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加坡是亚洲一个很小的国家,也是个很年轻的国家。1965年宣布独立到今天也不过才60年。</p><p class="ql-block">新加坡,别称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城市国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729平方千米,其中新加坡岛东西约50千米,南北约26千米。新加坡总人口570万,华人占了近四分之三。</p><p class="ql-block">去了解一个地方,逛博物馆是最好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被认为是新加坡城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在新加坡河对岸看亚洲文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现址位于新加坡河畔一栋1867年建成的新古典主义大楼内,最初主要以收藏马来人和东南亚各原住民的工艺品为主,90年代后开始扩大范围在西亚和南亚等地收集藏品,逐渐成为展示亚洲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汇的博物馆。现在以唐朝时期阿拉伯沉船黑石号出水的6万件瓷器藏品名扬世界。</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不带偏见更客观的看待亚洲各个区域的古文明,很多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先说说改变的认知吧。</p> 改变认知的器物 <p class="ql-block">沉船出水瓷器中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铜红釉的瓷盘。含铜釉料在高温1300度缺氧情况下会呈现红色,中国元代能烧制红色釉,这次沉船发现一只唐代铜红釉盘,比元朝要早个600年。</p> <p class="ql-block">黑石号中的唐朝的青花瓷。元青花很珍贵,这是更稀罕的唐青花。</p> <p class="ql-block">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的青花陶器。</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泰国青瓷。在那个时期除中国外朝鲜,越南,泰国都有了瓷器制作,日本要在几百年之后才学会了烧制瓷器。瓷器就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日本17世纪初瓷盘,画片是中国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右边是奥地利维也纳瓷器,欧洲第二个硬瓷厂1740年左右的仿制品。</p><p class="ql-block">日本1610年开始烧制瓷器,画片先借鉴中国很快形成自己风格,欧洲瓷器厂又借鉴了日本风格。</p> <p class="ql-block">清朝仿制德国梅森的咖啡杯。德国梅森在1710年烧制了欧洲第一个硬瓷以后不断学习和创新,在18世纪后期,产品就享誉欧洲了,中国为了市场开始仿制梅森瓷器了。</p> <p class="ql-block">站立佛像,中国,山东省</p><p class="ql-block">青州六世纪晚期(北齐)</p><p class="ql-block">青州微笑。石头身体的轮廓被长袍巧妙地勾勒出来。这种风格源自印度的笈多雕刻艺术。笈多艺术的特点还包括平静的面容、淡淡的微笑、紧密卷曲的头发以及延伸的耳垂。</p> 看展 <p class="ql-block">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就通过海上进行贸易,从中国东部沿海出发沿南中国海,经新加坡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达印度和波斯湾。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一楼的黑石号沉船展厅。在1100年前,一艘满载珍贵货物的阿拉伯货船从广州港起航,准备返回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运送货物,最终在新加坡东南600公里的苏门答腊海岸附近沉没,直到1998年才被发现,因沉船地点被称为Batu Hitam(黑色岩石)而被称为黑石号。</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第一个展厅就是黑石号沉船瓷器。</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期黑石号沉船的打捞瓷布满了一个大展厅。</p> <p class="ql-block">主要是长沙铜官窑瓷器,还有巩县的彩釉瓷器和部分白釉瓷器,白釉介绍是英文的,说xing 窑,还不知是哪,应该是邢窑。</p> <p class="ql-block">这次主要以长沙窑,巩县窑,邢窑为主也有少些越窑。</p> <p class="ql-block">黑石号出水时的装有瓷器的大罐。</p> <p class="ql-block">左上就是缺氧烧制的铜红釉碗。</p> <p class="ql-block">中国发现最早的唐青花瓷。左边两个来自唐沉船,右边来自阿拉伯帝国。</p> <p class="ql-block">巩义窑绿彩大罐。</p> <p class="ql-block">这个杯子还挺潮流。</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瓷,英文中称xing 窑,不知在哪?唐朝还没有定窑了。</p> <p class="ql-block">少量越窑青瓷。</p> <p class="ql-block">扬州扬子江产的铜镜。</p><p class="ql-block">四神八卦纹铜镜,中间四个方向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虚,八个卦象的外侧铸有一圈铭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p> <p class="ql-block">唐朝的金银器。</p> <p class="ql-block">唐朝有中亚风格的金杯。八棱胡人伎乐金杯,典型的唐代器物了,可以和何家村窖藏媲美了。</p> <p class="ql-block">七艘沉船</p><p class="ql-block">目前,本馆收藏了七艘沉船——唐沉船、哈奇货船、头顿沉船、哥德堡号、格尔德马尔森号、戴安娜号和泰克星号。唐沉船保存完好,但其他货物被分散到各个艺术市场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p> <p class="ql-block">1643年明沉船瓷器。</p> <p class="ql-block">1745清乾隆时期沉船瓷器。</p> <p class="ql-block">带把手的牛奶碗,碗,盘,1752年(乾隆)或更早,景德镇</p><p class="ql-block">这几件瓷器来自一条名为海尔德马尔森的沉船,这条船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名下,1752年1月份从广州开往雅加达。</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瓷器</p> <p class="ql-block">漳州窑大盘。</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广彩红碗。这件大碗上描绘的是广州港口的景象,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广州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飘扬的各国国旗表明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贸易。</p> <p class="ql-block">中国理发店,印尼画家 恩斯特 阿格比克于1928年所画,这应该是早期华人下南洋的写照了。</p> <p class="ql-block">一对人偶,展示马尼拉富人的穿着打扮</p> <p class="ql-block">一对调味瓶,菲律宾,19世纪中期这对调味瓶上有天主教的方济各会的标识:双臂交叉钉于一十字架上,可能来自于教堂或修道院,用于做弥撒。一个盖子上是 A,代表的是拉丁文 Aqua (水),一个盖子上是V,代表的是拉丁文 Vinum (酒),水和酒的混合代表了基督的双重本质:人和神。</p> <p class="ql-block">鸦片在中国,中国历史上持续百年的悲惨时代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鸦片枪肯定是当时的奢侈品。</p> <p class="ql-block">青蛙造型的军持军持(kendi)是东南亚一带常见的蓄水容器,颈部长而直,将水灌入的同时也可做为把手,肩腹一侧置壶嘴,作为倒水的流口。除了盛水,也可用作盥洗用具。</p> <p class="ql-block">一件混装的熏炉,瓷器部分的马和象征草地的绿色底座来自景德镇(康熙时期),铜制底座来自法国,马背上的两只漆碗来自日本,两碗相扣,内部可放香料点燃,然后上面还加了一节红色珊瑚。</p> <p class="ql-block">中国蓝釉花瓶,法国龙底座和把手</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洋乐队青花瓷盘。</p> <p class="ql-block">清朝的外贸专用的克拉克瓷器。</p> <p class="ql-block">18世纪早期日本的刮胡子用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越南14或15世纪的青花大罐。</p> <p class="ql-block">越南15世纪的青花瓷。</p> <p class="ql-block">越南青花人物,15世纪</p><p class="ql-block">这种造型的器物非常少见。左边这位身着蒙古服饰,平顶圆边的帽子,云状的衣领是典型的蒙古服饰,尤其是元朝的贵族,越南当时为中国的附属国,这种蒙古服饰在贵族阶层延续了下来。右边这位身着长袍,头戴平顶高帽,典型的皇家文人的形象。这两件器物可能用作熏炉,可能来自越南中部海岸的会安沉船,这件船上载有24万件越南瓷器,驶往印尼。</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时的泰国青瓷。</p> <p class="ql-block">东南亚瓷器的发展始于元末战争,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明朝景泰年间与瓦剌的战争。1480年后明朝恢复了出口,瓷器又回到了榜首。</p> <p class="ql-block">14世纪的青花瓷,元青花或者明早期。</p> <p class="ql-block">明宣统年的缠枝莲盘。</p> <p class="ql-block">1600年左右的景德镇瓷偶。</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残片。</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关于宗教信仰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起源亚洲的,并都在新加坡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佛陀像</p><p class="ql-block">犍陀罗,公元3世纪或4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个手势象征着佛教法轮的转动,从而也象征着佛陀的教诲。他头部后面的光环则彰显了他的灵性。下方两个较小的捐赠者雕像则呈现出崇敬的姿态。残留的颜料痕迹表明这块石头原本是有彩绘的。</p><p class="ql-block">这件帷幔、强壮有力的身形以及面部特征都显示出西方古典风格的影响。然而,他摆出的瑜伽姿势以及低垂凝视的眼神,彰显出佛教宗教深邃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阿特拉斯像,犍陀罗,3世纪,片岩阿特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提坦神之一,这种造像常会出现在佛陀故事中,可以看出希腊古典艺术对犍陀罗艺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9世纪,或为占婆王朝(越南中部),金银制</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苏门答腊或爪哇中部),观音菩萨(苏门答腊),金刚萨埵(泰国南部或苏门答腊),约8或9世纪</p> <p class="ql-block">北齐的曲阳雕像。</p> <p class="ql-block">菩萨的躯干</p><p class="ql-block">中国,7世纪或8世纪(塔内石)</p><p class="ql-block">精美的珠宝表明这是一位菩萨,因为佛像很少这样装饰。</p><p class="ql-block">这些珠宝的灵感源自键陀罗雕塑(亦可见于此画廊中)。下方的服装属于南亚风格,被系在臀部周围,然后垂落在大腿上。这件雕塑很可能是为一座洞穴神庙而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银杯,罗马帝国,大约1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酒杯应该是罗马帝国时期为犍陀罗的贵族阶层所打造,两面均是半人马掠夺拉皮斯女子的场景,不同的是一面的场景相对温和,男子和女子的姿态都显得优雅,而另一面则显得暴力挣扎,这大概就是欲望的两面吧。</p> <p class="ql-block">佛像石碑,阿弥陀佛和弥勒佛 中国,东魏时期(534-550年)石灰岩</p><p class="ql-block">这根石柱可能来自洞穴寺庙中的一个龛位,描绘了佛陀和两位菩萨。其中一位菩萨身着王侯服饰,佩戴珠宝,意指已经获得救赎却选择放弃涅槃以助他人。</p><p class="ql-block">在这尊佛像中,佛陀看起来像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正在进行学术讨论。</p> <p class="ql-block">萨拉斯瓦蒂</p><p class="ql-block">印度,拉贾斯坦邦,大约11世纪 砂岩</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这是萨拉斯瓦蒂,即学习和音乐女神,从她左手中的手稿就能看出。顶部的吉纳形象将她与耆那教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她更广为人知的是作为一位印度教女神,但萨拉斯瓦蒂的崇拜在耆那教中也很盛行,因为知识是通往救赎的最重要途径。她是一位河流女神,名字被如此命名。</p> <p class="ql-block">湿婆家族(乌玛马赫什瓦拉)北方(印度,约9世纪)砂岩</p><p class="ql-block">在印度教中,帕尔瓦蒂女神仅以湿婆的妻子的身份存在,而湿婆是一位伟大的瑜伽行者。她将他从荒野中的苦行修行中吸引出来,并将他的能量引导至家庭和社会中</p><p class="ql-block">图中展现了湿婆的家族在卡利拉萨山上的家中,帕娃蒂依偎在湿婆的膝上。他们身旁是儿子甘尼沙和穆鲁甘,周围环绕着公牛南迪、消瘦的哲人布林吉以及随从人物。</p> <p class="ql-block">被水蛇座拥有的佛陀</p><p class="ql-block">柬埔寨,11世纪,砂岩</p><p class="ql-block">这幅图像很可能描绘的是坦提克传统中的超凡佛陀瓦尔罗卡纳。他由一条纳伽—被描绘为多头眼镜蛇的神祇——所庇护。瓦尔罗卡纳是公元10至13世纪在吴哥广受崇拜的主要佛陀。它是阁耶跋摩七世所建造的巴戎寺的中心造像。</p> <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Quan Am越南语),越南,18世纪或18世纪晚期</p> <p class="ql-block">越南北部的铜鼓。中国的广西云南也有很多这样的铜鼓。</p><p class="ql-block">区域文化本来就有很自然的交流过程,优秀的会被别人学习借鉴,对自己古文化沾沾自喜不知学习别人的长处就可悲了。从瓷器上说,日本人花了150年局部超越了我们近3000年的瓷器技艺,德国梅森不到100年全面超越了我们制瓷水平。不仅要学习而且还要科学的方法才是文明能不落后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