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浙江湖州市南浔区的南浔古镇,明清时期是江南重要的丝绸市镇,生丝贸易造就了南浔特多的商业巨贾,乃至在清光绪年间南浔出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富商群。家产超过一千万两白银的称之为“象”,南浔四象分别为:刘镛家族、张颂贤家族、庞云鏳家族和顾福昌家族。</p><p class="ql-block"> 入口通道的右侧立着一个灰色的影壁,提示游客已经到达南浔古镇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入口处的牌楼上书有“南稜浔曦”四字。这四字道出了“南浔”的由来:相传南宋时此处有一条浔溪,而在溪的南边有一个村庄,由于商贸丝绸业的兴起和发展,村庄不断扩大,盖的房屋越来越多,宛若一片森林,后来这里就简称南浔。这个“稜”字读“林”,即树林之意,“曦”字读“溪”,即溪流之意,这即是“南浔”名称的由来了。</p><p class="ql-block"> 牌楼上的楹联有内联和外联之分。外联写的是:莲庄荷香嘉业书声豪门大宅彰显西风东浙;坝塘古道老街桥影骑楼小巷犹存千年遗韵。内联写的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阆阗鳞次烟火万家,江南名镇天下难寻。</p> <p class="ql-block"> 八月份的南浔,以其旅游旺季接纳着成千上万的游客,人们争相来到这里探寻这座集财富与美景为一身的魅力古镇风采,古镇景区入口处游人川流不息,人们带着期待的心情踏入古镇。</p> <p class="ql-block"> 婚姻中有个词语叫做“门当户对”,原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中式宅门的标志性构件,古镇门口的这个抱鼓石就是“门当”,是最初大镇门口的原石,“户对”一般在门梁上,因为古镇大门是后来新建的,所以“户对”再没有嵌入门梁,只剩下“门当”独自守卫在门口。“摸摸门当头,一世不发愁”门当头已被进门的游客摸得锃光瓦亮的。</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镇,放眼望去,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韵味,古运河穿镇而过,两岸杨柳依依,河水澄澈见底,岸壁齐整,石桥横跨,摇橹船有的停泊岸边,有的轻漾在河中,悠然的载着游客穿行于古镇之中。运河两岸的民居古朴典雅,有传统木制层楼,也有新建砖瓦平房,都开着临河店铺,街道上人来人往,很有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镇首先看到了一棵古樟树,粗大树干分叉处有绿色的苔藓,听导游介绍说这是由于南方气候潮湿,空气湿润而导致的,但在南浔区你发现没有,这里农村没有晒被子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家家户户用的是蚕丝被,蚕丝被不吸水分,常年保持干燥,被子不会发霉。这里农家种桑养蚕,蚕丝被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普通日用品,但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就是奢侈品了,一床普通的纯正的蚕丝被售价要上千元,在南浔区丝绸店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来到南浔古镇,自然而然都会去参观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长孙张均衡的旧宅,名为张石铭旧宅。张均衡字石铭,光绪二十年举人,清末民初南浔四大藏书家之一,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与吴昌硕、毛福庵等文人名士过从甚密。</p><p class="ql-block"> 张氏旧宅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99-1905年),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中西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末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p><p class="ql-block"> 如今张氏后人已经定居国外,这幢典型的江南富商豪宅已经属于国有,成为了旅游胜地,全国各地每天前来参观以前的张氏私人住宅的人何止千万。</p> <p class="ql-block"> 旧宅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风格奇特、结构恢宏、工艺精湛,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旧宅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楼层错落。</p><p class="ql-block"> 刚进入大宅所看到的院落是为前进院,格式为二合院,这里前面有个轿厅,是主人进出坐轿的地方,也是轿夫们短暂休息的地方,两边有长凳。和轿厅相连的是一座砖碉如意门楼,门额刻有吴昌硕所书“世德作永”四字。门楼四周雕有“群仙祝寿”等图案,雕刻采用镂刻手法,层次分明、富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与门楼相对的是正厅懿德堂,匾额系南通张謇所书。大堂高大宽敞,厅后有屏门,上面全是名贵的东阳木雕,需要时可全部打开。</p> <p class="ql-block"> 正厅懿德堂是张石铭为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而命名的宅第 ,也是家中议事、举行仪式的场所,如婚丧喜事、科举庆典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遇到庆典时,厅后的屏风全部打开,以便容纳更多的人。这里还可以用于接待宾友,风雅闲适,厅中匾额“以适其志”为康有为题写。 </p><p class="ql-block"> 高堂上的两把椅子显得朴实无华,但对面的四把客椅却豪华大气,且雕刻精致,扶手上都雕有兽首,你知道这里有什么寓意吗?</p> <p class="ql-block"> 懿德堂内的“玉镜”是一个嵌有天然大理石的红木挂屏,与对角处的自鸣钟相对应,它们是江南传统厅堂陈设的经典组合,蕴含多重文化寓意:南屏北钟,既有时时平安之意,也有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p> <p class="ql-block"> 大宅二进是一厅二厢,称“小姐楼”,亦称“女厅”,楼上供女眷居住,楼下为女主人接待理事之用。砖雕门楼,有吴淦书匾额“竹苞松茂”四字,楼厅装修极为精致,扇窗装有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以蓝色为主,据说这些玻璃价格不菲,因为玻璃当时属于世界先进工艺品,需70两银子一块,它是不沾灰尘的,无需清洗,常年洁净,右边有几块玻璃上后来补上去的,因而灰蒙蒙的。玻璃上的图案包括花卉、农作物、瓜果等。</p> <p class="ql-block"> 大宅三进厢房粉墙上嵌有硬木漏明窗,雕有芭蕉叶图案,故称芭蕉厅。该厅平时为家人休闲品茶聚谈之处。天井中有一傲立似鹰的英德石,称“鹰石”或“英石”,为江南罕见的石中珍品。四周镂窗有太湖石石雕,价值连城,据说张氏后人出国前已把它们撬出带走了,现在补上去的好像是泥雕。</p> <p class="ql-block"> 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西式的豪华舞厅,地砖及油画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色砖瓦砌筑。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等,均体现欧洲十八世纪建筑风格。楼前有一天井,栽有二棵广玉兰,树龄已有200多年。</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进为后花园,周边有碑廊;碑廊中共镶嵌自东晋王羲之至清代何焯等数十位我国书坛名家墨宝碑刻八十七方。</p> <p class="ql-block"> 2025.8.3</p>