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江浦位于淮安市的中心城区核心区 ,“清江浦”原为河名,指今天淮阴区马头镇至淮安区淮城街道之间的里运河段。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当时为避开淮河山阳湾段的危险水流,开凿了沙河(后称清江浦河),明代官员陈轩在此基础上重新疏浚并修建水闸,使其成为漕运枢纽,名称“清江浦”被官方广泛使用。因清江浦河的开通,凭借运河优势,这里成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要冲,明清时期集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淮盐集散、漕粮储运、榷关征税、漕船制造“六大中心”于一体。原本荒凉的沙河故道变为经济中心,久而久之,“清江浦”成为这片区域的代称。如今,清江浦区以里运河文化长廊为核心,展现了丰富的运河文化,区内有清江闸、国师塔、清江浦楼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里运河(淮扬运河淮安段)</p> <p class="ql-block"> 清江浦楼坐落于淮安市清江浦区,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清江大闸。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楼两层,青砖灰瓦,方形,后重建,飞檐翘角,巍峨壮观,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 乾隆错题“清江浦”</p><p class="ql-block"> “清江浦”这三个字是当年乾隆皇帝所题,关于这幅题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经过清江浦时,当看到清江浦楼上的牌匾时,认为这牌匾上的“清江浦”三个字与整个楼相比逊色了许多,当时乾隆皇帝的兴致很高,就提起笔重新写了“清江浦”三个字,但由于当时乾隆皇帝刚刚用完膳,还喝了一点酒,有点微醉,所以当他写到最后一笔的时候,手稍微抖了一下,将“浦”字最后一点点到一横的下面去了。当时,皇帝写错了字,愣在那不知道怎么办,旁边的官员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给皇帝找台阶下,正当这尴尬之时,有一个官员头脑非常灵活,他对皇帝说:万岁爷,您这三个字写得可真好啊,特别这最后一点可谓是画龙点晴之笔,您把水位点在了横下,清江浦大运河的水从此就不会漫过岸,就永远不会发洪水了。皇帝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说,朕正有此意啊!随即命人将这三个字给裱起来,挂在浦楼之上。后来,就一直沿用了这三个字,直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清江闸</p><p class="ql-block"> 清江闸是京杭大运河南北的咽喉,由正闸和越闸两部分组成。正闸用黑麻石(玄武岩)长方条石和煮熟的糯米浆拌石灰做粘合剂砌成,宽7米许。越闸闸身矮、闸门略窄。正闸桥面原是可启闭拉动的木桥,越闸是固定的木桥,现均是钢筋水泥桥。正闸的前后均有闸塘,迎水的上水闸塘小,出水的下水闸塘大。</p><p class="ql-block"> 清江闸正闸和副闸(越闸)都是双闸门,双闸门的好处是修闸时在两门之间塞上装泥的草包,防止河水渗漏。</p><p class="ql-block"> 清江闸为明朝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所建,距今已有600多年,是京杭大运河上至今唯一保存良好且在使用的大闸。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江闸作为一处重要的遗产点,被列入名录之中。</p> <p class="ql-block">上水闸口</p> <p class="ql-block">出水闸口</p> <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一套《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6枚,当中第4枚是位于江苏淮安的清江闸。该枚邮票上还印有清江闸旁的总督漕运部院。</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组绞关的组雕。绞关1米多高,直径40多公分,绞关上部交叉插着3根长棍,每根棍端各有1名关夫(也有称闸夫,也管开闸关闸),6人用力地推动绞关。雕塑形象生动,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清江闸下的水流非常湍急。当漕船需北上过闸时,仅靠纤夫拉拽常常不够,此时,绞关便发挥了关键作用。船工将绞关上的钢丝缆系于船桩,两岸工人(有时需数十人)合力推动绞关的木柄,转动绞盘,收紧缆绳,缆绳牵引船只逆流而上,克服水位落差。整个过程在闸工鸣锣的指挥下进行,锣声节奏指示两岸绞关何时发力、何时协同。船只被逐步拉过闸口。这过程紧张艰辛,推动绞关的工人每次服务后可获得少量报酬。许多贫民也常在此等待,通过帮助拉纤换取微薄的脚力钱。推动绞关的人,俗称“关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若飞桥</p><p class="ql-block"> 若飞桥位于清江闸上,原为木制吊桥,1939年遭日军炸毁,1945年由苏皖边区政府重建,1946年为纪念因空难牺牲的王若飞烈士而更名为若飞桥。桥下清江闸为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1月,若飞桥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成为淮安市清江浦区唯一获此认定的古桥梁类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清江闸与清江正越闸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组双闸结构,共同构成清江大闸系统。</p><p class="ql-block"> 清江正越闸位于清江大闸的西侧,与正闸相距不足百米。 正闸主要负责主河道的水流控制,承担主要航运功能。 越闸作为副闸,主要起分流作用,通过减缓水流速度来保护正闸及船只安全。 越闸始建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比正闸晚建约70年。</p> <p class="ql-block"> 御碑“绩奏安澜</p><p class="ql-block"> 高斌,任河道总督的十几年间,进一步完善靳辅“分黄助清”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黄河安澜、淮水畅出清口、运河通畅、漕运无阻的好成绩。乾隆五年二月,皇帝钦赐“绩奏安澜”御笔题词,肯定他的治河业绩,希望他再接再厉,保障河漕安澜。“安澜”的本意是风平浪静,象征着天下太平的意思。根据清朝的河道制度,在每年汛期过后,黄河、淮河和运河的堤防没有发生溃决事故,河道总督衙门的官员便要向中央朝廷呈送“安澜”奏疏,给皇上报平安。乾隆皇帝化用今典,使得“绩奏安澜”成为寄托朝廷重托和黎民期望的重要话语。</p> <p class="ql-block">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由来与明清时期淮安作为运河枢纽的特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淮安的清江浦和王家营是运河与黄河交汇处,既是水路终点也是陆路起点,形成“南船北马”的转换枢纽。明清时期由于黄河夺淮后运河通行条件复杂,淮安以南的运河水深河宽,淮安以北的运河则水浅河窄,且船闸众多,船行迟缓,时常发生断缆沉船事故。明代淮安承担全国80%漕粮转运,清江浦码头年通行商船超万艘,被誉为'九省通衢'的物流中心。为保证漕粮运输,朝廷制定了特殊规定:清江浦以北的运河原则上只允许运粮漕船、贡品船与巡河官舫通过。南北普通客商船只、旅客和货物在此换乘,北上者至清江浦石码头舍舟登陆换车马,南下者至王家营弃马登船,形成'南船北马'转换节点。</p> <p class="ql-block"> 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安徽省庐州府(今合肥市)人,明代军事将领,明代治理京杭运河的水利名臣,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年间,朝廷命陈瑄总理漕运。其时,江南漕船抵淮安(今淮安区,下同),由陆运经水渡口入淮,西溯至清河口入黄河,人劳费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瑄通过实地走访查勘,自淮安城西凿渠20里,导引管家湖水至鸭陈口(今淮阴区杨庄附近)入淮,此河命名为清江浦河,清江浦名自此始。河上递建移风、清江(即今日之清江大闸)、福兴、新庄4闸,以便调节水位。此后,漕船可直入黄河,漕粮便一直沿着这个通道直达北京,畅通无阻,节省了大量费用。而这一河道同样为清朝所沿袭。运河其他各河段的闸坝、疏浚、修防等工程的基础也大都由陈瑄奠定。陈瑄又在清江浦建常盈仓40区作中转站。仁宗即位后,陈瑄奏陈江南漕粮由民直运北京,改为至淮、徐由军运入京;免漕运官兵在卫所内的杂役;用考试办法贬黜不合格的教官,选择合格的教官等七事,均被采纳,令有关官府着速办理,并因此被嘉奖,赐券世袭平江伯。宣德四年(1429年),陈瑄又奏改漕粮实行兑运,即漕运官军直接到江南去收兑漕粮、转运北上,既不误农时,又免民运之苦,军民称便。兑运之法自此开始,连续达数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陈瑄既是一名军事将领,同时也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双料专家!不仅重视漕运工程的建设,也重视漕运工程的管理。致力于漕粮运输,先是海运,后是漕运,前后达三十余年。《明史》称陈瑄“凡所规划,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宣德八年(1433)十月于淮安去世,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p> <p class="ql-block"> 石码头位于“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前,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因码头台阶以石料砌筑得名。旧时,清江浦以北的京杭运河,不仅迂缓难行,而且危险很大,断缆沉舟的事经常发生。因此在明清时期商人行旅凡是由南向北的,一般都是到清江浦石码头舍舟登陆,北渡黄河,到王家营换乘车马;而由北向南者,则到王家营弃车马渡黄河,至石码头登舟扬帆。这种方法速度既快,而且安全。所以石码头和王家营为“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地。</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帝南巡时多次经临,故得名御码头。</p> <p class="ql-block"> 赛珍珠</p><p class="ql-block"> 赛珍珠是美国女作家珀尔·巴克夫人的中国名字。赛珍珠出生四个月就随传教士的父母亲来到中国,淮安是她来到中国最初之地,是她人生启蒙之地,她在清江浦老坝口度过了童年时光,现在的老坝口小学等处留有她许多遗迹。她把淮安称为“中国故乡”,可称为“从淮安走出去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大地》三部曲、《异邦客》、《东风西风》等,主要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p> <p class="ql-block"> 淮安运河博物馆的场馆信息丰富多样,包括淮安记忆馆、淮安名人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淮安戏曲博物馆、</span>淮安运河楹联馆、陈潘二公祠等。</p> <p class="ql-block"> 淮安名人馆是淮安运河博物馆群的核心场馆之一,系统呈现韩信、关天培、周恩来等52位淮安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程莘农,淮安人。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慈云寺</p><p class="ql-block"> 慈云禅寺,原名慈云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清初为清江浦(今淮安市区)六大古寺中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一座寺院,雍正年间奉旨更名为慈云寺,为中国佛教大丛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对顺治皇帝一生有重要影响被顺帝册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玉林国师南下云游挂单慈云庵,是年八月十日于慈云庵圆寂,1733年雍正皇帝下诏寻访,得知玉林国师的裔钵安葬在慈云庵,遂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以慈云庵系玉林国师圆寂之所,诏拔淮关银照大丛林式兴建,置香火地,并建造了国师塔。命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监建此寺,钦赐《慈云禅寺》画额,改庵为寺。</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慈云禅寺扩建完工,历时四年多。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曾到寺内瞻礼,钦赐《慧照常园》画额悬于大雄宝殿之上。并留下《慈云寺喻礼》的诗文,诗云:“招提久建运河滇,题额依然印圣文。为闸宗风期悟做,重临南国致瞻勤。几番掖荤明如幻,一响登云忽不欣。已是拊腐思昔日,那堪翘首望慈云。”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复来慈云寺喻礼,钦赐“绿丝红梅犹假色,行云流水是真诠”的联句。这种荣耀,为一般寺庙所不见。</p> <p class="ql-block"> 国师塔始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咸丰十年(1860年)因战火基本被毁。2014年进行重建,新的国师塔是一座九层八面的楼阁式佛塔,总高度为62米(象征玉琳国师圆寂时62岁),<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为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四大部分,</span>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明清特色。其内部展陈汇聚文史、宗教与建筑智慧,<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风格与慈云禅寺及周边环境保持统一。</span>国师塔的建成不仅提升了慈云禅寺的整体形象和地位,也成为了清江浦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了望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成为展示淮安历史文化及运河风情的地标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p> <p class="ql-block"> 清江浦花街是电视剧《北上》的原型,走进花街,万和茶楼、长鱼面、油端子、马奶奶的小馄饨……,一一展现在眼前,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年电视台刚播放完《北上》,我就来到了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