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中的海陆变迁

童猫35116419

<h1><b>孙庆芳<br></b><b>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其因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他是孔子贤徒衍圣公的后裔,处处克复礼、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唐德宗下诏文评价他说:“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br></b><b>颜真卿也是一名著名书法家,其楷书位列“颜、柳、欧、赵”四大家之首。他还是一位为了艺术一生追求与探索的杰出艺术家,其艺术审美观十分值得我们在鉴赏雅石中借鉴。他曾编著五百卷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可惜因战乱而轶。现有他的后人为其整理的《颜鲁公文集》和清代黄本骥辑录的三十卷本《颜鲁公集》。颜真卿与诸葛亮、文天祥三人因都有过“受命于危难之际”辅佐君王的经历,被后人尊为三忠。<br></b><b>颜真卿在历史上是一个难得的全才人物。但由于他的书法成就太大了、以致其他方面的卓越成就几被淹没。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他在石头认识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b></h1> <h1><b>颜真卿是世界上最早通过岩石里存在的古生物化石遗骸,证实了葛洪在《神仙传》里说过的“沧海桑田”变化的人。这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学者又一次在地质学上的突出贡献,而且他的科学结论在世界地质史上遥遥领先。<br></b><b>他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到抚州。到任后,为了解当地民情民风、他按图索骥地来到江西抚州的南城县麻姑山。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和比证历史记载,他写下了洋洋洒洒900字的碑文,这就是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这通碑文中记载了其登麻姑山的亲眼所见。“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颜真卿通过事实确认了葛洪在《神仙传》有关海陆变迁记载的正确性,这是世界上最早对沉积岩中古生物化石的记录。</b></h1> <h1><b>颜真卿的巨著《韵海镜源》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其中一定有不少关于石文化的记述,我们今天虽然看不到了,但是从他的其他艺术论述和书法艺术作品中还是能得到不少有益启示的。下面我们引用一段颜真卿的好友、大家熟知的茶圣陆羽在《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记述的颜真卿与其弟子草圣怀素和尚研讨书法时讲的艺术原理:“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chè) 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段精彩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重要的艺术创作与鉴赏原则。<br></b><b>中国赏石文化在颜真卿及其以前,重在思想、原理等认识论方面。张旭一颜真卿一怀素的书法师承脉络说明了艺术学习的过程是师法自然的过程,如多观察夏云奇峰的形态、开合的变化、浓淡的变化。要能体会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速度,又要有天崩地坼的力度,更重要的还要能有雨天屋漏沿墙而流的弯弯曲曲、似断非断的韵律。这些议论均为自然物象的描述,而这种从自然物象中寻找灵感、得自然之助的方法就是艺术家善求诸物、法外取象的反映,亦是丰种悟性。相互比照,虽然这些物象本身与艺术表象并没有太大和太直接的关联,但是能从周围自然物象中有所体悟,进而刺激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灵感。如王羲之观鹅、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怀素夜闻嘉陵江涛声等,对于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要通过对自然奥妙的体察,才能有想象力,才能呼唤出主观的能动性。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只有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才是真正体味到了雅石的真谛。</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