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内城南北中轴线上,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西邻北海公园,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占地23万平方米,以俯瞰故宫全景和北京中轴线的绝佳视角闻名。</p><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的历史可追溯至金代,最初为堆土形成的“青山”。元代扩建为皇家后苑,明代永乐年间以拆除元宫殿的渣土堆筑成“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更名为“景山”。乾隆年间在山顶建造五座亭子,形成今日格局。</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0日星期三。和悠悠一起到景山,北海,团城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万春亭、辑芳亭和富览亭,其中万春亭为北京中轴线制高点,可360度俯瞰故宫、钟鼓楼及现代城市景观。</p><p class="ql-block">寿皇殿建筑群:清代帝后祭祖场所,2016年修缮后恢复乾隆时期原貌,现为展示皇家祭祀文化的重要区域。</p> <p class="ql-block">周赏亭是景山公园五方亭之一,位于景山最东侧山峰,与西侧的富览亭相对而建。其建筑形式为重檐圆攒尖顶,顶部覆盖孔雀蓝琉璃瓦,檐部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亭高约11.3米,建筑面积约76.36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周赏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原为五方佛之一的宝生佛供奉地,佛像为铸铜镏金材质,但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劫掠。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亭内原设有内外两圈柱子,外圈8根,内圈8根。其孔雀蓝琉璃瓦顶与白皮松相映成趣,形成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的观妙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与基方亭相对。亭高12.71米,建筑面积90.03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亭内原供奉阿楚佛,为铸铜鎏金佛像,现仅存须弥座。</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观德殿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皇家建筑,初为皇帝观看射箭的场所,乾隆时期改建为帝后停灵的“殡宫”,现为文化展览空间,位于景山东门内北侧。</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与功能演变</p><p class="ql-block">明代起源:观德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最初是皇帝观看皇子和臣子射箭的场所,其名源自《礼记·射义》“射以观德”,强调射箭礼仪与德行修养。</p><p class="ql-block">清代转型:乾隆十三年(1748年),孝贤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动用八千工匠挪盖新观德殿,将其功能改为帝后停灵和祭奠的“殡宫”,并增建永思殿作为居丧办公场所。此后,除道光帝外,清代历代帝后均在此停灵。</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与现状</p><p class="ql-block">布局:现存观德殿为两进院落,正殿五开间歇山顶,配东西三开间硬山顶配殿,均覆黄琉璃瓦,现辟为展览空间。</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的寿皇殿是清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主要用于陈列皇帝先祖影像及举行祭祀活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兼具历史展示与文化展览功能。</p><p class="ql-block">历史功能与建筑地位</p><p class="ql-block">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移建至现址,仿照太庙规制建造,是清代皇家祭祀的核心场所。其功能包括:</p><p class="ql-block">供奉先祖影像:殿内曾悬挂清代历朝皇帝、皇后的画像,并收藏其遗物,雍正时期明确为祭祀康熙帝的场所。</p><p class="ql-block">祭祀仪式:作为“神御殿”,承担停灵、祭祖等皇家典礼,属中国古代最高等级建筑形式。34</p><p class="ql-block">建筑规模:占地约21256平方米,含正殿、配殿、碑亭等,是北京中轴线上仅次于故宫的第二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最初的形状略像鸱的尾巴,后来演变为向上张口的样子,所以叫鸱吻。</p> <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西北侧,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典皇家园林,以琼华岛白塔、九龙壁等景点闻名,兼具自然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历史与地位</p><p class="ql-block">北海公园始建于辽代(约公元10世纪),历经金、元、明、清扩建,1925年作为公园开放,被誉为“世界上建园最早的皇家园林”。其以“一池三仙山”的古典园林布局闻名,1961年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公园占地68.2万平方米,水域占38.9万平方米,核心景点包括琼华岛白塔、九龙壁、永安寺等。东临景山,南接中南海,北连什刹海,形成“三海”水系景观,是北京城生态与历史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北海白塔由清世祖顺治帝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修建,属藏传佛教覆钵式喇嘛塔,通体白色,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其核心特征包括:</p><p class="ql-block">塔基为折角式须弥座,塔身呈覆钵形,最大直径14米,正面设壶门式眼光门,内刻藏文咒语;顶部为十三重相轮(象征“十三天”)及铜质华盖,最上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p><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塔内藏有舍利子(1976年唐山地震后修复时发现)、喇嘛经文及法物;塔身306个通风孔兼具防腐与调温功能。</p><p class="ql-block">华盖悬挂16个铜铃,铸六字箴言;塔顶日月火焰纹寓意佛法如日月普照。</p> <p class="ql-block">阅古楼位于北海公园白塔山西麓,左邻琳光殿,右近分凉阁,由乾隆帝御笔题名。建筑呈半圆形双层结构,依山而建,前圆后方,风格素朴,内部布局幽静。其始建于1747年,专为保存《三希堂法帖》石刻而建,该石刻集魏晋至明末135位书法家的340件作品,包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晋代三珍,共495方,被誉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书法石刻集成。</p> <p class="ql-block">团城,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金时,团城为御苑的一部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团城横遭洗劫,衍祥门楼被击毁,白玉佛左臂被击伤,团城上的珍宝文物也被洗劫一空。</p> <p class="ql-block">团城玉瓮(又称渎山大玉海)是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由忽必烈下令制作的巨型玉雕酒器,现存最早的特大型玉器。其主体由整块南阳独山玉雕琢而成,高70厘米,长182厘米,宽135厘米,周长493厘米,重约3500公斤,外壁浮雕海龙、海马等海洋生物纹饰,膛内可容纳1500公斤酒液。 </p><p class="ql-block">元代:原为宫廷宴饮器皿,置于琼华岛广寒殿。</p><p class="ql-block">明代:流落民间,后被用作真武庙腌菜缸。</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被赎回并重建玉瓮亭安置,乾隆帝亲撰《玉瓮歌》并题刻于石座。 </p><p class="ql-block">采用浮雕、线刻等技法,外壁以云涛、蛟龙纹饰展现立体海洋景象,内壁雕刻十几种动物象征吉祥。其工艺融合了宋金起凸雕刻技法,并创新运用俏色工艺,玉质颜色与纹饰设计相得益彰。 </p><p class="ql-block">现藏于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与白玉佛并称“团城二绝”。亭体为蓝顶白玉石结构,石座刻有乾隆御制铭文,周围设玻璃罩保护。 </p> <p class="ql-block">承光殿是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景区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初名仪天殿。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更名为承光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改建为十字形平面,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后形成现存格局。该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采用重檐歇山顶覆盖黄琉璃瓦绿剪边,四面均设单檐卷棚式抱厦,为北京现存唯一四面抱厦的宫殿建筑。殿内现存元代渎山大玉海、清代缅甸白玉佛像等珍贵文物,周边保留乾隆敕封的"遮荫侯"油松、"白袍将军"白皮松等古树名木。</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和悠悠参观自然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