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小学21级二班亲子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做事磨蹭拖拉不讲效率怎么办

2021级二班

<p class="ql-block">学校:南门小学</p><p class="ql-block">班级:四年二班</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包立平</p><p class="ql-block">初审:李珺</p><p class="ql-block">终审:包立平</p> <p class="ql-block"><b><i>做事磨蹭拖拉不讲效率怎么办?</i></b></p> <p class="ql-block"><i>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中关于“孩子磨蹭拖拉”的章节,彻底推翻了我之前“孩子慢就是故意不听话”的认知误区。书中没有简单地教家长“如何让孩子变快”,而是从家庭教育的底层逻辑出发,告诉我们:孩子的磨蹭,本质是“时间感知力不足”“任务规划能力未成型”,而非“对抗家长”,唯有读懂背后的原因,才能用对引导方法。</i></p> <p class="ql-block"><i>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提到的“避免‘催促-反抗’恶性循环”。过去我总习惯在孩子穿衣服、写作业时反复催促:“快点!要迟到了!”“你怎么这么慢!”结果孩子要么更紧张、动作更乱,要么干脆停下不动、故意拖延。而书中建议的“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我尝试了新的方式——比如早上不再催促,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晨间时间表”:用他喜欢的卡通贴纸标注“7:00起床、7:15穿好衣服、7:30吃早餐”,并告诉他“如果按时完成,出门前能玩10分钟积木”。没想到,孩子为了争取玩耍时间,竟然主动加快了速度。这才明白,家庭教育中“命令式催促”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而“明确目标+正向激励”,才能让孩子从“被动听话”变成“主动行动”。</i></p> <p class="ql-block"><i>  书中还强调“家长要‘看见’孩子的磨蹭原因”,这一点让我反思良多。之前总觉得孩子磨蹭是“态度问题”,直到对照书中案例才发现:孩子写作业慢,可能是因为握笔姿势不对、写字费力:收拾玩具慢,可能是因为不知道“从哪开始”。于是我试着观察孩子:发现他收拾积木时会对着一堆玩具发呆,便按照书中说的“拆解任务”,教他“先把汽车类放进红色盒子,再把积木块放进蓝色盒子”,孩子果然快了很多。原来,家庭教育中最该避免的,就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忽略他们能力上的不足——当我们帮孩子把“大任务”拆成“小步骤”,磨蹭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i></p> <p class="ql-block"><i>  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家长不能只盯着“纠正行为”,更要透过行为看本质,用科学的方法帮孩子建立能力。孩子不是“故意磨蹭”,而是需要我们用耐心教他们“如何管理时间、规划任务”。比起一遍遍催促,不如多一点观察、多一点引导,让“讲效率”不是孩子的负担,而是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慢慢学会的“成长本领”——这才是家庭教育中,真正“不输”的关键。</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