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已是八月秋季,皖南这几天却处在“秋老虎”肆虐中,每天38度高温让出门在外的人暑热难熬,犹如走进倒扣锅上的蒸笼,逼人的热浪中稍微一动便大汗淋漓。</p><p class="ql-block"> 8月17日徽州大论坛的“蟋蟀”发起了“婺源沱川飞凤峡一日游”活动。婺源沱川“飞凤峡”是夏日清凉的秘境,深山峡谷中,涧流溪水密布,沿着犬牙交错悬崖峭壁泻流直下,形成无数形态各异、韵味无穷的瀑布,咆哮奔放在峻岩险崖间,气壮山河壮观景象犹如飞凤翔天,故而称之“飞凤峡”。这么一个梦影魂绕戏水之地正是炎炎暑热里的好去处,引发我们一睹为快地向往。</p><p class="ql-block"> 8月17日,当我们在“蟋蟀”带领下登上大巴车时,看见了许多久违驴友:老当益壮的孙志刚,淳朴厚道的佛系老者,乐于助人的吴永清,摄艺精湛的同舟,为人爽朗的飞跃,笑语盈盈的禅宝,青春活力的时光,笑容可掬的柿柿如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洒脱豪爽詹观华和他的女儿女婿及外孙、外孙女,</span>还有更多熟悉和不熟悉的驴友,老友相见格外热情,大家饶有兴趣畅谈几个月来的人文趣事,倾述半年多的思念牵挂。</p> <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26分,大巴车在沱川乡政府门前的鄣村街停下,大家鱼贯而下。飞跃微笑着招手示意,孙志刚手忙脚乱地整理着行装,禅宝牵着詹家两位天真浪漫的小天使,也笑吟吟地伫立在乡政府门前,更多的驴友徜徉在乡政府大门前。</p><p class="ql-block"> 乡政府门楼高耸挺拔,很有气势。只见门楼顶上两个矫健洒脱的大字“沱川”镶嵌在门楼中央,落款“辛卯正月,葉学龄题”。叶学龄?一查百度才知道,叶长龄是江西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江西生态摄影家协会会长,想不到书法也是这般神采飞扬。</p> <p class="ql-block"> 沱川是古徽州婺源县最北的乡,毗邻大鄣山的另一侧脚下便是安徽休宁县汪村镇。沱川乡群峰叠嶂,碧水潺潺,三条溪流汇集于此,形成沱川河,自北向南蜿蜒川流不息,顾名思义便有了“沱川”之名。</p><p class="ql-block"> “沱”是大河之流之意,“川”则是水道之称。村里人也将这里称之为“三溪口”。让人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粉墙黛瓦间乡土风情赢得“中国写生之乡”的美誉。寒暑易节,南来北往的辛辛学子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写生作画编织自己人生梦想。</p> <p class="ql-block"> 果然,走进鄣村街,粉墙黛瓦马头檐徽派古屋比比皆是,街巷纵横、曲径通幽,沿河两岸农舍小院栉次鳞比,倒映在沱川河碧波涟漪中,呈现迷人的山光水色画卷。驴友们兴奋地走街串巷,炎炎烈日下,禅宝带着天真活泼的詹家姐弟俩跟时光闺蜜们在古老的梧桐桥上笑容灿烂。</p><p class="ql-block"> 桥下不远处的树荫下,一群艺术学院学生们架起画板聚精会神地写生作画。岸边一群美少妇和姑娘们在碧波潋滟中欢快地洗涤着衣物,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此情此景我脑海中不禁回映出古人《浣衣女》诗句:“杨柳低垂澈绵溪,时闻黄鸟岸边啼。流踹莫怪浣衣女,临埠偷斜照云霓”成为眼前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幢门牌号为“沱川乡鄣村22”古宅,粉墙黛瓦的屋面上镶嵌着“余宏高等人宅”青石,表明是江西传统建筑、上饶市历史建筑,白灰斑驳屋面和对开陈旧的屋门,似乎向行人述说着她往昔的成年旧事。邻近屋檐高耸的楼房却是木制楼房,门檐处剥落墙灰下露出的是精美的戏文木雕,花旦武生戏中一招一式,栩栩如生。更多的古宅门檐和楼宇古香古色,无不显现出当年樟村街商贸繁华,在外经商的徽州人成为富贾后习惯于将赚来钱财汇到家中买田造屋,以光耀门庭。</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一条深巷,两旁高耸的楼宇别具一格,犹如古徽州深宅大院,有人说,这就是村中最显要的宾馆,给全国各地来此写生的院校师生住宿。果然,透过玻璃幕墙我们看见少男少女们一丝不苟地拿着画笔不停忙碌着,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据说,沱川与全国700多所美术院校(画室)合作,发展规模以上写生基地3家,拥有写生驿站床位3000多个,年接待写生师生5万多人,年创写生旅游综合收入逾5000万元。</p> <p class="ql-block"> 走出村外便是阡陌纵横的稻田和山野,炽热阳光下绿油油一片。在一座青石板砌成村道旁,矗立着一块“写生之乡、画里沱川——王家”字样的标识牌,不远处便是一块“水口桥”的牌子。原来,这里便是沱川鄣村水口,只见桥下碧水环绕,草木茂盛。时光跟她的姐妹们下桥来到水中央的水椎旁展翅挥舞地留下倩影。同舟、佛系老者等更多帅哥靓女们也走下田野中,纷纷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一家农家小院,时光跟她的姐妹们欣喜地发现箩筐晒着红红辣椒,她们手捧箩筐演绎着农家丰收喜悦情景。路过一棵树龄110年枫香树我们便来到沱川河水坝边,时光等几位美眉情不自禁地坐在水坝的石柱上纷纷调皮地戏水玩耍,一颦一笑间似乎回到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我们来到一座飞檐翘脚的“听瀑亭”前,邻接的玉米地和黄豆地里几位美眉扮起农家女庆丰收的场景。在一处竹篱笆的田径旁,时光跟闺蜜们蹦蹦跳跳地向田野走去。当美眉们来到沱川河古堨坝上,三三俩俩倚靠在那里,留下美丽的瞬间。一幢农家小院的花园前,时光跟她的闺蜜们笑吟吟合影留念,大家喜笑颜开,沉浸在喜悦和欢乐中。</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沱川的魅力不仅仅是其旖旎田园风光更在于其厚重文化底蕴。沱川乡素有“书乡”美誉,几百年来科甲连绵,人才辈出。先后有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科举进士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文人学士92人。</p><p class="ql-block"> 沱川所属的理坑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村中有“尚书第”、“天官上卿府第”、“司马第”、“官厅”、“云溪别墅”和“九世同居楼”等一大批官厅府弟,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堪称“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沱川溪头瀑布群、篁村罗汉松、金岗岭红豆杉群、月岭古驿道等自然景观更是锦上添花。这里田园风光旖旎幽雅,名木古树遍布村野,“泉水叮咚响,山风扑面来”的苍翠欲滴的盎然生机形成生态美的特有魅力,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一位村人告诉说,村另一头的两三里路处篁村,有着一座古祠堂。祠堂是一个村族人灵魂寄托的圣地也是村人精神殿堂,这让我来了兴趣,有了一睹为快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顶着38度高温热浪,沿着一条弯曲逼仄的水泥村道,我跟同舟等汗流浃背快步向前。一会儿边便来到了一座高速公路水泥桥墩前。只见村头一个艺术造型标识上写着“婺源383艺术谷”。</p><p class="ql-block"> 果然,到了水泥桥下,只见高耸的水泥柱体上油印上五彩斑斓的艺术风景画。我不得不佩服当地村人的艺术造诣能力,竟然将水泥柱也设计成了艺术。村头一座青砖砌成笔架造型的建筑物出现在眼前,上面镶嵌着“篁村”白色字牌,还刻有“文房四宝村”字样。</p> <p class="ql-block"> 说到篁村,我不禁想到了不止一次前往的油菜花盛景地“篁岭”,“篁”这个字有着竹田或者竹园之意。战国时大诗人屈原在其《楚辞》里就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语句,而第一次见“篁”作地名就是在江西婺源的篁岭了,让我没想到的是婺源除了有一个篁岭外,还有一个篁村,就是眼前这座古朴宁静又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山村。</p><p class="ql-block"> “篁村”名字来源,当地人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篁村的族人相传为南宋奸相秦桧的后代,当年为了避祸藏匿进这深山之中,改姓隐名,去了秦字头上三横,,改姓余。而之所以取名篁村,是因其先祖既留恋伴君的日子,又害怕被人误会有称帝的野心,生生地把“皇”字头上加了个竹字头,以遮人耳目。</p><p class="ql-block"> 二说相传北宋末年桐城主簿余道潜,做官遭贬,这位桐城人,返家途中,路过婺源,循径行至陀川篁村,见其山美水秀,来龙势旺,随手便在溪边倒插罗汉松一枝,不久罗汉松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余道潜认为该地是“养人宝地”,又为发祥之地,遂迁居落户至此。因篁村山青水秀、茂林修竹清幽,村中盛长毛竹,便借唐代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句,取名“篁村”,余道潜也成为篁村一世祖。</p> <p class="ql-block"> 真没想到“篁村”由来如此丰富多彩。我们沿村道而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古色古韵的廊桥“大夫桥”。“大夫桥”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桥廊粉墙翘脚,桥身木制雕凿,顶部双坡瓦檐,脊上起翘雕花,门楣上题着“凤鸣篁墅”四个大字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 桥身上悬挂着一个说明牌,记载廊桥历史:桥始建于宋代,桥身长16.5米,宽5米。曾经是沱川通往清华的主要驿道。除交通外,过往行人常在此歇脚,观景歇息或遮风避雨、迎风纳凉。</p><p class="ql-block"> 让人感到不解的是,距离此桥百二十步曾经还有一座结构样式相同廊桥,是族人为纪念篁村考取进士两位先贤所建。两座大夫桥隔河相望,相映成趣。桥下碧水清澈,游鱼嬉戏,两岸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月夜到此,皓月倒映,树影婆娑,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时光、同舟等喜不自禁地登上桥旁美人靠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距离廊桥不远的村头,有一块标识牌上边写着“千年罗汉松”字样,旁有一棵巨大的古罗汉松,树冠遮天,郁郁葱葱。旁边的牌子介绍说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892年,据说是安徽桐城人余道潜所种的。说他当年辞官回乡路过浙岭,见这里茂林修竹、祥云缭绕、风水奇异,便倒插罗汉松枝于河边,祈祷说如果能成活,就定居于此……没曾想该树当年就发新芽,数年后枝繁叶茂,余道潜自然也就成了沱川余氏的始祖了。</p><p class="ql-block"> 《沱川余氏宗谱》这样记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任桐庐主簿。宣和二年(1120年),余道潜因避朱勔采奇石,弃官携全家由安徽桐城迁婺源沱川篁村。其第十世孙余景阳(1337-1408),于元末明初迁居篁村附近的理源,今称理坑。真没想到,篁村一世祖余道潜跟理学大师朱熹之父有着如此深厚渊渊。</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一条青石板路我们往村里走去,只见村头青石板路两旁是用青砖黛瓦砌就的院墙和古宅,栉次鳞比耸立在路的两旁。在高耸的屋墙下,时光、同舟等纷纷留影。</p><p class="ql-block"> 走进篁村,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古朴静谧和安详。穿过幽深村巷和胡灶先、余申瑞、余林法古宅,时光蹦蹦跳跳地来到一家宅院刻有“篁村”字样的石碑下留影。接着,她又笑容可掬地站在残垣断壁的绿爬藤拍照。在农舍晒场上,当时光拿起晒黄豆箩筐摆开来造型时大家忍俊不禁地大笑,一种久违的欢乐和甜蜜弥漫开来。</p> <p class="ql-block"> 过了“篁墅街”便来到“半月砚池”,村里人说这就是文房四宝村中的砚池。据说当年精通相术的余道潜建村时,取意文房四宝,以村对面的青山为笔架,挖掘池塘为砚,蓄水为墨,开一大片良田为纸,种植红豆杉为笔……把篁村建成了一个“笔墨纸砚”里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在村道拐去余家宗祠“余庆堂”巷弄口,一块挂着“笑门口”标识牌的旁边,一座古香古色两层八角凉亭伫立在篁溪河畔,气势恢弘的八角木亭四周均有“美人靠”环绕,亭顶黛瓦覆盖,雕梁画栋十分精致。一座木制楼梯盘旋而上,精巧无比。在这样一座偏僻山村竟然有着这样的艺术楼亭甚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走过雕刻精美的冬瓜梁镶嵌的“迎秀巷”巷口门楼,穿过“翰苑西巷”便来到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的余家祠堂“余庆堂”。堂口门楼上写有“五云多处”四个墨字,祠堂广场前有着十二个旗杆石座均呈黑褐色,铭记着岁月沧桑。祠堂五凤楼式门楼正中石刻雕花中央石刻着“始基甲第”四个大字。青砖青条石镶嵌砌成门楼和整个祠堂高耸威武伫立在广场中央。</p><p class="ql-block"> 余庆堂是篁村余氏一族世祖灵魂寄托圣地,更是村里余氏族人及子孙慎终追远的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徽州出人才,篁村也不例外。族谱记载:篁村人余棐(1499年—1528年)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余棐,字子忱,号率峰,徽州府婺源县沱川人。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应天府乡试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联捷丙戌科会试第二,廷试三甲第一,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大理寺评事。嘉靖七年,主考戊子科广东乡试,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岁。如不是英年早逝,仕途远大。其生前著有《率峰先生遗稿》四卷存世,现藏国家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婺源县志》这样记载:“余棐,字子忱,沱川人。生而颖异,弱冠魁天下,以会试第二人传胪,选庶吉士,时首揆适非馆中入阁者,恶其同辈自负读书中秘之名,并令外选,棐遂授廷评,人谓棐温粹非法吏,及在政,侃侃不回。时大贾有杀人当坐者,法司同声称枉,棐三往复,卒坐之。棐有进道资,谒王阳明,遂大悟。主广东戊子乡试,旋卒,年仅三旬,有率峰集,载府志儒林。”</p><p class="ql-block"> 余棐拜谒过心学大师王阳明,是受过王阳明开悟的人。余棐的弟弟余棨,字子仪,嘉靖十年,考中应天府乡试举人,后任嘉兴知县。</p><p class="ql-block"> 篁村人余煌,字汉卿,号星川,徽州婺源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在世,年七十六岁。嘉庆三年(1798年)中举,授知县,未入仕,是乡村名儒。他博览群书,工诗古文辞,尤精天文历算,著名科学家。余煌还是清代天文学家。他精于天文历算,据说曾预推1814年以后10年日月交食,分秒时刻皆准。</p><p class="ql-block"> 这么一个龙腾凤翔之地怎能不引起我们追崇和向往?此时,手机里传来蟋蟀急促呼唤声,要开饭了快来吃饭!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走,急匆匆赶往沱川乡旁边农家乐聚餐。</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四十分,大家一起急匆匆赶往沱川飞凤峡。沿着乡间蜿蜒弯曲的小道我们进到峡谷。没一会便见到一棵估摸要十人环抱的古香樟树,有人说这棵树最起码有数百年,大家纷纷在树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不久便来到溪头村第一庄“溪头山庄”,几位游人闲坐在茶桌前悠闲着饮茶闲谈。再往上便是崎岖山道,两旁古木参天,杂林密布,脚下一侧便是万丈峡谷,碧水潺潺,瀑布密布。只见詹老师两位外孙、外孙女犹如两个小精灵精神抖擞地来回欢快地跑着,给大家带来了欣喜和欢乐。峡谷深处的碧潭旁不少男女老少欢快地戏水,一个众人悠然,万家喜乐场面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攀爬,只见悬崖间巧石嶙峋,枝叶扶疏,瀑布层叠,涧溪飞溅,潭静池幽;再往上攀爬,山涧流泉随山势起伏,回转盘旋,时如素娟白练,随意漫流;时如游龙飞舞,飘逸毕现;时而突见数高百米的瀑布咆哮喧泄奔腾谷底,轰隆作响。转眼间,又见缓流浅滩,碧澈晶莹,溪流在穿崖过岩间水雾升腾,雾气交织,阳光直射下,晶莹剔透,五彩斑斓,孩子嬉闹声,大人欢呼声和水声风声混为一体,犹如峡谷奏起雄壮飞扬的交响曲,让人感觉步入仙境一般。</p><p class="ql-block"> 我一鼓作气往上攀登,总想着到顶是否能寻觅到无边天池,然而,峡谷悠长而不绝,一弯又是一弯,瀑布群一道套着一道,而瀑下深潭宽宽窄窄,深深浅浅,一滩连着一滩,似乎永远没有尽头。查查手机才发觉,飞凤峡全长约8公里,岩崖体大,峭壁悬崖绵长,山峦叠翠间潭幽涧长、瀑美泉丽的大小瀑布50多处。想着我还要戏水,赶紧折返回头,忙着下山,寻找最佳戏水点。</p> <p class="ql-block"> 这时,在密林悬崖峭壁处遇见歇息的佛系老者,我们一路相伴赶去大家聚集的一处峡谷。终于见到了蟋蟀,永清、同舟,时光和詹老师一家及孩子们,大家正欢呼雀跃地戏水玩耍,永清还攀登悬崖突兀处拍下这热闹欢腾瞬间。我跟詹老师在冰凉的潭水中游个来回,兴奋的欢呼声在群峰翠谷中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感觉,在这样暑热难熬的八月,畅游在这深山峡谷的潭水中,无不是一种心灵魂魄的洗涤。也许,在远离噪杂喧闹的峡谷中拥抱这凉爽清新,让生活节拍浸润这幸福快乐,让纯净的透彻驱除烦恼,便成就了我们不虚此行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