用了“叠晕烘染”的传统技法以及描金、沥粉贴金和朱砂、石青、石黄等熏色,更增加了画面烟云飘渺宁静神秘的气氛。其中尤以三大力士像最为精彩,面像饱满圆润,服饰华丽,衣纹流畅生动,有元代遗韵。此殿壁画是北京地区现存较精美、较大的壁画,从佛寺由工部监造情况看,画工也应当是当时名手,它在中国国内现存明代壁画中亦属上品,在中国壁画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海寺壁画布局严谨、刻画细腻、技巧纯熟、用色考就,其构图、着色、技巧及用料乃至画基底泥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文化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