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经去过很多寺庙,但藏传佛教寺庙还是第一次接触。这次甘南、川北的环线旅游行程里有一座很特殊的寺院—《拉卜楞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俄旺宗哲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始建,经历代嘉木样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如今占地广阔、建筑宏伟的规模。在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拉卜楞寺成为了甘、青、川地区藏族宗教、文化、艺术的中心,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保留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名称由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它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寺院坐北朝南,占地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拥有6座经堂、48座佛殿及千余间僧舍,分为经堂、佛殿、囊欠、及僧舍。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时期,公元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便开始在此建修拉卜楞寺院。经历代建设,发展成为拥有众多殿宇、僧舍及六大学院的宏伟建筑群,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4号上午,我们从临夏市出发,怀惴着对拉卜楞寺的憧憬,朝着夏河县赶去。一路上大家心情都挺不错的,都盼着能快点到那神圣的地方。可快到了夏河县城,情况就变了。本来好好的天,突然就下起了小雨。刚刚进入县城就碰到了随之而来的道路拥堵。原本还算通畅的道路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停车场,一辆辆汽车首尾相连,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雨滴落在车身上,溅起小小的水花,却也无法打破这份拥堵带来的沉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车只能一点点地往前挪,有时候几分钟都动不了一米。大家都有点着急了,突然间发现前方路边的一辆汽车开走了,急忙将车倒进空位,我们就这样步行赶往拉卜楞寺了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跟隨游客群穿梭在夏河县城的大街小巷,赶往拉卜楞寺的入口处。夏河县城的街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生动的人间乐章。街上不时有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僧人走过。他们的身影,在这世俗的街道上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走来的使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是信仰的象征,它那庄严肃穆的建筑,散发着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气息,吸引着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与瞻仰。在这里,世俗的喧嚣与宗教的宁静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又和谐的氛围,让人在感受人间烟火的同时,也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终于来到了拉卜楞寺的入口处,此刻,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悄然涌动。老天爷像是被我们的虔诚所打动,瞬间施展了神奇的魔法,雨骤然停歇。我们踏入拉卜楞寺,仿佛踏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每一步都像是在穿越时空,与古老的灵魂对话。这雨过天晴的奇妙转变,仿佛是一个神秘的预兆,预示着我们即将开启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神圣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壁照造型独特,黑色的壁照与周边红色的外墙融合得恰到好处,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能得到满意的照片。壁照前人来人往,有身着传统服饰的当地居民,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些元素都可以融入照片中,使照片更具故事性和人文气息。过往游客都希望在壁照前留下自己的身影,壁照成为了网红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游览导游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环绕整个寺院,长廊内排列一个个巨大的转经筒,每个转经筒高约1.5米,色泽鲜艳,图案精美,转经筒中裝有纸印经文,共有2000多个,绵延约3.5 公里,转遍所有转经筒差不多需要1 - 2个小时,场面十分壮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藏传佛教认为每转动一次等于念诵经文一遍,信徒通过转经积累功德,祈求来世福报。 如今,这条转经长廊也是游客与朝圣者共享的地方,它不仅承载着宗教信仰的厚重,也成为了拉卜楞寺一道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转经长廊不仅是一条信仰之路,也是一条文化长廊。我们也跟随着喇嘛、藏民、游客依次跟着转经筒按顺时针方向行走转动经筒,哪怕不是佛教信徒,也可以带着敬仰之心来此转动经筒,祈福家人幸福健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客沿着长廊顺时针行走,用手拨动转经筒,口中念诵着真言,进行着精神的洗礼。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转经筒长廊外,还看到了有一群人正五体投地式的跪拜大礼前行。只见他们往前走三步,即停步跪拜,继而在满是灰尘的土地上,伸展四肢,长长的躯体在脚下这片大地上,拓印下自己的信仰的力量。两三秒后起身,旋即不断重复,匍匐身躯亲吻大地。拉卜楞寺真是一个缺氧而不缺信仰的地方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贡唐宝塔初建于1805年,由三世贡唐仓·贡曲乎丹贝仲美大师着手创建,原名“现见解脱大金塔”,因塔内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无量光佛像(阿弥陀佛)而享有盛名。1806年,清嘉庆皇帝御赐“佛光普照”匾额。可惜历经百年沧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拉卜楞寺院对外开放,1991年2月8日,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为丕振宗风、宏教利民,在国家、海外华侨、信教群众的资助支持下,亲自主持净地仪轨后动工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贡唐宝塔共有五层,高达31.33米,塔呈菩提式,占地2144.16平方米,由塔刹、塔瓶和塔座组成。外形金碧辉煌,气势非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漫步在拉卜楞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院的建筑风格。它巧妙地将藏式风格的雄浑大气与汉式建筑元素的精致细腻融为一体,仿佛是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深情对话。藏式建筑特有的厚重墙体、梯形窗户与经幡飞扬,彰显着高原民族对宗教的虔诚与敬畏;而汉式建筑元素的飞檐斗拱、雕花门窗,则为整个寺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优雅。</b></p> <p class="ql-block"><b> 建筑群以大经堂为核心,宛如众星拱月。大经堂庄严肃穆,如同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长者,静静地聆听着信众们的心声。它那高大的建筑体量和精美的装饰,让人不禁心生敬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大经殿内部,空间极为宽敞,可容纳数千名僧人同时诵经。殿内的立柱粗壮挺拔,支撑着整个大殿的重量。立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并用彩色绸缎包裹,显得华丽而庄重。经堂内排列着整齐的经幡和佛像,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尊都蕴含着佛教的智慧和慈悲。</b><b>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神圣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周围众多佛殿、经院(学院)和僧舍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故事,它们古朴典雅,或金碧辉煌,共同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文化建筑群。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其间,你可以看到僧人们身着红色僧袍,手持经幡,匆匆而过;也可以看到信众们虔诚地叩拜,口中念念有词。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定,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漫步于拉卜楞寺的行人道上,仿佛踏入了一个世俗与宗教和谐共融的奇妙世界。路上大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他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操着不同的方言,有的游客手持相机,不停捕捉着寺庙的每一处细节,那专注的神情,像是生怕错过任何一丝美好;有的游客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用心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酥油香气和诵经声的韵律,仿佛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时有僧人穿梭而过。他们身着暗红色的僧袍,在人群中格外醒目。他们的眼神宁静而深邃,仿佛超脱于尘世的喧嚣之外。有的僧人双手捧着经书,低头沉思,像是在与佛法进行着深入的交流;有的僧人则面带微笑,与周围的游客亲切地打着招呼,那和蔼的面容,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宗教的温暖与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刚巧经过一座大殿,当那扇厚重的殿门缓缓开启,一群僧人鱼贯而出,仿佛是从古老的岁月中走来的使者。他们身着暗红色的僧袍,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最前面的年长僧人,手持一串佛珠,神色慈祥而庄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睿智与平和,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后面的僧人依次跟随,他们彼此之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形成了一条整齐的队伍。僧人们从大殿鱼贯而出,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将拉卜楞寺的神圣与庄严展现得淋漓尽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藏传佛教大殿屋顶的装饰非常独特,镏金铜宝瓶宛如圣洁的精灵,傲然挺立在大殿之巅。法轮居于正中,犹如宇宙的核心,转动着时光的轮回与佛法的智慧。两侧的小鹿身姿优雅,温顺而灵动,宛如护法的使者,静静地守护着法轮。它们的身上同样被鎏金所覆盖。大殿顶上的装饰在阳光的倾洒下,犹如被赋予了生命的魔法,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吸引着每一个朝圣者和游人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保存着大量精美的壁画、堆绣、唐卡等艺术珍品。壁画题材广泛,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传说、自然风光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卜楞寺藏经楼(图书馆) 于1988年建成使用。馆藏大藏经、医药类、声明类、语法类、修辞类、声韵类、天文历算类、密宗类、菩提道弟类、育读类、红教经典类,以及密封经典和噶丹派经典等各类藏传佛教文献68730部,极其珍贵。此外:拉卜楞寺藏经楼藏有大量唐卡、壁画、堆绣、刺绣、木版印刷画等艺术品,以及清朝帝王、西藏地方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授予历世嘉木样大师的册封文件、褒扬令等历史文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藏经楼藏书品种繁多、博大精深,其中不少是善本、孤本和稀世珍本,内容涉及哲学、传记、声明学、文法修辞、天文历算、工艺、藏医学、密宗类、语言学、修辞学、工艺雕刻、冶炼制造等众多领域,具有极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它不仅是拉卜楞寺的图书佛殿,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漫步在拉卜楞寺的巷间小道,目光被僧舍门口的一只老羊吸引住了。它静静地卧在那里,像是一尊岁月雕琢的雕像。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羊毛略显杂乱,泛着一种历经沧桑的黄白。它的眼神平静而安详,没有一丝慌乱与焦虑,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早已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它偶尔会慢悠悠地晃一晃脑袋,用那粗糙的舌头舔一舔身上的毛,动作舒缓而惬意。在这庄严神圣的拉卜楞寺旁,它以一种最自然、最真实的姿态,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仿佛它也是这寺庙文化的一部分,见证着这里的日升月落、人来人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站在拉卜楞寺的高处远眺:拉卜楞寺建筑群和蜿蜒的大夏河,就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人间与天堂。它让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净土,让人们在信仰的指引下,追寻着内心的宁静与解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见了,拉卜楞寺真是一个缺氧而不缺信仰的地方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