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酸甜的家乡记忆

徽鲁缘

<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创业、离家求学等现象如浪潮一样,席卷着乡村,远离家乡的人越来越多,派生了诸多的“游子”。这些“游子”虽然远离家乡故土,过着较为安逸的生活,但对生养自己家乡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息。这些思念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一件小事,有的只是亲人之间的温馨瞬间,有的也许是小伙伴之间的一次误会,有的只是对妈妈做菜味道的甜蜜回味。所有这些构成了刻在心灵深处的家乡记忆,用一句平凡且时髦的词汇那就是“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被浪潮席卷到外地的“游子”,已客居他乡四十余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的乡愁越发浓烈,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感时时叩打着我的心房,扰得我心绪不宁。所以只能将这些诉诸笔端,慢慢品味个中的苦涩酸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了新书包</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不说是上小学,就是上幼儿园,家长也会早早的准备好书包,备齐各种学习用品。我是1970年春季上的小学,当时根本就没有书包,学校发的语文、算术书以及家里准备的作业本、铅笔等物品,是用家里装“红宝书”的红色塑料皮套子,这个皮套子比一般的书大,材质硬不易损坏。但是它没有封口和把手,只能夹在腋下,所以走起路来往往是一只手摆动,非常别扭。关键的是小孩子好动,上学放学的路上,总是不停的跑动甚至打闹,经常弄的书和本子掉落一地,很是难堪和苦恼,但又无可奈何。此情此景,爸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到了二年级开学,妈妈用过年做新衣服剩下的边角料,给我缝了一个简易的书包。当妈妈笑眯眯的拿出这个书包,告诉我以后上学就不用皮套了,我高兴的跳了起来。将书、作业本、笔全部放进新书包里,背着它绕全庄子跑了一圈,边跑边喊:我有新书包了,我有新书包了!结果早饭都忘记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护盖房子的瓦</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我八岁以前,都是住在老屋场,就是过去的祖屋里。老屋场都是茅草屋,而且墙连着墙屋连着屋。我家六口人住着3间茅草屋,和我家连着墙的是小叔家,和我们连着屋的是堂二叔,和堂二叔连着屋的是堂大伯。整个老屋场几乎没有公共空间,鸡犬相闻,根本谈不上任何隐私。一到下雨天,鸡粪、鸭粪、猪粪混杂着雨水,遍地横流,无从下脚。房子又矮又小,整天烟薰火燎,房间里黑乎乎湿乎乎,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爸爸是个读书人,曾在体制内干过,在村庄里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但迫于大环境只能蜗居在这里。为了改变窘迫的居住条件,爸妈多次私下商量,然而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想改变谈何容易啊!经过多年的准备和积累,爸妈终于下定决心:迁出老屋场,在一片开阔的荒地上建新房。</p><p class="ql-block"> 为了彻底改变居住条件,爸妈决定趁这次难得的机会,步子迈大一点,直接盖瓦房,这在当时确实需要有点魄力。既然要盖瓦房,那就要解决瓦的问题,而附近好几个区(那时候县辖区,区辖公社,公社辖大队)都没有砖窑场。父亲充分调动原来在体制内工作的资源,在罗岭公社砖窑厂买下了盖房子所需的瓦。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选择水路运输,从罗岭上船,到朱桥河湾里下船(接近原朱桥公社的大桥),然后再用板车运回家。</p><p class="ql-block"> 船将瓦运到朱桥河湾已是傍晚时分,为了确保瓦的安全,堂哥、大哥和我(其实也就堂哥是个二十出头的大人,大哥不到十岁,我还不到八岁)摸黑赶到现场。当快到现场时,感觉一个黑影正在向我们走来,而且我们走它也走我们停它也停。为了壮胆,我们大声喊道:你是人还是鬼?是人就说句话?静寂的夜空,漆黑的旷野,除了回音,什么声音都没有,我更害怕了,紧紧拉着堂哥的衣角。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壮着胆子猫着腰慢慢向目标接近,最后一看是一颗树干,原来是因为幻觉虚惊一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爸爸请人大清早拉了好几辆板车到现场拉瓦,为了显示自己的作用,我自告奋勇的留下来看护瓦。通过昨天晚上的奇遇,我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在运输的间隙,我一个人沿着河道来回溜达,一会儿河底一会儿河埂,偶尔还唱歌壮壮声威。到了中午,拉瓦的都回家吃饭,整个现场就我一个人,周围万籁俱寂,放眼望去空空如也,心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突然不知从哪里走出来一个中年妇女,背着一个柴筐,手里拿着一把扒子,问我:小伢子,你饿不饿?到我家吃饭去吧?这时候我突然想到:这个人是不是水鬼变的?所以不管她怎么问,我都远远的看着她不说话。中年妇女见状就走开了,邻走时还叮嘱我:不要瞎跑,千万不能到河里洗澡。</p><p class="ql-block"> 很快拉瓦的板车就回来了,我边吃饭边绘声绘色的讲述刚才的经历,大家都表扬我胆大、聪明。一直到瓦全部运完,我才坐着最后一辆板车高高兴兴的回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截无名指割掉了</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78年前后,还没有包产到户,依然是集体经济,靠出工挣口粮。那年“双抢”,为了多挣工分,我和大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承包割一块稻田的水稻。刚开始我还能跟上大哥,慢慢的就落到后头。大哥不停的催促,我辩解说:你刀子快当然割得快!大哥听后马上和我换了刀子,这个时候如果再跟不上就没有理由了。我卯足了劲奋力追赶,距离在不断缩短。突然我惨叫一声抱着双手哭了起来,鲜血顺着左手无名指往下直流。大哥一看吓坏了,拉着我就往乡卫生院跑(当时乡卫生院就在我们庄子里)。</p><p class="ql-block"> 到卫生院一看才知道,半截无名指割掉了。医生按流程进行清洗、消毒、上药包扎,并叮嘱不要让伤口沾水。回到家一说,爸妈心痛得不得了,嗔怪不已。</p><p class="ql-block"> 下午出工为了不让伤口沾水,找一个密闭的小塑料袋套在新包扎的无名指上,再用带子系住。尽管如此,泥水还是浸透了伤口,到晚上吃饭时,伤口突然流血不止。急忙到卫生院,医生一看,说道:伤口面大,又沾了水,血凝固不及时。又重复进行清洗、消毒、上药包扎,反复要求不能沾水,而且手要一直朝上举着,不能放下来。</p><p class="ql-block"> 晚上伤口不但痛而且稍一用劲,就出血,反复多次。爸爸一看这个情况,断然决定第二天请假带我到县医院去看。第二天我跟着爸爸步行30多里到县医院,县医院医生毕竟临床经验丰富,听完我描述,就麻利地拆除包扎的沙布,丝毫不管我痛得龇牙咧嘴,非常熟练的进行清洗、消毒、包扎,最后干脆的说了一句:没事了,回去吧!爸爸不敢相信,又反复询问,医生只是轻松的重复:没事了,回去吧!得到医生的准确答复后,我和爸才放心的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本来是想多挣点工分,结果不但人受伤了,误了一天的工,还花了不少医疗费,真是好心办了坏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农药中毒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当中应该是1983年“双抢”过后,晚稻已经薅过第一遍草,应该进行打药杀虫了。那天睛空万里,非常闷热,是打药杀虫的好时机。上午十点左右我背上喷雾器,带上农药以及必备的用具来到稻田。按照使用说明,将农药和水按一定比例进行搭配,本来喷雾器装满水后,要借助木棍或其他工具对混合液进行搅拌,我为了省事,同时抱着侥幸心理,直接用裸露的手臂充当木棍。就这样一直到下午二点多才将药打完,到家后全身衣服都湿透了,主要是稻苗上面以及喷雾器漏到身上的农药水。</p><p class="ql-block"> 草草吃完饭,下午又和爸妈到田埂上去“搞柴”(将田埂上的柴草用锄头锄断,经太阳暴晒,再用工具将柴草和土分离,挑回家晒干作为做饭的燃料),忙到六点左右到家。稍事休息后,又同爸妈一起将门口小稻床上的稻谷归拢成小堆,然后装到麻袋里。干到一半,突然感觉头痛、恶心、浑身无力,爸妈急忙让我洗澡睡觉。</p><p class="ql-block"> 我简单的用凉水冲了冲,就上床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小妹受爸妈委托来看看我怎么样,当小妹推醒我时,我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了,说话含糊不清,全身冰凉,口吐白沫。小妹吓得大叫,赶紧告诉爸妈,爸妈过来一看,吓得哭了起来。妈妈抱着我的头,不停的叫着我名字,爸爸跑到外面四处喊邻居。不多功夫,好几个邻居都过来了,有的找绳索,有的找竹床,有的找扁担,家里乱成一团,这时候邻居张福才一看来不及了,背起我就往卫生院跑。爸妈、小妹等人也跟着一起往卫生院跑。到了卫生院,医生一看,确定为农药中毒,马上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抢救治疗。经过催吐、打针等一系列措施后,人总算缓过来了,医生说,庆幸送来及时,如果再晚来一会儿,恐怕人就危险了。</p><p class="ql-block"> 病情稳定下来后,主要就是挂水,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才结束。我全身无力,根本无法独立行走,只能在爸妈的搀扶下,慢慢的走回家。在家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治疗和调理,才恢复如初,这已经是我人生第二次在鬼门关前走一遭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爸妈和我聊天时感叹:真是远亲不如近邻啊!上次你农药中毒,邻居张福才一刻不停的把你背到医院,他全身衣服都汗湿了,才为抢救你赢得了时间。邻居汪大叔一家把家里门前稻谷以及其他物品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而且还派人守在家里,一直等我们家里人回来了才回自己家。</p><p class="ql-block">确实这样,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别看平时无所谓,有时还闹点别扭,但一旦有事,那真是不计前嫌,男女老少齐上阵,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充满了人间真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