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冒着末伏天的暑气在家整理内务,在一堆杂物中翻出了一包衣物,我拿到窗台打开一看,原来是去年暑期小外孙到长兴岛“雷霆”少儿军训基地参加军训的物品,有迷彩服外套,T恤,长短裤子都有,还有军训毕业证书和奖状等,没想到小学生的军训还像模像样的。我看着夹在荣誉证书里的照片,在奶萌奶萌的小童身穿迷彩服,持枪冲锋的照片上,透过纱窗洒落的阳光正好折射出细碎的光斑,像极了我童年记忆里的草绿色身影。</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喜欢阅读军事书籍、观看战争电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建国后每一场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的战争历史、英雄事迹、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那些军事题材的小说、纪录片强化了自己对军旅生活的浪漫情怀,我由衷地敬佩军营里的热血、勇敢、忠诚、纪律和奉献精神;我被阅兵仪式里兵哥们硬汉的造型和女兵们飒爽的英姿所吸引;我也羡慕那些年报考军校、在兵营里度过青春岁月的老同学,他们在微信群里秀出的军姿靓照,再次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这份可望不可即的情结。因为自身的条件,我未能实现我的军旅梦。</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缘不知何起,一往而深”,说的就是我灵魂深处的军人情结。我们小时候,除了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外,人人都有一个仗剑天涯,保家卫国的梦想。我曾经想当个特种兵,只因那身迷彩服。无数个夜晚,我都在梦里穿上那身帅气的戎装,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p><p class="ql-block">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是我与军人情结的初遇。《地道战》里裹着绑腿的八路军战士灵活地穿梭在地道中,我的小心脏跟着揪紧;当村民们用辣椒烟把敌人呛得狼狈逃窜时,我跟着全场观众一起拍手欢呼;当那位彻夜研读《论持久战》而受到启迪,豁然开朗的队长同志推开木窗的一刹那,我望着那在“照耀四方”的阳光下的背影,第一次觉得军人是如此的可敬高大。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却悄悄把 “解放军” 这三个字刻在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上初一的那个暑假,学校领导组织学生干部参加《抗大学习班》。“克隆”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设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也就是 “抗大”的模式:大家从家里拿着草席和被单外加日用品和学习材料,在学校的教室里,白天学习革命理论和毛选,在操场上军训,晚上大家就在课桌上铺席子挤作一堆休息。</p><p class="ql-block">在这一个月里,我们了解了“抗大”的历史由来。抗大的学员们是一群不穿军装的战士,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己挖窑洞、种粮食、编教材,怀揣着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革命理想。这种在困境中求知奋进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在中学里直面困难,不断进取。</p><p class="ql-block">后来,带有情感色彩的军旅片《冰山上的来客》公开放映了,却是一票难求。学校买到的第一批电影票分给干部看,但也是“僧多粥少”,只能通过“摸头彩”方式,幸运的我“中了头彩”摸到了一张票。我特别佩服那班在冰天雪地里守卫祖国边防的战士,那股“阿米尔,冲!”的万丈豪情,让我至今想起还会有奋不顾身的冲动。在风情万种的真假古兰丹姆面前,我第一次看到,解放军官兵那副永远是严肃铁血的模样里还有一丝柔情蜜意的可爱。作家魏巍先生所写的抗美援朝战地报告《谁是最可爱的人》更是加深了我对军人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也是在初中,偶然间看到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知晓南京路上好八连进驻繁华的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的故事。彼时的上海被称作 “冒险家的乐园”,南京路上的灯红酒绿更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诱惑。可八连战士们始终坚守初心,拒绝一切“糖衣炮弹”的诱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拒腐蚀,永不沾” 的高尚品质。</p><p class="ql-block">通过影片中“赵大大”们和他们身后的“大辫子”们,演绎的是一场“军爱民、民拥军”的纯情美好,让我懂得,军人的爱,不止于小家,更系于国家与人民。从那以后,“南京路上好八连” 的事迹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对军人精神追求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末,大弟弟光荣入伍,寄来了照片:蓝白搭配的海军装束,军帽上的两根风向带随风飘扬,加上部队的标准寸头造型,帅气中又不失军人的干净利落,让我羡慕不已。一次他在完成任务回家探亲时,我小心翼翼地穿上他的军装,站在镜子前打量着自己,我挺直脊背,左右转圈,想象着自己就像要出征的战士,登上舰艇,去守卫祖国的海防线,心中是一腔豪迈。穿上军装的体验,让我对军人的向往不再只停留在脑海,而是有了更真切、更炽热的感受。</p><p class="ql-block">学生时代的军训经历,让光影中的军人情结照进了现实。有时候我们走过基地演兵场,时而会看到一列列士兵在那里出大力流大汗。他们那整齐划一的动作惊艳了我们: 一群猛男穿着被汗浸湿的衬衫勾勒出朝气蓬勃的身影,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显得更黝黑闪亮。那个年代的审美观就是这么朴实,像那样的兵营糙汉是颇受人民群众欢迎的。</p><p class="ql-block">之后,无论是在野营拉练途中还是在艰苦的训练场上,我都以军人为学习榜样,勇敢坚强。在军训中我认识到,原来自己对戎装的向往,从来不是关于英姿飒爽的想象,而是疼痛赋予的重量。</p><p class="ql-block">年前,在小影院观看《长津湖》,我的军人情结得到了升华。当看到冰雕连的战士们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保持着冲锋的姿势冻成永恒的丰碑时,我热泪盈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以寄托我们的敬意和哀思。那时我终于明白了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的真正含义。我那深埋在心底的军人情结不是一时的冲动。那些在过去的岁月中悄然长成的军人情结,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成为我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