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闲聊荷塘静与趣》</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以现代人的角度,把中国三千年以来的各个时代荷花审美归纳一下:春秋时期,《郑风·山有扶苏》诗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秦汉时期《江 南》(汉乐府)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p><p class="ql-block">中晚唐时期白居易的《六月三日夜闻蝉》云: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p><p class="ql-block">两宋时期杨万里的《小池》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p><p class="ql-block">近现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荷塘物语</p><p class="ql-block">从诗经中的“隰有荷华”,把荷花比喻成俊男,到江南中的“鱼戏荷叶间”,使用方位隐喻手法达到极致;再到唐诗中的“荷香清露坠”。中国人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公元二千年的三千年间,鉴证了中国人对荷花的情有独钟,一百年前,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更是将从周代至民国的赏荷写到极致。可以看出中国人不同时代对荷花的比愉是不一样的,周代的荷花似美男子,汉代是鱼戏莲叶间,唐代是荷香柳生风,宋代是小荷尖角蜻蜓立,近代是荷塘薄雾冷月悬。</p><p class="ql-block">无怪乎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朱光潜的评论:中国诗歌套路的分类应该是:明溪,疏柳,微风,细雨,湖光,山色,月景七个场面。</p><p class="ql-block"> 昨天重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谈静》,朱先生举例说明古今中外的诗人哲学家们对“静趣”的描绘时,第一首就举到了这一首《江南》。我似乎明白了,可能是我的心太急了,对鱼儿在水中嬉戏这样的活泼自然而明快轻松的画面亦没有太多的耐心。大概在水边欣赏鱼儿从莲叶东到西,再到南,而北的人是需要有一颗空灵的心的。</p><p class="ql-block"> 正如朱先生在信中所说,“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一个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物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