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地母乳汁的结晶

知与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黄昏时分,我放下词典结束一天的学习,起身到盥洗室洗了手,而后走到靠墙的方桌前取了汤匙与饭盒,重新回到床边的凳子上坐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下盖子,经过一个下午的冷却,饭盒里优质大米做的米饭早已不再松软,但在灯光下却闪着油润的光泽。我舀取一匙送进嘴里,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那饱满饭粒Q弹的口感和奶酪般的醇香。品味间我突然想到,稻禾日复一日汲取大地养分最终凝结成粒粒稻米,盒子里这洁白无瑕的米饭不正是地母乳汁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伟大的地母以她的养分无私地哺育陆地众生,无论飞禽、走兽、鸣虫,还是数以亿计的人类,都蒙其恩泽。野外的鸟兽和昆虫们仍以原始的方式获取食物,松鼠采撷、蚂蚁搬运,因为来之不易,有时为了保护一点点食物,它们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它们格外珍惜食物,敬畏食物。人类得益于数千年科技的发展,如今借助高科技进行粮食等食物生产效率胜过原始时期万倍,但我们仍要始终珍惜和敬畏粮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资源稀缺性:粮食是维系生命的战略物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全球仍有7.2亿至8.28亿人面临饥饿(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而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疫情等风险可能随时打破平衡。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50%,依赖进口的国家(如埃及、黎巴嫩)陷入粮食危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生产1公斤牛肉需消耗1.5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2年的饮水量),而生产1公斤小麦仅需1500升水。全球33%的耕地因过度开垦出现退化,1/3的粮食因浪费或损耗未能进入餐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生态伦理:粮食是人与自然契约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全球农业贡献了24%的温室气体排放,化肥滥用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若全球粮食浪费减少1/4,可减少相当于3300万辆汽车的碳排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全球75%的粮食作物依赖昆虫授粉,而农药滥用导致40%的昆虫物种濒危。墨西哥的玉米基因库保存着59个原生种,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基因保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社会公平:粮食是分配正义的试金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全球10%的人口消费了59%的肉类,而非洲儿童每6人中就有1人因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全球每年浪费的粮食(13亿吨)足够养活20亿人,相当于非洲总人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全球80%的饥饿人口生活在农村,依赖小农经济维生,而工业化农业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比如,印度农民因债务危机自杀率居高不下,根源在于粮食定价权被跨国粮商垄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文化传承:粮食是文明基因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从玛雅人的“玉米神”到中国“社稷”信仰,粮食是文明的精神图腾。日本“尝新节”用新米供奉祖先,藏族“望果节”祈求丰收,均体现了对粮食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法国立法禁止超市丢弃临期食品,意大利推行“反浪费餐厅”,均是对传统伦理的现代诠释。从《齐民要术》到《寂静的春天》,人类对粮食的认知从“征服”转向“共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不珍惜粮食的人迟早会挨饿”。无论富有或贫穷,无论粗野或文明,愿你我都能成为敬畏粮食之人,“光盘行动”从你我做起,人人珍惜粮食这地母乳汁的结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