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韶山——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

亦非台🍀

<p class="ql-block">14年前跟团旅游,瞻仰故居,游橘子洲,登岳麓山,进滴水洞玩的不亦乐乎。11年前自驾出游,重新打卡,多了一份敬重和沉思。如今,再次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深情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故居,位于湘潭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故居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成“凹”字形,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上屋场前有一小坪,坪前有两口并连的水塘,小塘植满莲藕,大塘水面较宽。屋后倚青山,松竹茂盛;屋东有菜地、稻田、鱼池和晒谷坪;屋西北不远处是毛泽东少年时代就读的私塾旧址(南岸)。</p><p class="ql-block">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严禁拍照)</p> <p class="ql-block">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6岁开始参加田土间一些辅助性劳动。8岁开始入学,先后在南岸、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读私塾。14岁辍学,在家参加农业生产2年。16岁时,又在乌龟井、东茅塘读私塾1年。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1911年,赴长沙入读湘乡驻省中学,随后到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寒暑假偶尔回家居住。</p><p class="ql-block">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因病去世,毛泽东回家奔丧,含泪撰写挽联和《祭母文》。</p> <p class="ql-block">今天,故地重游。瞻仰过毛泽东故居,孩子爸说到当年咱们住的“老兵之家”看看,路上拿着手机里的照片询问路边卖臭豆腐的一位大嫂,她看了照片告诉我,她和大姐是邻居,大姐名叫彭福清。现在她们家不做民宿了,儿子在韶山市工作。买了臭豆腐和糖油粑粑,大嫂亲切告诉我们再来韶山可以住在她家——“山水之家”民宿。</p><p class="ql-block">我们沿路找到大姐的家,记忆中的大姐变老了,寻问才知他们已经76岁了,当时她65岁做民宿可一点不像60多的老人啊。</p> <p class="ql-block">闲谈之余,老人拿个长勾开始勾门前的枣子,当年没有这棵枣树。我攥着装枣子的盆子再次和大姐合影,故地寻访,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念想,也不是为了打捞记忆的沉锚;只是想记录一下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忘记很多,就像一进门让大姐看我俩的合影,她都不敢认那是她自己。</p><p class="ql-block">是啊,时间从不曾治愈什么,它只是静静地流淌,教万物在其中沉淀、转化、重生。那些曾经以为过不去的,终究过去了;以为忘不掉的,终究淡忘了。时间不是良医,它本身便是造化,教会我们在湍急的河流中,如何长出鱼鲶。</p><p class="ql-block">这纷纷扰扰的人间,这灯红酒绿的世界,本计划暑假不再出行,只是吃过晚饭一拍即合的共同念想即刻成行,我认为:最高级的自律不是6点,7点起床而是10点睡觉。这点很佩服孩子爸一类的人就如韶山的枣树,在季节流转中沉默扎根,岁岁捧出甘甜的果实——只为告诉所有风尘仆仆的过客:纵然行路迢迢,总有一处门扉为你虚掩,总有一捧温热等在时光深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故居不仅是一处朴素的农舍,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革命的精神象征。它向世人无声地讲述着毛泽东从一位农家少年成长为一代伟人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