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坡要塞火车站

俞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伦坡要塞火车站,是我们斯里兰卡行程里特意标注的打卡地。它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静依偎在印度洋的臂弯里,光是想象“海边火车站”的画面,就足够让人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发前,我们早就在微信小视频里见过它的航拍——铁轨沿着海岸线蜿蜒伸展,仿佛与蔚蓝的大海悄悄定下了默契的约定。视频里说,火车驶过之时,一侧是呼啸的海风裹着咸湿气息扑进车窗,另一侧是翻涌的浪涛拍打着岸边,浪花溅起的瞬间,好像和车窗只隔了薄薄一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样的场景,总让人想起《千与千寻》里那列行驶在海上的列车:铁轨仿佛漂浮在碧波之上,分不清是列车在海中穿行,还是大海温柔地把轨道拥进了怀里。科伦坡要塞火车站,似乎就藏着这样的意境——想象中,火车启动时,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会混着海浪的絮语,窗外是无垠的蓝:天空的浅蓝与大海的深蓝在远处交融,偶尔有海鸟追着列车影子掠过,翅尖划开海面的波光,恍惚间,像真的踏入了动画里那个奇幻又温柔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世间很多远视的美好,都带着想象力的浪漫滤镜。当我们真正站在车站、亲身体验时,才发现现实像“中年少女关掉美颜滤镜”,有些“惨不忍睹”。轨道中间脏乱不堪,柴油燃料残留的污渍一片狼藉;车厢是类似我们改革开放前的旧款,没有空调,所以车门和车窗都完全敞开,每个门口都有当地男青年或坐或站,神情轻松自如,不见丝毫波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轮到我们成为乘客,才懂这份“自如”背后的习惯——火车每一次“哐当”启动,都让我们吓一跳,全程停了四个站,次次如此。再看门口那些青年,依旧稳坐不动,忽然明白:人其实是被所处的环境一次次磨合出来的,他们早已习惯了这份颠簸与声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车厢内部的气味更让人难忘:厚重的汗腺味被浓烈的香水勉强压住,形成一种复杂的味道。即便窗外就是海风,我们也不敢奢望深呼吸,只能浅浅吸气。望向车外靠海的建筑,大多低矮简陋:一间简易平房里住着老人、妇女和孩子;房子狭缝间湿漉漉的泥地上,有妇女躺在躺椅上休息——这样的“脏乱差”,我们这代人只在描述旧社会的电影里见过。要是在我们家乡,这样的环境不出一个月,大概就会被清理、拆除得干干净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即便如此,科伦坡要塞火车站依旧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旅途故事的交通枢纽,更因这份与大海相依的景致,成了现实与童话的连接点。哪怕亲身体验有落差,也依然会让人在海风中,忍不住打捞起几分属于《千与千寻》的浪漫与遐想——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见惯了整齐的美好,也会为这份带着烟火气的“不完美”,留下深刻的印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