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十年代初,“时装秀”对于我们而言,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模糊又新奇。直到一部电影里,女模特“蔻”在T台前端凝立,轻摆腰肢的瞬间,仿佛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在我们这些未见过走秀人心里荡漾开来,车间的角落里,几个女工悄悄模仿起那个姿势,笨拙的姿态里藏着对美的懵懂向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厂里年会,要求每个车间出节目,车间主任提议我们女工搞一场时装表演。点名让我去,我吓得直摆手,我这个人胆子小,人一多就腿软,连说话都发颤,更别说上台在全厂人面前“走秀”。那会儿哪像现在,想看什么表演随手就下载学习,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手机拍照。我们连走秀的曲子都踩不准拍子,更别提舞台经验了。“万一出丑了怎么办,走不好岂不是被全厂人笑话”,我找尽理由推脱,主任当时对我说“试试呗,车间就靠你们亮亮相”,同事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鼓励“怕啥,大家一起练”。架不住这份热情,我硬着头皮答应了,心里却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十个女工组成了“模特队”,开始了脱产训练。每天头顶着书本练一字步,练提跨,练眼神直视前方,书本掉了捡起来再顶,步子歪了重来,眼神飘了就互相提醒“看前面别低头”。我们对着模糊的电影记忆,一遍遍琢磨:立定的角度、手臂的弧度、身体轻摆的幅度、练到腿酸脚麻、对着镜子看了又看,总觉得差点儿意思,还在反复练习,慢慢找到了些感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大年二十八下午四点,厂里的表彰大会在电影院举行。舞台中央特意搭了T型台,一直延伸到观众席,暖气早早送得足足的,热意裹着期待,在空气里弥漫。台下坐满了人,首先领导讲话给劳模发奖状,接着是各车间的表演节目,我们车间李霞唱关牧村的歌,嗓音模仿的惟妙惟肖,台下的掌声差点儿掀了电影院的屋顶;陈春山的单口相声,逗得全场哄堂大笑,气氛越来越热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主持人报幕:“接下来,请欣赏净化车间带来的时装表演”,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我们没有租来的华服,穿的都是平时觉得好看的衣服。我穿的是那件红呢大衣,几年前在专卖店一眼看中的,当时花了我两个多月的工资,肩线挺阔,八片大摆裙衬得腰身纤细。灯光打在我身上红得亮眼,里面黑色毛衣裙更显身材,后来同事们打趣儿的说,那天我是“魔鬼身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人分两边出场,舞台两边站定,再一个个走向T台前端。无数次练习的“蔻式动作”,此刻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来立定,轻轻摆两下身子。不紧张是假的,但当台下响起掌声,心里的慌乱竟慢慢化成了踏实。退场时本应该拖着大衣领走,我实在舍不得大衣拖地,就把大衣搭在胳膊上,一步步走回原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表演很成功,模特没出名,倒是那件红呢子大衣“火”遍了全城。厂里好多姐妹借去当样板,去裁缝店复制,后来在我们这儿,常能看到各种颜色、同款裁剪的呢子大衣。我每次瞧见,心里都美滋滋的,原来我的审美眼光,还挺受认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年过去了,那场时装表演的细节依然清晰:电影院里的暖气,台下的掌声,姐妹们一起顶书练步的日子,还有那件红呢子大衣在灯光下的亮色。那是个物资不丰盛、眼界未开的年代、却因这份笨拙的尝试、集体的热情,变得格外温暖。那件大衣早已穿旧,可那份藏在记忆里的热乎劲儿,从未凉过,它不仅是件衣裳,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那场时装秀,更是我平凡生活里,最美的青春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