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知青岁月

辽宁吕宪日

<p class="ql-block">  每当俺回首往事,想起那些人生的磨练和曾经度过的艰难岁月,心中充满无限感激之情,感谢那些岁月教会了俺奋斗与拼搏的精神和勇气,教会了我忍耐与坚强,教会了我乐观与上进,教会了我求索与跋涉。</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我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不自愿,反正我“光荣的”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去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不管有多么艰难多么曲折,毕竟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我鬓发斑白迎着夕阳迈进黄昏的时候,网络为我提供了相互交流的这样一个平台,我用长满了老年斑的双手笨拙的敲击着键盘,把心里的话儿向着天南地北的知青朋友们诉说:也许,当年你在陕北插队,一孔孔的窑洞留下了你思乡的泪水;也许你在北大荒的兵团,一望无边的黑土地留下了你滴血的足迹;也许你在云南农场,一棵棵的橡胶树刻上了你悲壮的痕迹……朋友啊,不管当年你在哪里,咱们都曾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上山下乡到今年已有五十四个年头了。对于在那个岁月走过来的老知青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它深深的记载在每个人的心中。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和时代有了多么大的变化。我想说,感谢党的政策,感谢改革开放。1975年九月,我离开那个曾经受到过艰苦锻炼的地方(抚顺清源大孤家西南沟青年创业队)。我回忆起曾在那里战斗过的地方,心情感慨万千……现在那里也许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改革大潮下,他们的生活比以前也许有了很大的改善。当我回忆往昔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但是我想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才锻炼出俺后来回城后能吃苦耐劳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1年12月29日上午在抚顺七中的操场上,俺登上了送我们下乡的卡车。卡车开动了,欢送的人群已散去,欢送的口号声也嘎然而止,大部分参加欢送的人又回到了操场。随着车速的加快和远去,俺渐渐地离开了俺的母校俺学习玩耍的校园。</p><p class="ql-block"> 从1962年至1980年,抚顺全市累计动员知青下乡172798人。抚顺知青分布:黑山县、北镇县、锦县、义县8万多人,昭盟的2036人,其余到抚顺县、清原县、新宾县和抚顺郊区。此间,沈阳市知青下乡到新宾县、清原县7000多人。我们这届的毕业生被分配到清源大孤家公社。大孤家子大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3年我们大孤家大队的所有知青集中到西南沟(距离大孤家大约有6公里)成立知青年创业队,由大队副大队长(记忆中姓费)任队长,石油一厂又派来工人代表任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1973年是批林批孔,批陈整风的年代,中国广大农村知识青年学习张铁生,吴献忠,柴春泽。农村远学大寨,近学小靳庄,大办政治夜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们青年创业队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任宣传队的艺术指导、编剧,有时也临时充当救场演员。记得当时我编写的相声《树欲静而风不止》,歌舞《送粮忙》单出头《处处有亲人》,快板书《扎根农村革命》、三句半、对口词……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西南沟没通电。那时的农村特别困难,多数农户点不起油灯,只能以廉价的柴油代替煤油凑合用。柴油不如煤油好,最糟糕的是油烟太大,时间稍长一些,人的鼻子孔就会被熏黑。为此,人们总是注意看着油灯,随时把灯蕊剪短了一些,拨得灯花如蚕豆花一般的小……</p><p class="ql-block">我所住的宿舍只有一盏小小的油灯,为了照顾大伙,只能放在房子中间的房梁上面,微弱的光仅仅能照清人的轮廓。晚饭后睡不着的我想看看书,根本借不到亮光。没办法,我只能自己想辙。我找来一个废弃的铁皮盖的玻璃药瓶,用薄铁皮卷成两个细细的空心铁管,中间串过棉绳,这便是油灯的两条灯捻,用铁钉在药瓶的铁皮盖上凿出两个小孔,插进空心铁管的灯捻,两个灯捻的灯花虽然很小,但光亮却比一个灯捻的光亮大了一倍。晚上,我就可以用它秉烛读书看报了。后来,为了让油灯的油烟更小,灯光更亮,我又自制了一个有五个灯捻的小油灯,放在炕边的耳畔。油灯的灯捻虽然很小,油烟却不浓,灯光也更亮,听着油灯发出的细微咝咝声,我读着、写着、想着、背诵着……似乎忘记了一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小油灯让我懂得了日子的艰辛,生活的艰苦和学习的勤能补拙……也让我感觉到,在当年的小小油灯下勤奋苦读,促使俺学得更深,记得更牢,受益更大……。后来公社和大队干部(工人代表)努力下由公社所在地(大孤家子)架设线通电,我当时被选为学习电工,和架线的师傅学习,一起铺设线路,通电后我被分到粮食加工厂(稻子脱皮,包米磨面),是个让人羡慕的好活。在创业队,我当过羊官,看过蚕场。也种过地,插秧、点种、铲地、收割俺都干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冬天是伐木的季节,每逢此时,我们知青中的某些个壮劳力,就要奔赴林海雪原去住帐篷了。上山伐树,顺着山沟将截段的木材拽下山分类码放好。在零下30几度的严寒中伐树,集材,运送木材。我们穿披上厚厚的棉衣,戴上狗皮帽子和棉手闷子,穿上棉胶鞋,扎上腿绑,在天还没有大亮时,就开始上山干活了。还没有到中午,鞋子已经湿透了,裤腿子也湿了半截,直到下午3点多才能下山,当走到知青宿舍里,一般都是下午4点多了。我们首要任务就是脱下鞋子,打开绑腿,放在火墙上去烤,因为就这一套东西,明天还要穿上它,绑上它上山干活,不然的话,鞋不烤干,将无法进行下一天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春夏秋季有时也在大山中奋战,清林,整地,割带,创穴,造林和森林抚育我们样样通。为的是给创业队创收。</p><p class="ql-block"> 近乎于原始的劳作方式,在冰天雪地的林海之中,我们跪卧在雪地里,用弯把子锯,将一棵一棵大树伐倒,再用斧子锯将枝桠削去,截成四米长的原木,用人力拉把木材运下山来。女知青也与男知青一样,头戴狗皮帽肩背麻绳拉拉扯的往山下拉木头。</p><p class="ql-block"> 到山沟沟里的林场或经营所去劳动锻炼,住在简易宿舍里,奋战在森山老林中,对农田地里的活也是我们的必修课,对蚊虫的叮咬,烈日的曝晒,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生活的艰苦,生产的繁重都没有吓倒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我们勇敢面对,在苦与乐的生活中,我们排除万难,勇往直前,谱写了我知青的一段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南沟青年创业队一栋十间房,里面南北对面大炕,炕里挤着一排同学的行李卷,大炕上摆放着一张小炕桌,上面再摆放一盏煤油灯,这就是同学们晚上吃饭,开会,学习,写家书的地方。因为桌面小,大家轮流使用。这就是我们这群刚满十七八岁的孩子们的第二个家。</p><p class="ql-block">整个青年点虽然简单了点,但也基本满足了当时我们的生活,开会,学习的需要。劳累了一天的知青,就盼着太阳西下尽快地回到这个避风港!填饱肚子侃大山,火热的炕头蒙头睡到第二天。虽然苦点累点,但大家在一起相依相靠,也觉得其乐融融……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知青点的生活,既有快乐又有烦恼,有激情燃烧,有方向迷茫,我们用血和泪谱写了蹉跎岁月,在多年磨练中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经过三五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同学们陆续离开青年点奔向新的岗位!离开了患难与共的同学,离开了第二故乡,离开了有生以来第二个“家”——西南沟创业队。</p><p class="ql-block">五十四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回忆俺的知青岁月又把俺带回了五十四年前的知青岁月,多少回顾多少梦想,同学情,思乡情,青年点里兄弟姐妹般的亲情,彷佛又重现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忘不了的第二故乡,忘不了的青年点的兄弟姐妹的思绪中……。</p><p class="ql-block">脚步匆匆岁月流去,当年知青进入古稀。鬓发已花白,沟壑遍面庞,帅哥成老翁,萝莉变媪女。颠沛流离伴人生,华夏之心终不移。</p><p class="ql-block">“知青”现象成历史,“知青”精神永飘逸!悲哉,知青!悠哉,知青!壮哉,知青</p><p class="ql-block">不管历史学家们如何评说,我们的家人,朋友,战友同学以及亲戚中都有知青的出现,都会对我们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的经历过的那个时代!那个伟大而困苦的时代所给予我们的伟大的巨大的超常规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知青的历史贡献以及他们所产生的那种战天斗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境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