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刷朋友圈时,一篇名为“郭一平谈南街村王洪彬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坚持走集体主义道路”的文章映入眼帘,瞬间勾起了我三十年前,也就是1995年前往南街村的回忆。感慨万千之余,我翻出了当年亲笔撰写的《风景这边独好——近访南街村》。这篇文章曾发表于1995年《湖南劳动》的《特刊》,今日重拾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景这边独好——近访南街村</p><p class="ql-block"> 本刊通讯员 程保先</p><p class="ql-block"> 共产主义小社区</p><p class="ql-block"> 走进河南临颖县南街村,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宽阔而又笔直的道路直伸村中心,村中心矗立的毛泽东汉白玉塑像挥着巨手,仿佛是在指引全村人走共同致富的道路。高大的厂房,高标准的住宅,高规格的学校、幼儿园等宏伟建筑一下就矗立在你面前。南街是个亿元村,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805户,3130口人,2006 亩耕地,总面积 1.78 平方公里。26 个村办企业,70多种产品,远销围内外,年创产值 12亿元,村民免费住上了高标准现代化六层集体住宅楼,每户建筑面积 92 平方米,每套三室一厅,统一配备了中央空调、冰箱、彩电、高档家具、炊具、卫生间设施等,每户总价值 8万余元。此外,村里还免费为村民供水、电、气、煤、面粉、食油、节假日食品;工农有工作服、学生有校服、幼儿有童服、民兵有军服,还免费入托、入学,上大学的除免学费外每月每人还补助生活费 100 至 150 元。防疫、人身保险、计划生育、文化娱乐等也全都由村集体包了,村民生活迈向了城市化。职工在食堂吃的是免费餐,外来打工人员全都住的宽敞明亮的公寓,房内有中央空调及生活所需物品。到南街上班,只要带着换洗衣服就可以了,发放物资与本村一样,工作6年便可携妻带子,享受分房,8年后便可入南街籍。为活跃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里办起了文艺演出厅、图书室、各类灯光球场、文工团、敬老院,全村实现了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少有所教,幼有所育。为满足生产所需原材料的运输,村里购置了大型东风车164部,成立了汽车运输队。为减少农业人员,让更多的人参加企业的工作,他们又购置了大型全功能的收割机4部,链轨车7部,胶轮拖车19部,各种配具齐全,农业生产实现了耕播收打机械化,浇灌自动化,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管理专业化。形成了林、田、路、电、渠、水、机械七配套,达到了旱涝保收,年亩产小麦均在 450公斤以上。南街初个民兵营,他们是南街的钢铁长城,白天训练,夜晚巡逻。企业招收的员工,村里规定,上岗前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民兵训练。我们走进民兵营,最醒目的就是写在营部的一条横幅“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员工们通训练,身体素质差的被淘汰,思想素质较差、作风散漫的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使之能够适应南街企业半军事化的管理。通过长期不懈地抓精神文明建设,全村没有一户村民安装防盗门,26个企业没有厂大门,30 多个基建工地没有一处拉围墙。今天的南街已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民安居乐业、秩序良好的共产主义小社区。</p><p class="ql-block"> 村党支部集体承包</p><p class="ql-block"> 南街村有一个好带头人——王洪彬,他生于 1951 年,高中文化,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被南街村人亲切地称为班长。王洪彬原是在县城吃商品粮的工厂职工,60 年代一曲《朝阳沟》唱遍了大江南北,王洪彬正是剧中主人公“栓保”式的人物,心里想的总是南街村“老少爷们”过的苦日子。那时南街房屋破旧,土路不平,人们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让他吃不好,睡不好。终于有一天,他卷起铺盖回了家,面对着生他养他的一方热土,去当生活的栓保了。</p><p class="ql-block"> 王洪彬没日没夜地干着,不久,他便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村里亩产上千斤,在县里拿了名次。可到了 80 年代,由于承包,王洪彬却一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南街村的土地和一个砖瓦厂、一个面粉厂一古脑地包了出去,种地也不用组织,企业不用管理,村支部和村委会都成了空架子,王洪彬和村干部无事可干。承包后的土地荒了,人们都做生意去了,两个被承包的企业群众一年到头拿不到工资,而承包人整天花天酒地,村民们管这叫“个人捞了钱,群众受了骗。”一时间告状信满天飞,王洪彬深感委屈,这究竟是咋回事?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村支部不对土地负责,不对农民负责,不关心农民疾苦,看着群众的困难不管不问,老百姓不骂才怪呢!如此下去,南街的党组织就要解体了。根据南街的情况,显然搞个人承包是不适宜的。王洪彬和村里的党员们一商量,从 1984年开始,把个人承包的两个小企业收回,改为“党支部集体承包”,1986 年包产到户的土地逐渐收回归集体,带领群众走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当年王洪彬毅然辞职回乡时,他爹就骂过他是“二百五”,放弃城市户口,重回农村落户。王洪彬和他的一班人最明显的“二百五”标志是,他们的工资数额全是二百五。王洪彬说:我们拿二百五工资,当二百五干部,发扬二百五精神。因此,南街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做文章,企业像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地发展起来。由于农副产品深加工,建起了方便面厂和食品厂;每天需要大量面粉和纸箱,他们又办起了面粉厂和纸箱厂;产品出厂需要塑料包装袋,于是他们又与外商合资兴建了高水平的彩印厂和胶印厂;方便面和食品需要肉、蛋,于是又办起了养猪场和养鸡场,饲料即来自这些厂的下脚料和新办的啤酒厂的酒糟。猪粪、鸡粪又可下田。食品厂每天需要用价值 200万元的花椒,他们便在田边、路边种上了花椒树。由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的串联发展,王洪彬又把村里所有的企业组织为河南省中原工贸公司,国家一大企业。王洪彬也被评为河南省五届、七届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五次、六次党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中共十四大代表。</p><p class="ql-block"> 用毛泽东思想育人</p><p class="ql-block"> 王洪彬和村支委经过反复的探索,提出用毛择东思想育人。社会上不少人对南街村的做法不理解,采取了讽刺,挖苦的态度,指责王洪彬是极左、守旧,是精神病。面对这些指责,王洪彬说:“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建设社会主义不就是靠毛泽东思想吗?我们这样做了又有咋不对呢?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条路走对了。”南街村坚持用毛泽东思想育人,他们常常是遇到困难学“毛选”,始终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挂帅。王洪彬说:“咱南街是在生产上去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来抓人的思想的,用毛泽东思想教育我们的干部,教育我们的党员,教育我们的职工,教育我们的村民,也教育我们自己,净化南街的空气。不是都说五、六十年代的人觉悟高吗?咱南街人就是要培养那种觉悟,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风尚。”南街村党支部确实把这种认识落到实际工作中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全都学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及《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反对自由主义》等五篇著作,而且做到学了就用。南街党支部一班人始终坚持当毛主席的好干部,像“愚公”一样带领群众“挖山不止”,坚持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接待我们的会议室里,我们看到悬挂在讲台后面的墙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在生产车间的墙上,除了挂有各项规章制度之外,较引人往目的就是职工的“心得体会栏”。南街的企业,一不靠发奖金,二不靠发加班费,讲求的是奉献精神。一个职工的言行,哪一点违背了毛择东思想,自己去对照检查,这种“强化”的直接结果是南街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p><p class="ql-block">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同南街人接触,最明显的感觉是不论男女老少,人人身上都有一股精神,谈话中常常提到“共产主义”。他们在分配上是工资加供给,有差别但悬殊不大,体现三个倾斜:向一线工人倾斜,向农民工人倾斜,向外地打工者倾斜。南街村党支部始终发扬思想政治这一优势,真正把精神文明搞好,在全村开展“十星文明户”活动,即在每户门前挂上十个星,每月由干部、村民组成的评比小组评定一次,诸如思想品德、工作表现、家庭团结、尊老爱幼、造福乡里、环境卫生等一项不合格就扣掉一个星,意味着从免费福利中取消一项,扣掉星的户感到不光彩,同时给犯了错误不改正的人“穿上黄坎肩”,到小板车队去“劳动改造”。南街村有位吴大妈,丈夫在北京当工程师,女儿女婿在郑州工作,女婿得病住了院,女儿去医院照顾,外孙一时无人管,老太太说:“上南街来吧,南街有吃有喝,保证孩子学不了坏。”河南有位知名的作家,在南街生活了8个月,他在评价南街的这些做法时说:“南街并不极左,却很有人情味。因此,南街人对这一套能够接受,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p><p class="ql-block"> 并非“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南街村不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它同县内外、省内外、国内外都要打交道,这里就有一个怎样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南街村党支部提出了一个富有创造性和哲理性的原则,叫做“外圆内方”。所谓“外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同目前市场经济中相互交往的通常做法接轨。不这样,南衡村的经济就繁荣不起来,即使有了较好的基础,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不可能。本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并置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经济,是严格的法制经济,是切实保证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经济。但是,现在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他们采取灵活性,随俗应时,通权达变而外,又有什么办法呢?因此,他们不仅顺应市场经济的正当要求,对于那些市场经济中虽不正当但目前尚难避免事情,也采取敷衍应酬的对策。为了销售和引进,进一步开拓市场、发展企业,他们该请客的也请客,该送礼的也送礼。所谓“内方”,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同南街的父老乡亲的愿望和要求接轨。他们在内部管理上要求非常严格,丁是丁,卯是卯,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对外业务往来中,对业务单位给的回扣款,好处费,礼品等,该收的也收,但一律交公,纳入集体帐目,或在经济交往中再用以赠人。至于社会上的一些腐朽丑恶现象,决不容许带进南街。在与社会大气候接轨的同时,而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小气候”。</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劳动厅主办 《湖南劳动》 1995年《特刊》【重磅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