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年前,也就是2015年,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党史办主任张志初,他在湖湘大论坛上演讲,演讲题目是《红色湘女更多情》,内容古往今来,尤重近现代,生动阐述湖湘女儿的伟大与壮丽,历史勾沉,深入浅出,资料翔实,情真意切。自此,湖湘女儿的新名称红色湘女,更加响亮,更受到世人称颂。</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湘女多情,但红色湘女的红,心比天高,情比海深。这一称谓既有地域与性格特征,又是对湖南优秀女性一种特殊尊敬。相比古之湘君湘夫人、辛追夫人等,近现代诸多湖湘女儿,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如杨开慧、向警予、蔡畅、伍若兰、何宝珍、毛泽建、帅孟奇等,作为革命先驱,她们是红色湘女最优秀代表,她们以革命意志和非凡人生为湘籍女性注入了红色血脉与基因。</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涌现女科学家、艺术家和女性领导干部,她们也是红色湘女代表人物,可歌可泣,闻名遐迩。但作为红色湘女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可以说是“八千湘女上天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湖南有8000名年轻女性同时应征入伍,奔赴祖国边疆,屯垦戍边,成就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红色湘女传奇。</p><p class="ql-block">张志初在论“红色湘女”演讲中专门论说“八千湘女”:“她们怀着建设边疆的美好愿望与神圣的青春梦想,离别亲人,艰苦跋涉,远赴新疆,从青春少女到红颜已老,深深扎根于祖国的边陲,把自己的青春、爱情、家庭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她们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母亲,成就了新疆屯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他们用湖南女性骨子里的吃苦耐劳和坚韧乐观,谱写出一曲灵魂升华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这段话,道出了湖湘女儿的报国热情与远大理想。当年,湖南和平解放,全省各市县接管政权急需干部,南下工作团仅600多人,于是办起了临时干部学校,如长沙湘潭岳阳开办湘北干部学院,7期共培养干部8098人,其中许多女性报名。进疆湘女有文化基础,当时皆为知识青年,她们若不去新疆,也会有另一番奋斗的天地。但为了穿上军装,戴上军徽,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她们毅然决然,离开父母,告别亲友,走向茫茫戈壁,从此扎根边疆。据说一部分女兵拟调往抗美援朝前线,后还是按原计划全部进疆。</p><p class="ql-block">进疆的路异常艰险,自然环境恶劣、土匪侵扰,水土不服,“风萧萧兮易水寒”,8000湘女沿着左宗棠征战新疆老湘营的遗迹,追随王震将军部队征战西北的足迹,时而坐车,时而徒步,迎着漫漫黄沙,有的牺牲在进疆途中。到了新疆,同男兵一样,战天斗地,要求进步,入团入党,用汗水和青春将荒漠开垦出水渠良田,组建了8000个军垦家庭,生儿育女,一代又一代,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奉献了终生。作为个体,她们以军人使命、坚持理想追求;作为一个群体,她们是伟大的母亲、祖国边疆的建设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创业者。八千湘女们对新疆有着深深的情感,晚年往返湘疆两地,眷恋家乡父老,又难忘在疆工作的儿女和曾经奉献青春与自我的地方。有的甚至终生没有回到湖南,她们已经把新疆当作了故乡。</p><p class="ql-block">作家卢一萍2006年出版《八千湘女上天山》一书,采用“口述笔录”的报告文学形式,采访上百位湘女,部分内容在报刊连载,反响强烈。是一部八千湘女的集体回忆,许多情节感人涕下。如陶勇写《那四个女兵都是牺牲在我身边的》,说进疆不久的战友患重症相继去世,死前不约而同留下三句话,一是想念家乡与亲人,二是不要告诉父母,三是辜负了首长期望,没能为新疆做贡献。农八师石河子南山陵园有一座纪念碑,碑曰:献给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奋斗终生的湘女们。人们常在碑下合影,缅怀长眠于此的湖湘女儿。</p><p class="ql-block">红色湘女传说仍在延续,八千湘女的故事也载入共和国历史中。10年后,即2025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疆女兵风采展”在岳阳市博物馆开展。展览标题有一个关键字,“红”,格外引人注目。湖湘女儿固有的红色情缘,她们用青春与热血染成,用理想与信念筑就。她们是湖湘优秀女儿,她们是屯垦戍边第一代戈壁母亲,她们是新中国建设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张志初在湖湘大讲堂演讲文稿。</p> <p class="ql-block">革命先烈杨开慧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湖南电影《八千湘女上天山》剧照。</p> <p class="ql-block">每位女兵都颁发了革命军人证书。</p> <p class="ql-block">女兵父母的家门挂上了“军人家属光荣”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女兵们充满着革命的理想信念。</p> <p class="ql-block">她们满怀建设新疆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当时吃住与生产生活环境艰苦。</p> <p class="ql-block">湘女在新疆各自组建家庭。</p> <p class="ql-block">作家卢一萍专著是八千湘女的集体回忆。</p> <p class="ql-block">新疆石河子南山陵园的湘女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