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红楼梦》的情与义

🐉远志当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的事是真的淡,今年的人是真的闲。就在这闲淡与寂寥之间,找找书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来惭愧,可能害怕看到一些结局,可能刻意回避一些情节,快要五十岁了,前后用了好多好多年,通过白话版的书籍、87版电视剧、10版电视剧、其他版本的听书等等几个版本的拼凑(是的,就是拼凑,没有一个看完整的),才算把文学巨著《红楼梦》看到了结尾,只是看拢结尾,根本算不上读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晓是悲剧,本来不想写什么,也写不出什么的,因为网络的读后感以及讨论者太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抑或是我本身缺点太多吧,不论人和物,我喜欢发现美好的东西,喜欢看一个人的长处。发现了美,我就要分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小时候觉得这两句好美,后来才知道都是看得见摸不着,一场空而已,所以我不想提小说主线宝黛钗木石前盟或者金玉良缘的爱情纠葛,以及贾府的兴衰荣辱,我发现的是一些不一样的美好,那些常被忽略的,在角落里闪闪发光的小人物。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天的才情,却用最朴素的情义,在大观园的繁华与颓废中,留给我许多温暖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倪二,看似泼皮醉汉,他放贷斗殴,却在穷困潦倒的贾芸愁眉不展时,摸出银子拍在桌上:“拿去,不用利钱!” 好爽且江湖味十足。当时看到那里时我以为他要勒索贾芸,结果真是在帮贾芸。最后也协助救下小红,接宝二爷出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紫鹃,对黛玉是心贴心的疼。她敢冒死试宝玉真心,会在黛玉咳血时彻夜不眠,主子的悲喜早成了她的牵挂。这份丫鬟对小姐的情,无关尊卑,只关“舍不得你受委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贾芸与小红,一个是求活计的穷小子,刚出现时,我没有看好他。一个是被排挤的小丫鬟,两人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只凭几句试探、一个手帕的默契,便认定了彼此。贾府破败后贾芸疯跑着寻小红的身影,让同甘共苦有了最朴素的模样。贾府倒了,他们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四散奔逃,贾芸出钱出力外出找门道营救宝二爷,小红一心只想在牢里继续伺候琏二奶奶。两人相互扶持,坚强地过活着,简单又纯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姥姥,印象最深刻,初中课本也学过。初进贾府时,显得很是笨拙,被众人当作笑料。当贾府树倒猢狲散,她却踏雪而来,冒着风险,奔走外地,卖房卖地凑钱赎回了被其亲舅舅卖了的巧姐,把琏二奶奶不经意的滴水之恩酿成了最实在的救赎。乡野老妪的情义,从不是体面话,是豁出性命的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概看到的就这几个吧,正是这些散落的微光,让《红楼梦》的悲剧里多了几分让人心安的暖意,在最无常的命运里,总有人守着最本真的情义,让这场大梦,多了几分人间的温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